皮皮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洪武二十二年十月初八,寅时初刻,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应天城却已提前苏醒。

秋夜的寒露凝缀在皇城朱红宫墙的琉璃瓦上,折射出星月微光,宛如天神撒下的一把碎钻。

然而,比星月更亮的,是宫城内早已点燃的万千灯火,以及侍卫们手中如林火把跳跃的赤焰。

从紫金山巅俯瞰,整座皇城仿佛一条蛰伏的巨龙,正于黑暗中睁开灼灼龙目,积蓄着吞吐天地的磅礴气势。

今日,并非寻常朝会,亦非寻常佳节。

今日,是大明开国二十有二载以来,前所未有的盛典——洪武皇帝朱元璋将禅位于皇太子朱标之大典!

帝国的权柄,将在这旭日东升之时,完成一次平稳、庄严且注定载入史册的交接。

宫禁之内,早已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每一块金砖都被擦拭得光可鉴人。

仪仗卤簿从奉天殿一直排列到午门外,旌旗蔽日,伞盖如云。

身着崭新礼服、按品级森然肃立的文武百官,已于指定区域静候多时。

尽管秋凉沁骨,但许多人额角却隐见汗意,非因炎热,实因内心那难以抑制的激动、紧张与对历史性一刻的敬畏。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而厚重的压力,混合着檀香、墨香与清晨草木的冷香,仿佛连时间本身都放缓了脚步,凝神屏息,等待着那决定帝国命运钟声的敲响。

乾清宫东暖阁,烛火通明。

朱元璋早已起身,在马皇后轻柔而细致的服侍下,穿戴整齐。

他今日未着那象征至高权力的十二章纹衮服,而是一身特制的、庄重而不失闲适的太上皇常服,赭黄缎面,绣以团龙云纹,虽减了三分帝王的凛冽威严,却多了几分超然物外的雍容气度。

他站在巨大的铜镜前,默默注视着镜中那张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面孔。

鬓角的白发比记忆中又多了些许,眼角的皱纹亦深刻如刀凿斧刻。镜中人,不再是那个从濠梁烽火中冲杀而出、意气风发的“朱重八”,也不再是那个在奉天殿上睥睨天下、令百官战栗的洪武大帝。

他,即将成为大明朝第一位太上皇。

“重八,”马皇后的声音温柔地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她的手轻轻为他抚平衣襟上一处微不足道的褶皱,“都准备好了。”

朱元璋缓缓转过身,握住老妻那双因常年操劳而不再细腻的手,目光复杂地在她同样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停留片刻。

那里面有对往昔并肩岁月的不舍,有对卸下重担的释然,更有对她未来陪伴的承诺。他没有多言,只是用力握了握她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千言万语,都融于这无声的凝视与交握之中。

“走吧,”他最终开口,声音平稳中带着一丝沙哑,“去看看孩子们,如何接下这副担子。”

与此同时,东宫文华殿内,气氛更是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皇太子朱标,今日的主角,身着为储君特制的、仅次于皇帝衮服的庄重祭服,玄衣纁裳,纹饰繁复。

他身形挺拔地站立着,任由内侍进行最后一遍仪容整理,但紧抿的嘴唇和微微起伏的胸膛,泄露了他内心远不如表面那般平静的波澜。

他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闪过无数画面,幼时父皇手把手教他识字念书的严厉与偶尔流露的慈爱。

少年时聆听刘基、宋濂等大儒讲授经史子集、治国之道;青年时开始接触政务,在父皇近乎苛刻的要求下批阅奏章;监国期间,独自面对繁杂国事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还有与二弟朱栋一同探讨新政、规划未来的那些充满激情与希望的日夜……这一切,仿佛就在昨日。而今日之后,那柄悬于头顶、象征着无上权力与无限责任的“天子剑”,将真正落入他的手中。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那如擂鼓般的心跳。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殿外那片正逐渐由深蓝转向鱼肚白的天空。

他知道,从此刻起,他不再仅仅是太子,他将成为这庞大帝国的掌舵人,亿兆黎民的君父。这份重量,足以让任何心智坚定的人感到窒息。

“大哥。”一个沉稳的声音自身后响起,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朱标回头,只见吴王朱栋不知何时已悄然入内。

他今日亦是一身隆重的亲王礼服,玄色为底,金线绣五爪行龙,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气度沉静如山岳。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无法动摇其心志分毫。

“二弟。”朱标看到胞弟,心中没来由地一定。无论前路如何,至少身边还有这位可以完全信赖、能力卓绝的兄弟并肩同行。

“时辰将至,诸事皆已齐备。”

朱栋走近,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百官俱在奉天殿前候驾,南郊圜丘、太庙、社稷坛三处祭所,亦已准备万全。礼部与钦天监反复核验,言今日天象大吉,紫气东来,正合新朝鼎革之气。”

朱标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朱栋腰间那柄装饰华美、象征着“天策上将军”荣誉头衔的御赐佩剑上,忽然问道:“二弟,昨夜……你可曾安眠?”

