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风波平息之后,陈飞深刻认识到一个道理——单纯依赖商业成就与战略决策,并不能真正聚拢所有人的心。
要想让整个团队紧密团结在一起,还得从根源处着手解决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后,陈飞向全体员工提出了一项建议:组织公司内所有总监级别及以上的管理人员,分批次奔赴各地的基地展开一次特殊之旅。
这次行程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实地考察活动,更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
具体安排如下:每位参与者都将深入基层工作岗位,亲身参与各项实际业务操作;同时还要积极聆听一线工作人员的心声诉求,用心体悟其中蕴含的真实情感。
通过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亲身体验,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司发展的初衷以及使命所在。
作为本次计划的倡导者之一,陈飞自然以身作则带头践行这一理念。
于是乎,他带着苏小倩一同踏上了前往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枸杞合作社之路。
这片土地条件异常恶劣,不仅气候干旱少雨且严重缺乏淡水资源。
然而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当地的合作社社员们竟凭借坚韧不拔之毅力,于广袤无垠的沙漠边陲地带开辟出一方绿洲!
他们巧妙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种植模式,悉心呵护每一株枸杞苗茁壮成长。
白天的时候,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之上,他们与勤劳善良的农户们一同挥洒着汗水,辛勤耕耘于田间地头之间。
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会了怎样精准无误地辨别出枸杞果实的成熟程度;
还掌握了如何巧妙运用草方格这种简单易行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稳固流沙、防止水土流失;
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如何珍惜来之不易且无比珍贵的每一滴雨水,并将其合理高效地加以利用。
夜幕降临后,繁星点点闪烁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之中宛如璀璨宝石般耀眼夺目。
此时此刻,他们环绕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静静地聆听着那些饱经沧桑岁月洗礼的老人们娓娓道来关于这片神奇土地往昔变迁历程的动人故事——曾经这里也是一片水草肥美之地,然而随着时光荏苒世事变幻无常,不知何时起便逐渐被漫漫黄沙所侵蚀覆盖直至失去往日勃勃生机……
但幸运的是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奋斗以及大自然自身强大生命力作用下,现如今这块土地正慢慢重新焕发出蓬勃活力展现出新的希望曙光!
其中有位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大家都尊称他一声,只见他用那布满皱纹却充满力量感的手指向远方依旧连绵起伏仿佛没有尽头似的沙丘感慨万千说道:人力终究无法战胜天意啊,但人类可以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就拿这些枸杞来说吧,它们既不惧怕干旱恶劣环境亦无惧土壤贫瘠条件艰苦,反而能够凭借顽强坚韧不拔精神把自己根系深深扎根至地下十几米深处寻找水源以求生存发展下去。所以咱们人类需要做的便是尊重并顺从它们天性特点给予适当帮助支持而非妄图去违背或刻意改变它们生长习性呀! 马爷这番语重心长话语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让陈飞深受感动启发颇深。
就在这个时候,吴瀚海率领着新农科技的骨干精英们,踏上了前往神秘而美丽的云雾苗寨之旅。
一路上,他们穿越茂密的森林、翻过险峻的山峰,终于来到了这片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亲身感受到了高山茶园管理工作的艰难困苦:清晨要顶着凛冽寒风采摘茶叶;
午后则需忍受烈日暴晒修剪茶树;夜晚还得挑灯夜战清除杂草……但即便如此辛苦,这些勇敢无畏的人们依然没有丝毫怨言!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亲眼目睹了曾经遭受过严重污染的土地,在当地村民与技术团队齐心协力之下,正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那些重新萌发的茶芽尽管显得有些娇嫩,但每一片都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活力!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当看到阿牛爷家那段因暴雨冲刷而毁坏不堪的田埂时,吴瀚海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抢修队伍之中。
他挥舞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埋头苦干起来。不一会儿功夫,豆大的汗珠便顺着额头滑落下来,但他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尽快修好这段田埂,保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
阿牛爷递给他一碗水,说:“吴总,你们搞的那些机器、数据,是挺好。但有时候,也得像修这田埂一样,一锤子一锤子,实打实地来。”
吴瀚海看着自己磨出水泡的手,若有所悟。
一周的沉浸式体验结束后,所有管理者回到总部,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分享会。
没有ppt,没有数据报表,每个人讲述的都是最鲜活的感受、最质朴的对话、最直接的冲击。
张奕说:“我重新理解了‘本地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去理解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
市场总监说:“我看到了用户不仅仅是订单上的数字,更是一个个具体鲜活、对土地充满感情的人。”
连那位曾经最质疑合作战略的财务总监都感慨:“我算得清投入产出的账,但算不清一片土地恢复生机后,所能带来的全部价值。”
这次“回归土地”的行动,仿佛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整个管理团队重新找到了共同的频率和情感的连接。
那些在会议室里争吵不休的问题,在广袤的土地和真实的劳动面前,似乎都找到了解决的线索。
融合的进程开始加速。联合团队不再执着于谁主导谁服从,而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和相互的理解,去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他们发现,当“归农”的深度洞察与“新农科技”的技术敏捷性结合时,往往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一个新的、融合了双方优势的“智慧生态农业解决方案”雏形初现。
它既不牺牲深度,也兼顾了效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团队上下重燃信心之时,一份来自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的邀约,送到了陈飞案头。
期刊编辑在邮件中表示,他们关注到“归农”在生态农业领域的长期实践和独特的数据积累,邀请他们撰写一篇观点文章,探讨技术在生态农业转型中的角色与边界。
这是一个将中国本土实践推向世界学术舞台的绝佳机会。
陈飞召集了陈飞、苏小倩、张奕、吴瀚海,甚至邀请了永昌爷和马爷作为顾问,共同来构思这篇文章。
他们决定,文章的标题就叫作——《土壤的答案:科技与智慧的共生之路》。
然而,就在他们踌躇满志地准备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长青资本”酝酿已久的真正攻势,终于露出了它庞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