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江力监测屏的绿光突然变成刺目的红闪,张叙舟盯着
这个刚稳定两小时的数值,指节捏得发白。屏幕上,模拟校准的星图轨迹像条被掐断的蛇,在距离 a 通道 0.2 光年处骤然崩裂 —— 缺失的 “引力偏折补偿轨迹”,就像给江河改道时忘了算潮汐,再精密的工程也会溃堤。
“还差 10 万组‘星轨 - 引力’关联数据。” 老陈把泡面汤洒在了键盘上,红血丝爬满他的眼白,“NASA 的模型太理论化,地脉能量一干扰就不准,必须用带‘人间气’的数据。” 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误差值,每跳一下,太庙金人的鳞片就外翻一分,露出底下的 “缺痕符文”—— 那纹路与祖父刻符刀的划痕一模一样,仿佛在说 “少了人的参与,星图长不成”。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在桌角磕出轻响,簪身映出护江 App 的后台界面:昨晚上线的 “云绘轨迹” 功能,已有 300 万用户提交了手绘的补偿线。其中一条歪歪扭扭的曲线旁,标注着 “我家屋顶看北斗,冬天会往南移半寸”—— 是甘肃老农王栓柱的留言,他上传的轨迹,竟与实验室推算的 “β 星引力弹弓” 路径重合了 73%。
“让更多人参与。” 张叙舟突然拔掉老陈的网线,换上地脉专用光纤,“把星图投影到每个用户的手机壁纸,告诉他们:你画的每一笔,都在给地球铺往 a 星系的路。”
消息发出的瞬间,护江论坛的服务器差点被表情包淹没。重庆的中学生用课间十分钟画了条 “长江拐弯路”,说 “星星也该像我家门前的江,绕着礁石走”;新疆的牧羊人在草原上用羊群拼出星轨,卫星拍下来的图案,恰好补上了模型缺失的 “暗物质扰动段”;连退休的天文老师都翻出教案,用红笔圈出 “1973 年 a 星系陨石坠落时,北极星偏角异常”—— 善念值的进度条像被注入暖流,53.8 亿→53.9 亿→54.0 亿,每涨 0.1 亿,监测屏的红光就淡一分。
就在这时,昆仑山监测站传来惊报:主峰冰川突然渗出蓝光,在雪地上投射出巨大的星图,图中 “β 星第三旋臂” 的位置,赫然画着与王栓柱手绘一致的补偿线。张叙舟抓起银簪冲向直升机时,屏幕上的护江力突然跳涨 50 点 ——→,金人的鳞片开始一片片归位。
“是远古先民的观测记录。” 历史系教授在视频那头激动得破音,他举着放大镜比对冰川星图与三星堆金杖,“你看这‘拐折点’,和金杖第 7 节的‘鱼纹拐弯’完全吻合!古人早就算出黑洞会让星光‘走弯路’!”
直升机穿越祁连山的云层时,张叙舟的记忆突然被银簪勾动:12 岁那年,祖父带他在观测站看星,用红铅笔在星图上画了个俏皮的箭头,“星星和人一样,遇到大山会绕路,这不是错,是活道”。那时他不懂,此刻看着手机里 800 万用户提交的轨迹,突然明白祖父说的 “活道”—— 就是千万人用生活经验织成的网。
埃及开罗的考古队发来紧急视频时,护江力已突破 。镜头里,一尊公元前 1327 年的陶罐正投射出 a 星系古星图,陶罐颈部的裂纹恰好组成 “β 星引力弹弓” 的轨迹,与昆仑山冰川图的重叠度高达 90%。“这是古埃及的‘星途罐’,” 考古队长的声音发颤,“罐底刻着‘引星如引水’,和你们的‘江河卑下’铭文……”
话没说完,视频突然中断。张叙舟的银簪剧烈震颤,簪身映出的地脉图上,昆仑与开罗的星图正通过用户云绘的轨迹连成一线 —— 就像长江与尼罗河在地下握手,而连接它们的,是重庆中学生的涂鸦、新疆牧羊人的羊群、甘肃老农的北斗记忆。
“善念值 54.5 亿了!” 小林突然尖叫,屏幕上跳出一条系统提示:“3000 组用户轨迹与地脉能量轨迹共振,生成‘补偿轨迹 1.0 版’”。当张叙舟将这版轨迹输入校准系统,星图上的断裂处突然亮起金光,护江力的指针疯涨 153 点,→,稳定得像焊死的钢筋。
庆功宴的泡面还没泡开,技术组突然发现了更惊人的事:3000 组最佳轨迹中,有 73 条出自同一 Ip 地址 ——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那个坐标戳在屏幕上,像枚生锈的图钉扎进张叙舟的心脏。
那是祖父 1973 年工作过的观测站旧址。
张叙舟抓起银簪冲向资料室,翻出泛黄的《观测站日志》,1973 年 8 月 15 日那页,祖父用红铅笔描了条星轨,旁边写着 “王家庄老农说,北斗冬偏三寸,应引力”。而 “王家庄”,正是甘肃老农王栓柱的家乡。
夜幕降临时,昆仑山的蓝光还没熄灭。张叙舟站在监测屏前,看着补偿轨迹上跳动的光点 —— 每个光点都是一个用户的头像,王栓柱的头像是头老黄牛,重庆中学生的是只猫咪,新疆牧羊人的是群奔跑的羊。它们在星图上缓缓移动,像无数双牵着地球的手。
老陈突然指着屏幕发笑:“你看这轨迹形状,像不像条江?” 张叙舟凑近了看,还真像 —— 有九曲回肠的弯,有穿峡谷的急,最后在 β 星处轻轻一拐,温柔得像母亲的手。
银簪在这时映出最后一个钩子:那 73 条来自德令哈的轨迹,拼接起来是祖父的签名。而轨迹终点,恰好落在 a 通道的入口处,像在说 “这条路,我等了五十年”。
观战区的善念值还在涨,有人发了张新图:德令哈观测站旧址的土墙上,不知谁用红漆画了条歪歪扭扭的星轨,旁边写着 “爷爷说,星星认路,更认人”。张叙舟的指尖抚过屏幕,突然懂了:所谓 “补偿轨迹”,从来不是算出来的公式,是一代代人用脚、用眼、用心踩出来的路。
(后续章节提示:下一章将解密祖父日记中 “0.3 容错值” 的由来,那条藏在煤油灯晕里的线索,正随着补偿轨迹的浮现慢慢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