这个问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仿佛想从兄弟这里找到共鸣,确认并非只有自己心潮难平。

朱栋闻言,唇角微扬,露出一丝极淡却真实的笑意,他抬手轻轻拍了拍兄长的臂膀,动作间充满了兄弟间的亲昵与支持:“大哥,臣弟睡了两个时辰。心中亦不平静,但想的并非惶恐,而是父皇昔年教导:‘位愈尊,责愈重,心愈惕’。我们为此日准备多年,非为权柄,实为践行心中抱负,使大明更强,百姓更安。今日,不过是这万里征程的新起点。大哥仁厚睿智,臣弟与百官定当竭诚辅佐,何惧之有?”

他的话语坦诚而直接,没有虚伪的谦辞,也没有浮夸的誓言,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打动朱标的心。那“非为权柄,实为践行心中抱负”一句,更是直指核心,唤起了朱标内心深处那份超越个人得失的责任感与理想。

“是极!”朱标眼中最后一丝彷徨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逐渐坚定的光芒,他反手握住朱栋的手臂,用力一握,“为大明,为百姓!走,二弟,随我同行!”

辰时正刻,庄严肃穆的钟鼓之声,自皇城深处悠然响起,穿透清晨的薄雾,传遍应天城的每一个角落。这钟声,如同一个信号,宣告着禅让大典的正式开始。

南郊圜丘坛。

这座由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圆坛,在秋日高阳下熠熠生辉,仿佛与天相接。

仪仗卤簿导引,旌旗招展,礼乐高奏。朱元璋身着特制祭服,作为主祭,步履沉稳地登上圜丘最高层。皇太子朱标作为亚献,吴王朱栋作为终献,紧随其后。

坛上早已设好香案、祭品。

烟气袅袅,直上青云。在礼官悠长的唱赞声中,朱元璋神情庄重,手持亲自撰写的《禅位告天祝文》,面向苍茫天宇,朗声诵读。其声虽因年迈略显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与托付的沉重:

“维大明洪武二十二年,岁次己巳,十月丁亥朔,越八日甲午,嗣天子臣元璋,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呜呼!天命无常,惟德是辅。臣本淮右布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黎庶倒悬。臣承民心,顺天意,提三尺剑,起于濠梁,聚义旅,伐无道。赖将士效命,文武同心,遂平陈友谅,灭张士诚,平胡元于漠北,定鼎应天,建国大明,于兹二十有二载矣。

在位以来,夙夜惕厉,未敢暇逸。立法度,明赏罚,奖农桑,兴文教,抚四夷,安百姓,惟恐负苍穹之眷,违臣民之望。然朕起自微寒,躬冒矢石,风餐露宿,积劳成疾。迩年以来,精力浸衰,鬓发早斑。顷因微恙,静摄弥月,尤觉神思困顿,于万机之繁,渐感力不从心。

念神器之重,社稷之托,岂可因朕一人之衰疲而稍涉懈怠?皇太子标,朕之元子,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孝友仁厚,本乎至性;聪明英毅,发于自然。自册立以来,明习政理,历练有年。监国期间,抚驭臣工,协和万邦,处事明允,朝野具瞻。洵为克肖之子,足堪付托之重。

兹欲效仿古圣,禅位于太子标。非敢追比尧舜,实乃遵循天道,择贤而授,以安社稷,以利兆民。

谨率太子标、吴王栋及文武群臣,以特牲、圭璧、粢盛、庶品,恭祀于皇天上帝。伏惟:

昊天帝只,俯垂鉴歆!

佑我大明,基业永固!

启佑后嗣,乾元亨通!

保合太和,泽被苍生!

