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8日拂晓前,句容独立团驻地操场上,三千官兵肃立如松。细雨飘洒在钢盔上,顺着德式军装的肩线滑落。李念安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他身后,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弟兄们!”
他的声音穿透雨幕,在寂静的操场上回荡。
“一个小时前,军令到了。日军在淞沪增兵至十万,第三战区命令我部即刻开赴罗店前线。”
队列中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随即恢复死寂。
“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人刚成亲,有人是独子,有人老母亲还卧病在床。”李念安的声音低沉下来,“但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他顿了顿,“我李念安今年二十三岁,也没给李家留后。”
台下响起细微的骚动。
“但这都不重要了。”他的声音重新变得铿锵,“应战非求战,然强敌压境,唯有以血卫国,以战止战!”
“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打?我告诉你们——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和平未到根本绝望,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但现在,就是最后关头!”
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流下,在将星上溅开水花。
“我们是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民族生命,不负历史之责!今日奔赴淞沪,就是要告诉日本人——华夏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抗战到底!牺牲到底!”台下,王耀五振臂高呼。
三千把刺刀同时举起,寒光撕裂雨幕:“抗战到底!牺牲到底!”
他戴上白手套,最后扫视全场:
“记住,今天我们不是去送死,是去告诉日本人——华夏大地,不是他们撒野的地方!出发!”他缓缓走过台前,军靴踏在积水中发出沉重的声响。
军号撕裂长空。部队开始有序登车时,李念安把王耀五叫到身边:
“都安排好了?”
“按您的吩咐,每个士兵都写了家书,存在团部保险箱里。”
“抚恤金呢?”
“已经按双倍标准拨付到各家了。”
一天后开赴前线途中,车队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李念安站在敞篷指挥车上,举着望远镜观察地形。远处,上海方向的天空已被硝烟染成暗灰色。
“团座,侦察排报告,罗店东侧发现日军先头部队,约一个大队兵力。”通讯兵递上电文。
李念安展开地图,铅笔在罗店周围划出几个箭头:“命令一营抢占罗店中心小学制高点,二营在左翼构筑反坦克阵地,三营作为预备队。”
他转向王耀武:“副团长,你带炮连在后方建立炮兵阵地。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不准开火。”
“明白!”
车队继续前进,沿途尽是逃难的百姓。一个老妇人跪在路旁,朝着军车不停磕头。李念安别过脸去,手指紧紧攥着地图边缘。
翌日,1937年8月20日,凌晨4时30分 罗店前线,细雨中的罗店笼罩在黎明前的死寂里,只有泥水顺着战壕边缘滴落的声音。李念安站在观测所的缺口处,德式m35钢盔下的双眼布满血丝,却依然锐利如鹰。他手中握着一份刚刚破译的日军电文——第十一师团主力正在向罗店方向运动。
“团座,一营报告前沿阵地准备就绪。”王耀五压低声音,递过望远镜,“日军侦察兵活动频繁,看来今天要动真格的了。”
李念安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扫过阵前那片被炮火犁过无数遍的开阔地。这里距离吴淞口仅二十公里,是通往上海市区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一个小时前,当他率领独立团接防时,就明白这块阵地意味着什么。
“命令各营,按第三号预案部署。”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告诉炮兵连,没有我的信号,一炮都不许放。”
与此同时,三公里外的日军第十一师团指挥部内,山室宗武中将正对着作战地图陷入沉思。这位谨慎的将领,此刻手指正反复敲击着罗店的位置。
“伊藤的第三联队还在等什么?”他突然发问,声音在帐篷里显得格外冰冷。
参谋长田中隆吉连忙躬身:“将军,支那军阵地布置得很刁钻,伊藤大佐请求炮火支援后再进攻。”
山室宗武冷哼一声,走到帐篷门口。远处罗店阵地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
“命令野战炮联队,一小时后开始火力准备。告诉伊藤,我要在正午前看到帝国旗帜插上罗店阵地。”
清晨5时45分,日军炮兵阵地,二十四门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缓缓扬起炮管。炮长小野次郎少佐手中的指挥旗猛然挥下,震耳欲聋的轰鸣顿时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第一轮炮弹落在独立团前沿阵地时,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土木工事在爆炸中化作碎片,预先设置的假阵地瞬间被烈焰吞没。
观测所里,李念安稳稳举着望远镜,任凭头顶的泥土簌簌落下。
“一营伤亡情况?”
“报告团座,按您的命令,只留了观察哨,主力都在防炮洞。”
“很好。”李念安嘴角掠过一丝冷峻,“通知各连,准备迎接步兵冲锋。”
炮击持续了四十分钟。当日军炮火开始向后延伸时,阵地上响起了尖锐的哨声。
“进入阵地!快!”
士兵们从防炮洞里鱼贯而出,迅速进入射击位置。德制mG34机枪被架设在精心设计的斜侧阵地,形成交叉火力网。37毫米战防炮悄悄推出掩体,炮手们紧张地调整着射界。
清晨6时30分,日军第三联队进攻阵地,伊藤义雄大佐放下望远镜,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在他看来,经过如此猛烈的炮火准备,华夏守军应该已经所剩无几。
“第一大队,前进!”
十二辆九五式轻型坦克轰鸣着冲出阵地,后面跟着密密麻麻的步兵。日军士兵们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以标准的散兵线向前推进。
独立团阵地上依然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