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林家老宅厨房,活像一场多线程处理的生物化学反应现场——灶台上炖着佛跳墙的陶罐咕嘟冒泡,油烟机轰鸣得像拖拉机发动,郑美娇依嫲正把腌好的糟鱼挂上竹竿,而林丕稼大伯手起刀落剁排骨的节奏,堪比打击乐手在表演。
就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战场”上,一场关乎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命运的“特别攻坚会议”拉开了帷幕。林凛抱着笔记本电脑,缩在放满蒜头姜块的角落,试图向林丕稼解释审稿人b那长达三页的“找茬”意见。
“依伯,这个审稿人b说我们对照组设置不够严谨,要求补三个月的重复实验……”林凛刚念完,菜刀剁在砧板上的“哐哐”声戛然而止。
林丕稼拎着滴血的刀转过身,眉头都没皱一下:“补实验?简单!让依岽仔把阁楼那个老石英钟拆了——那钟摆是我太公那辈的德国货,能调出32种震动频率,够你们做三月验证了!”
正在偷吃炸芋枣的潘辉差点噎住:“大舅,那是古董啊!”
“古董咋了?”林丕稼手起刀落,一根肋排应声而断,“你外太公当年用它看时辰出海,现在让它给科学做贡献,这叫光宗耀祖!”
这时,郑美娇依嫲举着沾满红糟的手凑过来:“依凛央,听依嫲一句,把那些曲曲弯弯的折线图画成凤尾形状,讨吉利!”
林凛哭笑不得:“依嫲,这是ScI论文,不是年画……”
“傻囡!”依嫲用闽都话念叨,“凤穿牡丹、鲤跃龙门,老祖宗的图样哪个不是数据?你看咱家祠堂的梁柱曲线,那是按鲁班尺毫厘不差算出来的!”
神奇的是,当林凛半夜赌气把柱状图改成闽绣凤凰纹样——用细胞活性数据勾出凤尾,用误差线描出羽翎,第二天视频会议时,连赵国维教授都惊了:“这个可视化……居然让审稿人A专门写邮件夸有跨文化美学价值!”
更绝的是林岽的实践!这小子真把老石英钟拆了,却发现钟摆频率不稳定。正在抓耳挠腮时,周师傅来修油烟机,顺手用螺丝刀敲了敲钟摆:“共振了!得学我修发动机,加个阻尼器!”
于是最终提交的补充实验里,赫然出现一张用摩托车减震胶改装的“土法频率稳定器”图纸。审稿人b看到后居然表示:“这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对资源有限实验室极具参考价值。”
论文接收那天,全家围着灶台吃太平燕庆功。林丕稼夹起一颗肉燕说:“搞科研和炖高汤一样——火候不到就夹生,火候太过就糊锅。这次咱们文火慢炖,刚好!”
林凛看着咕嘟冒泡的汤锅,突然悟了:最好的实验设计,原来早就藏在依嫲“炒菜先热锅”的唠叨里。
就在林凛团队和《自然》期刊的审稿人进行着跨洋学术掰头的同时,辰曜科技的产品车间里,另一场“土洋大战”正悄然上演——家用辰力理疗仪的核心元件“辰力波导校准器”,成了拦路虎。
进口的校准设备报价单传来时,财务总监差点表演原地昏厥:“这数字后面跟的零,够在村里盖三栋小洋楼了!”更离谱的是,设备交货期要半年,附带一本比《辞海》还厚的英文操作手册。
某个周五深夜,车间角落突然传来拆家的动静。15岁的林岽打着手电筒,带着12岁的弟弟林埥和表弟潘辉,正在废品山里淘宝。
“依埥!依辉仔!快看这个!”林岽从报废的dVd播放器堆里扒拉出一个光头组件,“这玩意是激光头!精度比游标卡尺还准!”
潘辉举着半块发霉的光饼当惊堂木:“可它现在连《猫和老鼠》都读不出来了!”
“要的就是它读不出碟!”林岽眼睛发光,“咱们让它改行当尺子!”
三小子熬通宵拆出激光头,用林丕邺大叔修水电剩的铜线接上开发板。当示波器屏幕跳出完美正弦波时,北美供应商正在邮件里扯皮:“由于芯片短缺,设备单价上浮20%……”
校准精度达标了,稳定性又出幺蛾子。机械臂运行时总微颤,像极了帕金森患者端汤。
“让我试试!”潘辉突然拽过探头塞给周师傅,“周伯,打套云手!”
老师傅端着探头如揽雀尾,手臂划出圆润弧线。示波器上的波形瞬间稳如老狗!
林丕邺激动地张开双臂扑过去,在距周师傅三米处猛踩刹车,改成隔空拥抱:“周师傅!您这云手比pId算法还稳!”
周师傅收势吐纳:“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们那个铁胳膊,缺口‘气’顺着走。”
最终产品测试时,北美团队发来炫酷视频:机械臂在无尘室精准舞动。而辰曜科技的回传视频里,周师傅在车间打着太极校准,背景音是郑美娇依嫲喊“依周,肉包蒸好了先来吃!”
意外的是,国际医疗器械展上,老外评委对“人工校准”版本给出更高分:“具有不可复制的工艺温度。”林岽在展台用dVd激光头改的校准器,甚至收到了硅谷公司的收购意向。
庆功宴上,潘辉偷喝米酒醉醺醺宣言:“以后咱们的说明书就写:本产品经太极八段锦认证!”
林岽默默在研发日志写注:技术难点往往卡在“人”的维度——而这点,课本从不记载。
深夜十一点,省城实验室的投影仪在墙上投出硅谷团队的虚拟背景——摩天楼轮廓与林家老宅斑驳的砖墙在屏幕上诡异交融。美方项目经理凯文第N次强调:“林博士,请务必使用英文ppt,我方总部高管需要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林凛盯着摄像头里十几个西装革履的虚影,突然把鼠标一推:“凯文,你们不是一直好奇辰力场的生物力学基础吗?”她转头朝门外喊:“依公!劳烦您来段现场教学!”
镜头猛地晃动,林敬波穿着汗衫的身影闯入画面,手里还捏着给鸡灸艾草的银针。老人凑近摄像头看了看,突然用闽都话嘀咕:“美国郎(美国人)的面色发青,三焦经不通啊!”
在凯文“wait! what’s happening?”的惊呼中,林凛同步翻译:“我爷爷说通过观察面部气血能判断能量通道状态。」
“不可能!”屏幕那头冒出一个花白脑袋,“这是约翰斯·霍普金斯最新研究的微表情识别技术!”
只见林敬波不慌不忙掏出祖传经络图,泛黄的宣纸上,十二经脉用朱砂绘成流云纹。当他把图凑近镜头时,美方团队突然安静如鸡——他们的首席科学家安德鲁博士正把脸贴到屏幕上,声音发颤:“上帝啊!这个筋膜链拓扑模型……居然和我们在尸体解剖中发现的结构完全对应!”
视频会议突然被郑美娇依嫲端着的海碗打断:“依凛央,叫美国郎食夜宵(吃宵夜)!”
凯文看着浮在汤里的雪白鱼丸突然提问:“这种食物弹性与辰力场适配度有关吗?”
林岽瞬间抢答:“鱼丸的q弹靠的是反复捶打产生的肌原纤维重组——和你们用振动台训练宇航员肌肉的原理一模一样!”
最绝最搞怪的是潘辉,他举起自家五金店的弹簧秤演示:“看!鱼丸从汤勺掉回碗里的缓冲轨迹,和周师傅打太极的卸力曲线是同一个函数!”
安德鲁博士疯狂截图:“快记下来!这是完美的阻尼振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