谨告。”

诵读完毕,朱元璋将手中祝文郑重置于祭坛中央的燎炉之中。

明黄的缣帛瞬间被火焰吞噬,化作缕缕青烟,携带着这人间帝王的意志与祈愿,直升九霄,仿佛真能上达天听。

随后,朱标上前,肃穆地进行亚献之礼,奉上醴酒,其仪态庄重,动作流畅,已显君王风范。

最后,由吴王朱栋完成终献,献上玉帛。

朱栋的动作一丝不苟,沉稳有力,他代表着大明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此刻的献祭,象征着帝国武力对即将诞生的新君及其所代表的天命,毫无保留的效忠与拱卫。

他目光平视前方那熊熊燃烧的燎炉,心中澄澈:他所做的一切,既为大明,亦为台上那两位至亲之人。

他低声默念,唯有近旁的朱标能隐约听闻:“愿以手中剑,卫此江山,护我兄皇。”

告天仪式礼成,众人并未停歇,立即移驾太庙与社稷坛。

在太庙庄严肃穆的殿宇内,朱元璋再次率宗室成员,向朱氏列祖列宗的牌位,禀明了禅位之决。

那袅袅升腾的香烟,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先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与后代子孙承前启后的开拓重任,在这一刻完成了精神的交接。

在社稷坛,象征着江山永固的五色土前,同样的仪式再次上演,向土地与谷神祈求对新朝的庇佑。

这一系列繁复而庄严的祭告,从清晨持续至午前。

当队伍最终返回紫禁城时,已是日近中天。秋阳灿烂,金光万丈,将整座皇城笼罩在一片辉煌神圣的光晕之中。

未时正刻,禅让大典最核心的部分——奉天殿禅让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奉天殿前广场,文武百官依品级肃立,鸦雀无声。

丹陛之上,御座巍然,宝案、诏书案、符节案等一应俱全。殿内殿外,侍卫林立,甲胄鲜明,仪仗辉煌,礼乐班子静候指令,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极致的、令人心悸的肃穆。

在司礼监太监和鸿胪寺官员的引导下,朱元璋首先升座,端坐于奉天殿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御座之上。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曾经的锐利似乎内敛了许多,但那份久居人上形成的无形威压,依旧让所有与之目光接触者心生凛然。

皇太子朱标立于丹陛之东,面西而立。

他微微垂首,似在凝神静气,但那紧握于身前、指节有些发白的手,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壮阔。

吴王朱栋则率领着奉旨回京的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一众宗室亲王,肃立于丹陛之西。

他以亲王之首的身份立于最前,身姿如松,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御座方向,仿佛一尊守护皇权的战神雕像。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信号:皇室内部,至少在核心层面,对新君的拥护是坚定且统一的。

“奏请——”鸿胪寺官员拖长了音调,声音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

首辅大臣,华盖殿大学士、诚意伯刘基,应声出班。他须发如雪,面容清癯,身着公爵礼服,步伐却依旧稳健。

他行至御阶之下,推金山倒玉柱,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昂首,声音洪亮而清晰,带着老臣特有的沧桑与恳切:

“臣,刘基,谨率文武百官,昧死上奏:陛下奉天承运,统御华夷,功盖寰宇,德配天地。削平僭乱,混一四海,立法垂宪,泽被苍生。然圣体违和,深惟社稷之重,欲禅位于贤德之太子,此乃法尧禅舜之圣心,体天法祖之至公,实为天下臣民之至愿也!太子殿下,仁孝性成,睿智夙禀,监国以来,明德慎罚,政通人和,足堪承继大统,克负荷薪。伏望陛下,允俞所请,早正天位,以安宗庙社稷,以定亿兆人心!”

这是依古礼进行的“劝进”序幕,亦是禅让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朱元璋微微颔首,声音平稳地开口,带着一丝刻意的推拒:“太子虽贤,然朕德薄,岂敢自比古圣,轻言禅让?况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太子年少,恐弗克负荷。卿等其再思之,宜更择贤者,毋误国家。” 此为“一辞”。

刘基再次叩首,引经据典,言辞更加恳切,声情并茂:“陛下!《尚书》有云:‘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又曰:‘舜让于德,弗嗣。’ 昔者唐尧禅虞,虞舜禅禹,皆因天命攸归,圣德相继,非为一己之私也。今陛下扫荡群雄,开大明之基业,太子殿下,宽仁睿智,朝野归心,此正天命所钟,圣德相继之明证也!陛下禅位于贤,上合天心,下顺民意,光耀千古,实为万世之法。若因谦冲而固拒,恐非所以顺天应人也!臣等昧死再请!”

