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附近的一家高级会议中心。一场名为“空间生命科学与未来人居”的国际研讨会正在举行。会场里,西装革履的各国学者、航天机构代表济济一堂,空气中弥漫着多种语言的低语和咖啡的香气。
林丕和穿着一身崭新的、略有些不合身的中山装(这是出发前县里特意为他准备的),坐在靠后的位置上,手心微微出汗。他旁边坐着一位来自国家科委的翻译兼联络员小张。这是他第一次出国,第一次站在如此正式的国际场合。他看着台上那些用流利英语或法语侃侃而谈的西方学者,展示着各种复杂的模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轮到他的报告了。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和题目:“中国代表,林丕和先生,报告题目:《一种基于传统能量理论的航天员健康维护新方法——辰力技术的初步探索与应用》。”
台下响起一阵礼貌但略带疑惑的掌声。许多人的眼神透露出好奇和审视,甚至有一丝不以为然。一个来自东方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个听起来有些“玄乎”的“传统能量理论”?这能解决尖端的空间生命科学问题?
林丕和深吸一口气,走上了讲台。他打开自己带来的、用毛笔精心绘制了图表和关键英文术语的幻灯片(这是他和父亲、弟弟连夜赶制的)。他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用略显生硬但清晰的英语,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面临的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等实际困境讲起。
“我们注意到,失重环境,如同植物离开了土壤,失去了‘根基’之力。”他引用了父亲林敬波的观点,并用简单的图示解释了“地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而辰力,是我们尝试模拟和强化这种生命根基能量的一种探索。”
当他展示出辰力舱在空间站应用后,中国宇航员老王身体状况改善的数据对比图,以及在地面用于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初步案例(包括堂婶婆高仁芳咳嗽好转、木匠林老歪腰疼减轻的记录)时,台下开始出现一些交头接耳的声音。数据虽然样本量不大,但趋势明显,效果直观。
提问环节到了。一位来自美国NASA的资深专家,史密斯博士(正是之前去林家村的那位顾问的上司),扶了扶眼镜,率先发问,语气带着质疑:“林先生,您的报告很有趣。但‘辰力’这个概念,听起来更像哲学而非科学。您如何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这种‘能量’?它的载体是什么?作用机理如何?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些……嗯……‘感觉良好’的个案报告。”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核心。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林丕和。
林丕和没有慌乱。他示意小张帮忙翻译得更精确些,然后沉稳地回答:“史密斯博士,感谢您的问题。科学的发展,往往始于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就像人类先观察到电闪雷鸣,很久以后才建立起电磁理论。辰力目前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可观测、可重复、能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物理现象。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是确证其效应,并探索其应用潜力。至于其深层次的物理本质,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研究的重点。”
他顿了顿,继续用不急不缓的语调说:“至于个案,确实是初步观察。但我们认为,每一个成功的个案,都是通向普遍规律的一块基石。我们愿意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接受更严格的检验。科学的精神,不正是开放与验证吗?”
这番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又表明了开放合作的态度,还将问题提升到了科学哲学的高度。史密斯博士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接着,一位欧洲的生物物理学家问道:“林先生,您提到辰力可能与人体‘经络’有关。但经络在西医解剖学上一直找不到确切的实体结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丕和想起了女儿林凛那个“小河与稻田”的比喻,他微笑着说:“这位教授,河流在地图上清晰可见,但您能用手抓住‘河流’这个实体吗?经络或许更像是一种功能状态的描述,是能量和信息传输的通道。辰力场的研究,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间接观测和干预这些‘功能通道’的新工具。” 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不少学者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报告在更多深入而友好的讨论中结束。林丕和用他的扎实、诚恳和东方智慧,赢得了尊重。会后,不少国家的学者围上来交换名片,表达合作意向。伊莎贝拉博士更是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林!你的报告太棒了!它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就在林丕和在瑞士为国争光的同时,林家村的老宅里,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林敬波和林丕和都不在,照顾家的重任就落在了依妈曹浮光和大叔林丕邺身上。曹浮光里外操持,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林丕邺则成了技术保障和“孩子王”。
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少了父亲的严肃和爷爷的威严,他们感觉自由了不少。小姑林丕华和姑父潘秋彦,趁着周末,带着他们四岁的龙凤胎——潘锦和潘辉回娘家来了!这下,林家小院可炸开了锅。
潘锦继承了妈妈的美貌和爸爸的温和,是个漂亮的小淑女;潘辉则是个精力过剩的淘气包,对什么都好奇。他们俩一回来,立刻和林漺、林凛、林岽打成了一片。
林漺自然是“文艺委员”,拉着表弟表妹就要教他们跳“星辰快乐操”。潘辉哪里静得下来,动作做得歪七扭八,像个旋转的陀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潘锦则学得有模有样,还自己加上了优雅的手势。
而阿白这下可忙坏了!它似乎把照看这几个小娃娃当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对刚会走路不久、跌跌撞撞的林岽和同样不稳当的潘辉,阿白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两个小男孩跑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像个雪白的移动护栏。有一次潘辉想去追蝴蝶,跑得太快差点摔倒,阿白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身体挡了他一下,虽然把潘辉撞了个屁墩儿,但避免了更严重的磕碰。潘辉坐在地上愣了两秒,看着一脸“严肃”的阿白,居然没哭,反而咯咯笑起来,抱着阿白的脖子喊:“阿白!你好厉害!”
阿白则得意地“嘎嘎”叫两声,用扁嘴轻轻啄啄潘辉的衣服,像是在说:“小子,小心点!”
林凛则像个“小大人”,带着表妹潘锦,安静地坐在台阶上,看依嫲晒草药,给她讲哪种草药治咳嗽,哪种消肿好。潘锦睁着大眼睛,听得入神。林凛还会拿出自己的小本子,和潘锦一起画草药图,画面温馨极了。
一天下午,林丕邺在调试那台辰力理疗仪,准备给一位邻居做治疗。几个孩子都在院子里玩。当仪器启动,发出熟悉的微弱嗡鸣和莹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一向活泼好动的潘辉,突然安静了下来,好奇地盯着发光的仪器。而平时沉静的林岽,更是直接走到仪器旁边,仰着小脸,一动不动地看着。
更神奇的是阿白!它原本在打盹,仪器一启动,它立刻抬起头,警觉地竖起脖子,然后竟然也踱步到仪器附近,找了个舒服的位置趴下,眯着眼睛,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快看快看!”林漺像发现了新大陆,“依辉、依岽,还有阿白!他们都喜欢辰力!”
林丕邺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奇怪,小孩子和动物对能量的感知最敏感。看来这辰力,确实有些门道。”
这温馨又带着点神秘色彩的一幕,被刚进门的曹浮光看在眼里。她笑着对林丕邺说:“看来咱们家,从老到小,从人到鹅,都跟这辰力有缘哩!”
晚上,曹浮光给孩子们做了他们最爱吃的海蛎煎和芋泥。饭桌上,潘辉叽叽喳喳地讲着大白鹅怎么“救”他,林岽虽然话少,但也比划着仪器发光的样子。林凛细心地给表弟表妹夹菜。窗外,繁星点点,窗内,灯火可亲。虽然男主人远在异国他乡,但这个家,依然充满了生机与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