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赴美再封神:
从终身教授国际大奖收割机~
(っ?3??????
1950年,48岁的顾毓琇再次登上赴美航班,这次他的身份是mIt访问教授。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年近半百的他,会在异国他乡迎来学术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后来他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终身教授,一教就是22年,直到1972年退休。
(=tェt=)
在美国的岁月里,顾毓琇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控制论。
他和控制论之父维纳等人并肩作战,成为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先驱。
1972年,他获得了电机电子领域的诺贝尔奖———
兰姆金奖,同时还拿下了千禧奖、巨比利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
同年秋天,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也给他颁发了金质学术奖章,实现了国内外大奖大满贯 。
(????)
让人惊叹的是,就算在学术研究最繁忙的时候,他的文艺创作也没中断。
一生下来,他共写了七千多首诗词歌赋,出版了34部诗歌词曲集,被海外学术界评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大诗人。
1975年巴西人文学术院给他颁发金质奖章,1976年世界诗人大会直接授予他国际桂冠诗人称号,要知道这个称号此前极少颁给中国人 。
更跨界的是,他还成了佛学界的权威。
晚年写的英文巨着《禅史》和多部佛学专着,在国际佛学界引起轰动,不少西方学者研究禅宗都要参考他的着作。
有人开玩笑说:
顾先生要是去开宗教讲座,估计又能拿个佛学大奖。
?(???)?
1959年,他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2年退休后定居费城,但始终心系祖国。
1973年8月,71岁的他带着夫人回国,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一聊就是三个半小时。
这次会面,为后来两岸的文化交流埋下了伏笔。
此后他多次回国访问,看到祖国的发展变化,常常提笔写诗赞颂,字里行间满是赤子情怀。
(*′I`*)
六、百年收官:
十二字自评背后的大师本色~
*?((???))?*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医疗中心逝世,享年100岁。
这位横跨三个世纪的大师,用百年人生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跨界马拉松。
临终前,他用学者、教授、诗人、清风、明月、劲松十二个字概括自己的一生,没有提任何头衔,没有说任何成就,却道尽了文人风骨与学者本色。
(???)
今天,走进无锡的顾毓琇故居或纪念馆,还能看到他留下的手稿、着作和奖状。
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旁边,可能就写着婉约的诗词;
话剧剧本的扉页上,或许还贴着电机实验的数据表。
这些看似矛盾的物件,恰恰构成了顾毓琇的独特人生———
文理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可以共生的智慧;
专业不是局限的牢笼,而是可以跨越的桥梁。
??·??·??*?? ??
顾毓琇的一生,打破了太多不可能:
理科生不能写好诗词?
他用七千首作品反驳;
工程师不能懂艺术?
他用音乐史和话剧剧本证明;
学者不能搞外交?
他用国际交流经历回应。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有勇气去探索更多可能;
所谓不是天生全能,而是对知识保持永远的好奇与敬畏。
( ˙?˙ )???
在这个追求专业化内卷化的时代,顾毓琇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
与其在单一赛道上拼命内卷,不如像他那样打开视野,让不同领域的智慧相互滋养。
毕竟,真正的大师,从来都不被定义,只靠实力说话。
而顾毓琇用百年人生书写的传奇,也终将像他制定的黄钟标准音一样,成为永恒的经典。”
视频结束
顾毓琇作为横跨文理、贯通中西的“全能型大师”,民国及后世诸多历史名人对他的评价极具分量,既认可其学术造诣,也推崇其人格风范~
?他获得了学界泰斗的认可~
近代教育奠基人蔡元培在顾毓琇留学归国任教清华大学时,蔡元培曾公开称赞:
“顾生毓琇,年少而志高,学博而心细,文理兼修,中西贯通,实为当代青年学者之楷模。”
后来顾毓琇主持清华大学电机系,蔡元培更是致信校董会:
“得毓琇主持工科,清华之技术教育当可跻身世界前列,此乃学界之幸。”
对其办学和科研能力给予极高信任。
?他和气象学家、教育家- 竺可桢两人同为近代教育界核心人物,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
“与顾毓琇兄畅谈,其于电机工程之精研,与文学戏曲之修养,实为罕见。
常人穷毕生之力攻其一域尚难有成,而毓琇能兼善数者,天赋与勤勉皆异于常人。”
私下更称他为“学界中的‘多面手’,无人能及”。
?桥梁专家- 茅以升作为工程界同行,曾评价他:
“顾毓琇在电机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自动控制理论的贡献,为中国工科奠定了基础。
更难得的是,他不囿于技术,兼通人文,这种‘文理交融’的视野,正是中国工程学界最需要的。”
两人合作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标准化时,茅以升常说:“
有毓琇在,复杂的问题总能被他化繁为简,且兼顾深度与温度。”
●)o(●
而且,他也受到了诸多文坛巨匠的推崇~
?作家冰心与同为清华校友,又曾共事于燕京大学,冰心在散文中回忆:
“顾先生是学界的‘奇人’,课堂上他讲电机原理头头是道,课余却能提笔写昆曲,填诗词,甚至登台演唱。
他的文字清丽典雅,全无工科生的刻板,读来如沐春风。”
晚年更补言:
“近代文人中懂工程的不多,工程师中懂文学的更少,顾毓琇是唯一能将两者做到极致的人。”
?作家老舍与他,两人因戏曲创作结缘,老舍曾在《文艺报》撰文:
“顾毓琇的昆曲剧本《岳飞》《木兰从军》,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灵动,更难得的是融入了时代精神,打破了传统戏曲的局限。
一个工程师能写出如此专业的戏曲作品,简直是‘跨界天花板’。”
私下调侃:
“如果顾先生弃工从文,我们这些专业作家怕是要失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