朱元璋沉默片刻,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丹陛下的朱标和朱栋,复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更深沉的审慎:“卿等所言,虽合古道,然朕心惕然。神器至重,未可遽承。太子虽历练有时,然总理阴阳,调和鼎鼐,非易事耳。朕恐其德薄,弗能负荷,有负天下臣民之望。卿等宜更思万全之策。” 此为“再辞”。

此时,不等刘基再次劝进,立于丹陛之西的吴王朱栋,猛地向前踏出一步。

他动作幅度不大,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面向御座,撩起亲王礼袍下摆,毫不犹豫地跪拜下去,行标准的三跪九叩大礼,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虔诚。礼毕,他昂首挺胸,声音如同金铁交鸣,清晰地传遍整个奉天殿广场:

“父皇!儿臣朱栋,昧死谨言:皇兄太子标,仁德布于四海,智慧超乎群伦,监国以来,政通人和,边境安宁,新政初显成效,此乃天下共睹,非儿臣一人之私誉!父皇为江山社稷计,为亿兆黎民计,禅位于贤,乃千古明君之典范,儿臣五体投地,钦服不已!儿臣在此立誓,愿率众兄弟,倾尽全力,效忠新君,拱卫皇室,共保大明江山永固,开创大明盛世!此非儿臣一人之愿,实乃朱氏宗族、天下臣民之共愿!父皇若再固辞,非但冷了天下忠臣良将之心,亦使儿臣等无地自容!伏请父皇,俯从众请,以社稷为重,早传大位,则天下幸甚!万民幸甚!”

他的话语,没有文臣的骈四俪六,却带着直率与亲王的分量,字字千钧。尤其是那“愿率众兄弟,倾尽全力,效忠新君”的誓言,更是掷地有声,彻底堵住了任何可能存在的、关于皇室内部不稳的悠悠之口。他身后的秦王、晋王、燕王等亦随之齐声附和:“臣等附议!伏请陛下早传大位!”

随着朱栋的带头,丹陛西侧的全体亲王、郡王,以及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如同被风吹过的麦浪般,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异口同声,山呼海啸:

“臣等昧死再请!伏望陛下以社稷为重,早传大位!陛下不允,臣等长跪不起!”

声浪滚滚,直冲云霄,震得殿宇梁柱间的尘埃都簌簌而下。这已不仅仅是礼仪性的劝进,而是整个统治集团集体意志的展现,是人心所向的磅礴力量。

朱元璋看着台下跪倒一片的臣子,目光最终落在最前方,长子和次子那同样坚定而期盼的脸上。

他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释然,有感慨,更有一种看到继承者们已然成熟的欣慰。

他轻轻叹了口气,这叹息声通过精巧设计的传声结构,清晰地传入了离得最近的几位大臣耳中。那叹息中,有卸下重担的疲惫,更有如释重负的轻松。

“众卿……既然如此坚持,”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与庄严,“朕……若再固守己见,则是不识天命,不顺人心了。太子标。”

“儿臣在!”朱标立刻应声,上前一步,深深躬身,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朱元璋凝视着他,目光深邃,仿佛要将这最后嘱托刻入他的灵魂:“朕,承天命,御极二十有二载,夙夜惕厉,未敢暇逸。今朕年事已高,精力衰颓,深感神器之重,非衰朽所能久居。尔皇太子标,仁孝聪睿,克肖朕躬,历练有年,足堪大任。兹命尔,嗣登大宝,执掌乾坤,统理万几,抚育兆民。尔其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亲贤远佞,持守纲常。尔其钦哉!毋负朕望!毋负天下!”

这不再是推辞,而是正式的、公开的传位宣言!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儿臣……儿臣德薄才疏,恐弗克负荷……”朱标依制,再次表示谦辞,这并非全然作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确凿的托付,巨大的责任感让他心生惶恐,声音哽咽。

“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太子不必再辞!”这一次,是朱元璋直接打断了朱标的话,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宣诏!”

