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的能量节点突然像翻了的酱缸,监测屏上的菌群活性曲线断崖式下跌,17 处节点的微生物群落成片死亡,转化效率从 53% 暴跌至 42%。张叙舟盯着护江力的数字 ——,比峰值骤降 150 点,a 星工程师正往反应舱里倾倒化学促活剂,淡蓝色的液体接触到死菌,瞬间冒起刺鼻的白烟,舱壁上结着层灰黑色的垢。“必须重置菌群结构!” 工程师的机械臂砸向消毒按钮,“这是宇宙级微生物调控技术,你们的扔枯枝喂鱼能稳住菌群?”
江苏桑基鱼塘传人陆阿水拎着竹鱼簖走进来,簖上还挂着几尾银光闪闪的鲫鱼。“后生仔,你看这鱼塘,” 老人把鱼倒进桶里,“开春放小鱼,夏天收蚕沙,秋天割桑枝 —— 哪能像你这样一下子撒满饲料?” 他从舱底捞出把发黑的菌群样本,捏碎后露出丝缕状的残体,“菌群跟鱼一样,得饿饿饱饱才精神,你这化学药把它们的胃口都烧坏了。”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震颤,簪尖投射的菌群图谱里,人工干预的微生物像被撑死的鱼,细胞壁都胀成了透明的泡。陆阿水却用竹筐装着枯枝落叶往节点旁的塘里倒:“咱桑基鱼塘讲究‘三放三收’,菌群也得按 7 天周期自然更替 —— 周一放松针(养放线菌),周四投蚕沙(喂乳酸菌),周日撒稻壳(壮酵母菌),就像给鱼按顿喂食,不多不少正好。” 筐底的枯枝接触到能量流,立刻渗出青金色的液珠。
“这是瞎折腾!”ζ 工程师的监测仪疯狂报警,屏幕上 “菌群失衡率 37%” 的红色数字刺得人眼疼。但陆阿水此刻正划着木盆在塘里撒 “老塘泥”,那些带着百年菌群的黑泥刚入水,就引得无数微生物像归巢的鱼群围拢过来。“你看这水色,” 老人指着塘面泛起的淡绿,“发绿说明菌活得欢,发黑就是撑着了,发灰是饿瘦了 —— 比仪器准十倍。”
张叙舟让银簪刺入塘泥,分子结构图突然亮起:老塘泥中的放线菌(占比 37%)能分解过量的能量残渣,而陆阿水投放的枯枝落叶,其纤维直径(7.3 微米)正好匹配菌群的吞噬效率,像给微生物准备的 “营养餐”。老人此刻正用竹制鱼簖在节点周边围出格子:“这簖能拦住大鱼留小鱼,改改就能分菌群 —— 让老菌带新菌,就像师傅带徒弟,稳当。”
a 星按 “单一优势菌强化” 改造的菌群刚投进节点,就引发更严重的崩溃 —— 优势菌疯长挤占空间,其他功能菌全被饿死,转化效率跌破 40%。陆阿水却蹲在塘埂上观察水纹:“傻孩子,菌群跟桑林一样,得有桑有蚕有鱼才叫循环。” 他让村民割下第一批桑枝扔进塘里,桑枝腐烂的瞬间,银簪显示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暴涨,7 天后,失衡率从 37% 骤降至 7%!
“测转化效率!” 陆阿水收起鱼簖的刹那,监测屏突然跳成金色。当最后一片桑叶飘落在节点上时,效率稳稳停在 53%!护江力像被塘水托着猛蹿:→→。更惊人的是 “自愈能力”—— 人为杀死 37% 的菌群后,剩余菌群竟能按 “三放三收” 节奏自动补位,72 小时内恢复平衡,看得 a 星工程师直揉眼睛。
善念值的光点在穹顶凝成桑基鱼塘的图案,水产研究所传来的 “百年生态记录” 在能量流中闪烁:1953 年的 “蚕沙投放量”、1987 年的 “鱼塘周转期”、2010 年的 “桑枝腐殖法”,每一页都藏着菌群平衡的密码。陆阿水把改造后的竹鱼簖架在节点旁,簖眼的间距(3.7 厘米)正好能过滤过量的能量粒子,青金色的能量流顺着竹篾纹路游走,像被驯服的水。
ζ 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数据库显示自然更替的菌群稳定性是人工干预的 7.3 倍,而陆阿水撒的稻壳(含 73% 的膳食纤维),竟能精准调控菌群代谢节奏。老人此刻正往塘里撒新采的桑果:“记住了,养菌跟过日子一样,得有张有弛 —— 光喂不给歇,再好的身子也得垮。”
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读懂了陆阿水家传《桑塘要诀》里的话:“春放鱼者,顺其生也;夏收蚕者,应其时也;秋割桑者,守其度也。” 控制中心的地砖上,菌群循环周期与桑基农事表重叠成螺旋,那些看似琐碎的节气规律,原是给能量链上的 “微生物钟表” 上弦的钥匙。而 a 星工程师的终端里,自动下载的 “菌群调控参数” 标着:“源自太湖桑基鱼塘,光绪年间《农桑要术》增补版验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