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纷纷看向李谟。
长孙无忌大为满意,投给户部郎中一个赞赏眼神,回头去陛下那里,好好夸夸他,让他早日成为户部侍郎。
李世民眉头紧皱,这个问题,对于李谟这个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属实有些难。
他投给魏征一个眼神,让他热热身,准备上场。
魏征当即扶着硬木地板,就要起身。
就在此时,太极殿内,李谟语气平静道:
“既然徐郎中问了,那我便回答一二。”
“户部面对这个问题,所实行的办法,无非是丰年收储,灾年放粮。”
“但无论是丰年收储,还是灾年放粮,都有一个问题,那便是调控迟缓。”
“而调控迟缓,会导致弊端丛生,贪腐横行。”
李谟竖起三根手指,说道:“我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为‘期货’。”
徐有才挑眉道:“何谓‘期货’?”
李谟淡淡道:“朝廷可以发布一道政令,让各道官府在春耕之时,与农户订立‘青苗契约’,从农户那里预先定下秋收时收购之价。”
“如此,农户安心生产,官府稳定货源,民心稳固的同时,也可以杜绝商人囤积居奇。”
徐有才闻言神色凝重起来。
这个办法,他从未听说过。
徐有才本想开口否定,可是话到嘴边,却迟迟吐不出来。
因为,他发现,李谟所说,确实是个好办法!
此时,不只是他,文武百官纷纷思索起来。
魏征见状,再次坐了回去,目放异色看着李谟,这小子,还挺有真知灼见!
李世民眯起眼眸,不得不说,李谟的这个计策,确实叫人不得不深思,因为确实是个好办法。
长孙无忌恼怒不已,不停对着徐有使着眼色,愣着干什么,赶紧驳他啊!
李谟见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驳斥他,包括徐有才,看着陷入沉思的文武百官,暗暗想着,这可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且不说施行起来会不会出现问题,但是说出来,肯定能震撼到他们。
“那,中策是什么?”
就在此时,一道声音响起。
所有人望去,说话的人,是曹国公李积,李谟的父亲。
李积手持笏板,正襟危坐,眯着眼眸看着李谟,文武百官的脸色,让他现在很是享受。
李谟竖起第二根手指,说到:
“我的中策,叫做‘深加工’。”
徐有才凝视着他,问道:“何谓‘深加工’?”
李谟缓缓说道:
“谷贱时,朝廷可以广设官营磨坊、酒坊,将多余的粮食酿为酒,将畜肉制成不易腐坏之干粮,如此,粮食可变为他物,增值保值。”
徐有才闻言,再次沉默,这条计策,也很管用,他反驳不了。
而他的沉默,差点让长孙无忌没忍住骂出声。
徐有才看着他问道:“下策是什么?”
李谟竖起三根手指,说道:
“我的下策,才是‘扩建粮仓’,虽然是个笨办法,但若是能辅以‘统计预测法’,就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对未来数值进行推断之法,只要根据往年数据预估产量,亦可减少损耗。”
“此三策,核心在于‘流通’与‘预期’四字。”
李谟看着徐有才,问道:
“徐郎中只知盯着仓库里的存量,而我,在思考如何盘活天下之财货的流量。”
“现在,徐郎中还觉得这是空想吗?”
徐有才闻言,沉默两秒,然后对着李谟作揖道:
“佩服。”
“刚才是我失言,还望见谅。”
说完,徐有才坐回到了位置上。
太极殿内,寂静无声,落针可闻。
魏征忽然觉得,多这样一位僚友,好像挺不错。
毕竟,李谟的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根有据。
他魏征,虽然常常犯颜直谏,但是,他也不是无的放矢,进谏的话,也是有根有据。
李世民此时也在凝视着李谟,目光热切,本来以为李谟,只会邪乎手段,没想到,他还有真功夫,太子就需要这样的人教导!
李世民愈发觉得,李谟的才干在于教书。
至于他还是谏议大夫的事,李世民不着急,早朝才刚刚开始,别看李谟现在驳晕一个,驳服一个,今天跟李谟打擂台的,可不只是这两个人!
就在此时,一道冷哼声,响彻太极殿。
“哼,谏议大夫清贵之职,需德才兼备,更需家学渊源,你有何根基?”
文武百官望去,发现站起来斥责李谟的人,身穿红袍,五十岁出头,是仓部郎中李守素。
他的这个李,不是一般的李,是五姓七望的李。
李谟望着李守素,不等他询问,对方已经开口说道:
“老夫仓部郎中,李守素。”
李谟哦了一声,随即言语如刀道:
“好一个‘家学渊源’!请问李郎中,你族中千年所学,可曾让关中一亩地多产一斗粮?可曾让我大唐一名士卒多穿一件甲?”
李守素眉头一皱,本是他质问李谟,没想到他开口反倒质问起他。
偏偏李谟的质问,让他无法作答。
因为他们五姓李家,不是农户,不是工匠,是读书人!
读书人,怎么可能会把心思,放在田地里,放在匠作上。
李守素没有回答李谟的问题,而是冷笑道:“听你的意思,你跟你的父亲,很精通种地,很精通匠作?”
“哈哈哈......”
太极殿中,坐垫上的一众文官当中,响起一阵闷笑声。
李守素这句话,无疑是在讥讽李谟,他是个泥腿子,是田舍汉。
而且,不仅是骂李谟,更是骂李积,骂他们一家。
李积眯起眼眸,凝视着李守素。
上一个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他的,这会脸都被他儿子李谟打肿了。
没想到又来一个不长眼的。
长孙无忌一脸享受,对,就是这种感觉,加大力度。
这下李谟是真遭不住了......李世民对着魏征使了一个眼色。
魏征心领神会,扶着地板,就要起身,帮李谟一把。
就在此时,李谟声音响起:
“像李郎中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还是学学子路,恭敬地站在一旁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