随着皇帝这句定鼎之语,司礼监掌印太监立刻上前,展开那卷早已准备好的、以金线织就云龙纹的明黄禅位诏书,用那训练有素、极具穿透力的嗓音,抑扬顿挫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菲薄,嗣承天命,统御华夷,于兹二十有二载矣。上赖皇天眷佑,祖宗积德;下仗文武同心,将士用命。戡乱摧强,除暴安良,北平胡元,南平僭逆,四海宾服,万邦来朝。夙夜惕厉,未敢暇逸,惟恐负苍穹之眷,违臣民之望。

然朕起自布衣,提三尺剑定天下,大小数百战,躬冒矢石,风餐露宿,积劳成疾。迩年以来,精力浸衰,鬓发早斑。顷因微恙,静摄弥月,尤觉神思困顿,于万机之繁,渐感力不从心。念神器之重,社稷之托,岂可因朕一人之衰疲而稍涉懈怠?

皇太子标,朕之元子,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孝友仁厚,本乎至性;聪明英毅,发于自然。自册立以来,明习政理,历练有年。监国期间,抚驭臣工,协和万邦,处事明允,朝野具瞻。洵为克肖之子,足堪付托之重。

兹命皇太子标,嗣登大宝,执掌乾坤,统理万几,抚育兆民。朕退居太上皇帝,移跸西宫,颐神养性,以享遐龄。

皇后马氏,淑德贤明,辅朕多年,劳慰兼至,册为太上皇后。

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无纪年之新号。咨尔太子,仁明睿哲,克承基绪。经议政处、翰林院共议,朕心裁定,以明年为乾元元年。乾元者,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也!冀新君体乾行之健,励精图治,开创新局,保合太和,利泽万世!

呜呼!

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往昔创业之艰,守成之难,尔文武群臣,皆所亲见。今付托得人,实宗社无疆之休。尔等宜各竭忠贞,左右新君,恪守官箴,勤修职业。武臣则训励将士,缮治甲兵,固我疆圉;文臣则宣布德意,劝课农桑,阜安黎庶。

君臣一心,共图至治。使海宇乂安,苍生蒙福,上慰天地祖宗之灵,下副朕倦倦托付之意。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

当宣读至“兹命皇太子标,嗣登大宝…朕退居太上皇帝…”以及“以明年为乾元元年”时,奉天殿内外,尽管早有准备,依旧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哗然与抽气声。“乾元”这个年号,连同太上皇、新皇帝的身份转换,如同一个崭新的印记,正式烙入了历史的轨迹。

诏书宣读完毕,最关键的到来——交割玺绶符节。

朱元璋缓缓自御座上起身。两名内侍小心翼翼地抬着一个紫檀木龙纹宝盒,走到御座前。

朱元璋亲手打开宝盒,从中取出一方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镌刻着“大明皇帝之玺”的玉玺。

这方玉玺,并非传说中的“传国玉玺”,而是朱元璋即位后敕造,象征大明皇帝权威的最高印信。

他双手捧起这沉甸甸的玉玺,步履略显蹒跚却异常坚定地走向御阶之下,走向肃立等待的朱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方玉玺之上,呼吸为之停滞。阳光透过窗棂,恰好照在玉玺之上,反射出温润而威严的光芒。

朱元璋在朱标面前站定,目光深沉地注视着这个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仿佛要通过这最后一眼,将所有的期望、所有的嘱托,都灌注到他的生命中。

他缓缓将玉玺递出,声音低沉而清晰:“标儿,接好了。从此,这大明的江山,这亿兆的黎民,就托付给你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腾如海的激动与敬畏,伸出微微颤抖的双手,极其郑重地、几乎是虔诚地,接过了那方象征着大明帝国最高权力的玉玺。

入手一片温凉,却又重逾千斤。

朱标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从指尖瞬间传遍全身,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他的命运,将与这方玉玺,与这个庞大的帝国,彻底融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割。

紧接着,司礼监太监又依次将代表天子权威的符节、重要舆图典籍、宫中钥匙等信物,一一呈交给新君的代表。

随即,在鸿胪寺官员的唱引下,朱标在内侍的扶引下,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一步步踏上那九级丹陛,走向那曾经属于他父亲,如今即将属于他的御座。

当他最终转身,面南背北,缓缓坐于那宽大、冰冷却又象征着无上荣耀的龙椅之上时,奉天殿内外,钟鼓齐鸣,礼乐大作!

