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承载着完美“撇”与“捺”的宣纸静静躺着,陈墨的目光越过它们,落在天书上紧邻的下一笔——折。
不同于“横”的承载、“竖”的贯穿、“撇”的挥洒、“捺”的沉淀,“折”的形态显得更为复杂。
它是一道带有明显转折的轨迹,其基础视觉感受便是棱角分明与内在张力并存,仿佛蕴含着某种力量的转向与轨迹的变化。
“趁热打铁。”陈墨心中默念。
他提笔,饱蘸浓墨,没有丝毫犹豫,落笔便开始书写“折”。
起笔沉稳,行笔流畅,转折处手腕发力,意图勾勒出天书所示的标准形态。
一道墨线留在纸上。
形态上,转折的角度确实出来了,但转折处的线条却显得生硬、僵直,如同用蛮力强行将一根铁丝掰弯,留下了不自然的褶皱感,缺乏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再来。
这一次,他吸取教训,在行笔至转折处时,刻意放缓了速度,手腕轻柔转动,追求转折的圆滑与过渡的自然。
墨线倒是圆滑了,转折处没有了棱角,变成了一道柔和的弧线。
但整个笔画却因此显得绵软无力,转折处臃肿如同肿起的关节,失去了“折”应有的劲道与内在的张力,反而更像是一个畸形的“弯”。
第三遍,他加快转折速度,力求干脆。
结果转折处如同断折的枯枝,留下突兀的棱角,整道笔画支离破碎。
第四遍,第五遍……
十遍,百遍。
陈墨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力道控制愈发精妙,笔下“折”的形态也愈发接近天书所示的标准——
转折的角度、弧度、力度都控制得恰到好处,线条流畅,墨色均匀。
然而,天书依旧沉寂。
那道笔画,徒具其形,却无其神。
又陷入瓶颈了。
陈墨放下笔,他凝视着纸上一道道形态完美却空洞无物的“折”,眉头紧锁。
“意境……究竟是什么?”
他尝试回溯自己领悟前几种笔画意境的过程,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或方法。
“横”的意境,源于对存在本质的叩问,最终归于墨落于纸痕留于世的笃定。
“竖”的意境,源于对信念脊梁的思考,最终归于撑天之柱、宁折不弯的贯穿。
“撇”的意境,源于最高会议上前辈们为族群未来甘愿牺牲的决绝,以及自己在前线破限一搏的孤注一掷,最终归于挥洒、洒脱、舍弃的释放。
“捺”的意境,源于从激烈战场回归平静修炼的对比,最终归于巨浪拍岸后的平息、力量深藏、向内沉淀的收敛。
那么,“折”呢?
它蕴含的转折、变化、棱角、张力,这些特性,又对应着怎样的心境体验与力量运用之道?
是力量的转向?是修行路上轨迹的意外变化?是刚柔的转换?还是……绝境中寻找变通、另辟蹊径的智慧?
思绪纷至沓来,如同无数条缠绕在一起的丝线,看似都有道理,却又都模糊不清,找不到一个清晰、确切的脉络可以抓住。
他再次提笔,集中精神,将所有的意念灌注于笔尖,试图强行捕捉那份若隐若现的意境。
落笔!
起笔如常,行笔流畅,到了转折处……
咔嚓!
一声轻微的脆响。
笔下的宣纸,竟在转折处那一点出现了一道小口!
墨汁沿着裂痕晕染开。
陈墨看着那道裂痕,怔住了。
他深吸一口气,揉了揉因长时间悬腕而略显酸胀的太阳穴。
“累了?”
连续高强度的练字,心神的高度集中,加上之前会议带来的沉重思绪,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
“或许……是时候休息一下了。强求不得。”
他不再固执地继续练习,将笔轻轻搁在笔山上,转身走到床边,和衣躺下。
几乎是头刚沾到枕头,意识便迅速沉入了一片无梦的黑暗之中。
宿舍内,只剩下他均匀而悠长的呼吸声,在寂静中轻轻回荡。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窗外天色已然大亮。
深秋的阳光带着一种清澈而微凉的质感,透过玻璃窗,斜斜地洒在书桌上。
疲惫感消散了不少,但心中的困惑并未减少。
陈墨再次走到书桌前,做完准备,再次提笔。
落笔,书写“折”。
依旧徒具其形。
再写。
还是如此。
他停下笔,眉头皱得更深。
“不是疲惫的问题……”
他清晰地感觉到,不是身体或精神的状态不对,而是……心境不对。
闭门造车,困守方寸之地,对着冰冷的纸张反复描摹,似乎……无法触及“折”所蕴含的意境。
他需要……走出去。
陈墨推门而出。
星辰区的清晨,空气清冽。
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沿着林荫道漫无目的地走着。
学府内人来人往,学员们步履匆匆,或赶往教室,或奔向副本区,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这与宿舍内沉静的墨香世界截然不同。
不知不觉间,他走到了学府的大型演练场。
眼前的演练场规模宏大,由数个堪比足球场大小的露天金属平台组成,平台表面铭刻着加固与能量吸收的符文,周围是阶梯状向上延伸的观战席,此刻已经坐了不少学员。
此刻,有几个平台上正进行着激烈的对战,不同属性的能量光芒闪烁碰撞,兵刃交击声、技能呼啸声、观众的惊呼与喝彩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战歌。
陈墨脚步微微一顿,被这热烈的气氛所吸引。他随意在观战席角落找了一个位置坐下,目光投向下方那些正在激烈交锋的平台。
天枢学府的演练场功能分区明确。有供学员单纯练习技能熟练度的靶场,也有供学员进行实战对抗的区域。
陈墨此刻所在的,正是实战对抗区。
而实战对抗区又细分为多种模式,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
首先是最经典、也最考验综合实力的擂台战区域:
规则简单直接,一名学员作为擂主登台,接受其他学员的轮番挑战。
挑战者失败并无严厉惩罚,会根据坚持时间获得保底奖励;
而守擂的学员,每成功守下一轮,获得的奖励会累积,坚持的轮次越多,奖励越是丰厚。
这种模式既能激励学员挑战自我极限,也能在高压下暴露问题、开阔眼界,堪称一举多得。
陈墨的目光扫过几个擂台。
其中一个擂台上,一位手持燃烧着烈焰的长枪的学员(LV.65)气势如虹,正占据着绝对优势。
他的对手是一位操控着数具金属傀儡的学员(LV.63),但在对方狂暴如雨、大开大合的火焰枪影下,傀儡节节败退,左支右绌,败局已定。
这是一场缺乏悬念的碾压局。
看了一会儿,陈墨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区域——随机匹配战斗场次区。
这里的氛围与擂台战截然不同。
少了那种明确的守擂与挑战的秩序感,多了几分野性、未知与刺激。四周观众的欢呼、惊呼、叹息声也更为密集和随机,充满了变数。
一个个对战平台彼此独立,由学府的演算系统随机分配对手,匹配到的双方在等级、职业、战斗风格上可能天差地别,每一次匹配都像是一次冒险。
在这里看的是学员的胜负场次,以及连胜场次。
一星期结算一次,并发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