吴王朱栋,依旧是第一个行动。

他再次出班,行至御阶之下最前方,整理衣冠,面向端坐于上的兄长,行最庄重的三跪九叩大礼,每一个叩首都清晰有力,额头触地,发出沉闷而真诚的响声。礼毕,他昂首挺胸,用尽全身力气,洪亮高呼:

“臣,议政王、大明军事委员会大都督、天策上将军朱栋,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声音,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紧随其后,丹陛下的亲王宗室、广场上的文武百官,如同潮水般纷纷跪倒,动作整齐划一,山呼万岁之声,层层叠浪,一波高过一波,汇聚成一股磅礴无比、震耳欲聋的声浪洪流,直冲云霄,仿佛要将奉天殿的殿顶彻底掀开!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呼声,超越了简单的礼仪,蕴含着对旧时代的告别,对新时代的期待,对洪武皇帝的敬意与送别,以及对新君乾元皇帝的认可与效忠。

它象征着大明帝国,这艘在洪武帝朱元璋手中打造并驾驭了二十二年的巨舰,正式驶入了由新一代掌舵者——乾元皇帝朱标引领的崭新航道!

端坐于御座之上的朱标,感受着身下龙椅传来的冰冷坚硬,听着耳边那排山倒海、几乎要将他淹没的“万岁”呼声,心中百感交集。激动、惶恐、责任、决心……种种情绪交织碰撞。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跪伏的臣子,扫过最前方那依旧保持着跪拜姿势、身影坚定如磐石的二弟朱栋,最终,与坐在一旁太上皇宝座上、正静静注视着他的父皇朱元璋的目光相遇。

那双曾经锐利如鹰隼的眼睛里,此刻没有了帝王的威严,只剩下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鼓励,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混杂着骄傲与落寞的复杂情感。

朱标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心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而有力,带着新君应有的威严:

“众卿平身。”

“谢陛下!” 声浪再次响起,百官依言起身,垂手肃立。

然而,盛典并未结束。权力的平稳交接,需要新秩序的迅速确立来巩固。

紧接着,便是新朝肇始的册封大典。

首先,是在乾清宫进行的册立皇后与妃嫔。新皇朱标派遣正副使节,持节至后宫,分别册封:

册封皇后诏曰:

“朕膺天命,嗣承大统。配德元良,正位宫闱。咨尔太子妃常氏,鹗国公遇春之女,毓秀名门,秉性端淑,温惠宅心,柔嘉维则。明章妇顺,虔奉圣母;恪勤内职,辅佐东宫。诞育元良,丕延国本。允协母仪于天下,宜正坤宁之位。兹仰承太上皇帝慈谕,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益修壸德,表正六宫,虔恭尔位,协助朕躬。嗣徽音于繁祉,绵厚泽于苍生。钦哉!”

册封贤妃诏曰:

“朕惟化理之原,始于闺阃。秩叙之典,首重掖庭。咨尔侧妃刘氏,诚意伯基之女,秉姿淑慧,赋性温良。静好无华,恪循女史;谦冲有度,夙着令仪。侍奉宫闱,克尽敬慎。兹册封尔为贤妃,位在诸妃之上。尔其祗膺茂典,永光懿范。钦哉!”

册封淑妃诏曰:

“朕赞承基绪,笃念伦常。眷兹掖庭,宜加宠秩。咨尔侧妃韩氏,刑部尚书宜可之女,柔嘉成性,贞静持身。礼度攸娴,动珩璜之节;言容允洽,扬图史之辉。抚育皇嗣,劬劳可念。兹册封尔为淑妃。尔其益懋温恭,丕昭淑问。钦哉!”

随后,在奉天殿,朱标颁布登基后首批重要诏书,册封皇子:

立皇太子诏曰:

“建立储贰,所以重宗祧,定国本也。朕躬承天命,缵嗣丕图。嫡长子雄英,岐嶷夙成,英姿玉裕;孝友笃于天性,聪明天赋睿资。兹恪遵太上皇帝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夫储副者,天下之本,尔其朝夕纳诲,知民疾苦;讲学不辍,明德修身;亲贤远佞,持守正道。以永固邦家之基,以克承祖宗之烈。钦哉!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册封诸王诏曰:

“朕荷天地祖宗之灵,嗣守鸿业。笃念天伦,用展亲亲之道。皇次子允烨,英敏俊朗,器宇不凡;皇三子允熙,颖慧端方,质性温良。兹封皇次子允烨为赵王,皇三子允熙为衡王。呜呼!屏藩帝室,藩翰皇家,尔等宜常怀忠孝,恪守藩辅之职;体恤民瘼,毋忘君臣之分;讲读经史,亲近正人。谨遵《祖训》,恪守《皇明宝训》,依制降等世袭,成年就藩,永为国家之辅。钦哉!”

这一系列册封,如同为新朝搭建起最基本、最核心的权力框架与家族秩序,确保了皇权继承的稳定与后宫、宗室的安宁。

当所有繁缛仪式终于接近尾声,已是申时末刻,夕阳西斜,将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金红色。

新皇朱标,率领新册封的皇后常氏、皇太子朱雄英、赵王朱允烨、衡王朱允熙,以及以吴王朱栋为首的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前往西宫,谒见太上皇朱元璋与太上皇后马氏。

在宁寿宫正殿,朱标身着龙袍,却以子之礼,向端坐于上的朱元璋和马皇后行三跪九叩大礼。紧随其后的皇后、太子、诸王及百官,亦依礼参拜。

“儿臣(臣等)(孙臣)参见太上皇、太上皇后!恭请圣安!”

朱元璋看着台下跪倒的儿孙与臣子,看着那身着龙袍、已成为一国之君的长子,脸上露出了自大典开始以来,最真实、最放松的笑容。

他抬手虚扶:“都起来吧。如今,咱是太上皇,是闲人一个了。往后这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就要靠标儿,靠你们大家了。” 他的语气轻松,带着卸下重担后的豁达。

马皇后也微笑着,眼中闪着泪光,看着儿子和孙子们,满是慈爱。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扫过朱标和朱栋,语气变得格外深沉:“标儿,栋儿,记住咱的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大明江山,是咱朱家的,更是天下人的。你们要做的,是让它更好,让百姓的日子更好。标儿仁厚,栋儿果决,你二人相辅相成,咱……放心。” 最后两个字,他说得极轻,却重逾千斤。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朱标与朱栋异口同声,再次躬身行礼。兄弟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那份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决心。

谒谢之礼,在一种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深刻传承意味的家常氛围中结束。这既彰显了新皇的孝道,也象征着权力过渡在家族内部的最终确认与圆满。

翌日,洪武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新朝的第一缕阳光普照大地。

两道引人瞩目的圣旨,分别送达了诚意伯府与刑部尚书韩宜可的府邸。

晋封刘基越国公诏:

“朕惟褒崇勋德,国家之盛典;畴庸旌贤,帝王之通义。咨尔刘基,学究天人,才兼文武。昔在草昧,识朕于风尘;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开国之勋,昭昭乎若日月;定鼎之劳,巍巍乎如山岳。授策陈言,每契朕心;辅政弼教,克谐庶绩。虽暂隐林泉,而忠贞不贰;迨再召廊庙,而谋猷益远。迩者议政中枢,赞画新政,清慎持躬,老成耆艾。况复教女有方,贤良入侍宫闱,为皇家延育嗣续,功在社稷,泽被子孙。

兹特晋封尔为越国公,锡之诰命,授以丹书铁券。允恩世袭六代不降等,永镌金石,与国同休。於戏!功昭前烈,位冠群臣。尔其永肩乃心,翊赞新朝,罔俾伊傅,专美于前。钦哉!”

封韩宜可承恩伯诏;

“朕惟治道隆于近臣,恩泽沛乎外戚。兹者朕嗣登大宝,眷惟宫壸之贤,爰推锡爵之典。刑部尚书韩宜可,秉性刚方,持身廉正。明刑弼教,法司仰其风裁;宿德耆年,朝野推其清望。且教女有方,淑质秉训,克娴内则,备位掖庭,温恭允协,劬劳可念。

兹特封尔为承恩伯,锡之诰命。爵依制降等世袭,用彰厥德,以荣其亲。尔尚益笃忠贞,勉修职业,克保令名,毋忝恩命。钦哉!”

这两道封赏圣旨,如同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他们清晰地传递出新皇朱标的用人思路与政治信号:尊崇功臣,平衡朝野,稳定后宫,一切以巩固新朝统治为要。

刘基的封赏,是对文官集团和开国元勋的极致礼遇;韩宜可的封爵,则体现了新皇对律法尊严的重视与对后宫势力的平衡考量。

而随着《禅位诏书》及一系列册封、恩赏诏书被快马加鞭,颁行全国各布政使司,通告天下,“乾元”这个年号,连同乾元皇帝朱标的形象,正式开始深入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亿兆黎民的心中。

皇宫深处,站在乾清宫高台之上的朱标,眺望着沐浴在金色夕阳下的巍峨宫城与远方隐约的市井街巷。朱栋静静地站在他身侧半步之后。

“乾元……”朱标轻声念着这个年号,目光深邃,“二弟,这‘万物资始’的时代,真的开始了。”

朱栋微微颔首,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大哥,万物伊始,正是破旧立新,大展宏图之时。

臣弟与神策军,与这满朝文武,皆愿为大哥手中利剑,廓清寰宇,为这乾元盛世,开疆拓土,奠定万世之基!”

兄弟二人并肩而立,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他们的目光所及,是帝国的现在,更是他们即将共同开创的未来。

一个波澜壮阔的洪武时代,已然落幕。

而属于乾元皇帝朱标与吴王朱栋兄弟二人的新时代——乾元时代,正伴随着这秋日高阳,喷薄而出,开启了一段充满希望、挑战与无限可能的崭新篇章。

皮皮读书推荐阅读:斗魄星辰农门小媳妇:随身带着APP帝凰之神医弃妃绝代宦爷盛世独宠:狼性王爷,你好坏铁血中唐明朝第一弄臣末世重生之黑暗国度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三国之最强帝国系统大秦之极品皇帝魔君霸宠:天才萌宝腹黑娘亲汉末之并州豪雄三代不能科举?我刚好第四代乐土之王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永乐大帝:朱标破晓之征晨曦红楼野心家穿越后我在封地召唤华夏英魂从我是特种兵开始打卡1850美洲黄金大亨部落崛起从救活主角开始开元内卫魂穿司马遹,地狱开局异世界三国风云之奇葩争霸我姐大将军,我每周刷新超能力世子请叛逆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指南剑三国:开局获项羽之力,武霸天下从司农官开始变强我只是夫子懒妃有毒岳飞之血战中原图清大唐日不落,从造反开始灵气大宋刘备谋主,算尽天下我意外穿越来到了大唐葬元三国:最强谋士大唐之我的叛逆期系统楚汉争鼎开局武力天花板,被公主现场直播器焰嚣张帅教官职场沉浮录苟在妖武乱世修仙那些年西游的兄弟
皮皮读书搜藏榜:承明之治盛唐小国师三国从掳走洛神开始战机英雄凌天仙帝大唐:摊牌了,本驸马要造反!我在三国建了一座城穿越:废柴作家梦回南宋末年征兵令尘途雕弓落刘禅的人生成就系统亮剑:开局战俘营,我带和尚打鬼子秦时实践家大成公子绝世小书儒明末皇太子乱世小土匪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逆转乾坤之东汉末年的倒霉蛋儿们从县令到帝师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农家小女医妃笑倾城,狐仙小王爷荣耀之路:国民校草是女生重生:回到1937最强训犬员寒王纵宠,绝世娇妃神兽饲养员八岁登基,后世都说我是暴君!中天稗史大清之祸害嬴政:时空之主回到远古建华夏武牧江湖穿越了,我的手机还能购物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直播:我挖掘国足之光!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小子,快给爷科考去冒牌皇叔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乱世:手搓大炮养妻女,随时造反亮真理我镇南王世子,你让我干点正事?曹贼休走大周第一狠人明末少年神话三国:我能够进化词条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亮剑之我成了赵刚
皮皮读书最新小说: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穿越苻坚:第八十一万大军帮李二杀穿玄武门的我软饭硬吃大秦:我的拳头能炼钢穿越古代,我有系统娇妻美妾山河红颜赋河葬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红楼梦白话文版红头册七星大罗盘朕的北宋欢乐多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大明:我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清史错位录双穿之:太平军铁蹄横扫清廷难道我真的是欧陆男主?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非典型大明士大夫生存实录谋杀三国精编版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奋斗在激情岁月我把封神榜玩成职场剧从明朝开始的工业化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大明逆子:从土木堡开始挽天倾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六州风云季吴三桂称帝三国:戏诸侯霸娇妻我乃张角之子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边塞枭龙开局被妻妾们逼宫摸鱼世子:系统逼我卷成天下第一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汉末三国路那时的原始纪元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穿越明朝考科举之穷山恶水出名臣穿越之边疆崛起我蒸的丹馍惊动了天庭特工三国:曹烁篡权,貂蝉伴我卧榻谋大秦:穿越成徭役,献药封丞相一枪定山河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大唐乱世:我靠武神系统称霸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