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袁世凯抛出的,带着毒饵的“橄榄枝”,高岩深知,军政府已无任何退路与侥幸可言。外部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内部的整合若不能加速完成,这艘初创的航船随时可能在内外交攻的风浪中倾覆。而整合的核心,在于军队。一支思想统一、纪律严明、指挥高效、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是维系政权生存、支撑一切新政推行的绝对基石。
“异论相搅”的会议暴露了潜在的派系苗头,“银元风波”考验了忠诚度的下限,与袁世凯的接触则警示了外部渗透与内部动摇的风险。这一切,都让高岩下定决定,必须对麾下这支成分日益复杂、规模急剧膨胀的军队,进行一次彻底的、脱胎换骨式的整编,其代号定为——“淬火”。
总司令部作战室内,气氛凝重。高岩、王奎、赵三槐、陈雨顺,以及新近被赋予更重要职责的几位主要师级指挥官和总参谋部骨干齐聚一堂,墙上悬挂着巨大的军队编制序列表和兵力部署图。
“诸位,”高岩开门见山,声音沉肃,“我军起于微末,赖将士用命,方有今日局面。然,船大难掉头。如今我控弦之士已逾十万,来源各异,良莠不齐。旧军习气未除,新附人心未固,指挥体系叠床架屋,装备给养五花八门。长此以往,无须外敌来攻,内部便会自行瓦解!‘淬火’行动,势在必行!目的只有一个——将各路来源的部队,真正熔铸成一柄只听号令、能打胜仗、忠于革新事业的钢铁战刀!”
他提出了整编的核心原则:统一、精干、高效、忠诚。
具体的整编方案,由王奎主导的总参谋部经过周密筹划,此刻详细呈报:
一、确立全新编制体系,打破旧有藩篱。
彻底取消原清军绿营、练军以及各类自行招募武装的旧番号,也暂时搁置单纯按地域(如登州师、辽东师)的划分方式。全军统一整编为“华夏革新军”序列,采用“军-师-团-营-连-排-班”的现代化层级编制。
· 第一期整编目标,组建五个主力步兵师:以原核心新军为骨干,融合在辽南、山东战役中表现优异、经过初步改造的收编部队。每个师定员约一万二千人,下辖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装备75mm野炮及迫击炮),以及师属侦察、工兵、通讯、辎重等辅助部队。师长及核心主官,由战功、能力和忠诚度综合考量后任命,力求打破地域和出身界限。
· 组建总司令部直属部队:包括:
· 炮兵司令部:统一指挥和管理所有重型火炮(150mm以上)及直属炮兵团。
· 骑兵司令部:整合所有骑兵单位,组建快速机动骑兵旅。
· 工程兵司令部:负责筑城、架桥、布雷等任务。
· 海军司令部:职能如前,加速整合水面、水下及岸防力量。
· 近卫旅:从各部队选拔最忠诚、最精锐的官兵组成,负责总部警卫及作为战略预备队。
二、推行“政治教导员”制度,铸牢军魂。
这是此次整编最具革新性,也必然争议最大的一环。高岩力排众议,决定在全军从师级到连级,普遍设立“政治教导员”一职,与军事主官同为该单位首长,负责官兵的思想教育、纪律监督、士气鼓舞以及文化学习。
· 职责:宣讲革新事业之宗旨,解释各项政策法令,防止旧军队陋习滋生,关心士兵生活,确保军队绝对服从于军政府(高岩)的领导,而非任何个人或小团体。
· 人选:优先从随营学堂毕业生、表现突出的年轻军官以及信念坚定的知识青年中选拔,由总司令部政治部(新设)统一培训后派驻。
· 目标:使“为何而战”深入人心,将军队从单纯的暴力工具,改造为有理想、有信仰的政治力量,从根本上杜绝军阀化的可能。
三、统一装备与后勤,保障战力。
· 装备标准化:全力保障“三一式”步枪及配套6.8mm弹药的生产列装,优先换装五个主力师。逐步淘汰杂式枪械。统一火炮、机枪、迫击炮的制式与弹药规格。
· 后勤一体化:建立总后勤部,统一负责全军被服、粮秣、弹药、药品的采购、储存、调配和运输。实行严格的军需物资管理制度,杜绝层层克扣和浪费。
四、建立军官轮训与考核体系,提升素养。
· 成立“陆军军官学堂”(由原随营学堂升格),作为培养初级军官和轮训在职军官的最高学府。高岩亲自兼任校长,强调战术、技术与文化、政治并重。
· 建立严格的军官晋升与淘汰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注重战功与能力。定期进行军事技能与政治理论考核,不合格者即行调整。
五、严厉整肃军纪,清除害群之马。
结合“监察司”的职能,在全军范围内开展纪律大检查。重点打击:吸食鸦片、赌博嫖娼、克扣军饷、虐待士兵、拉帮结派、散播消极言论、与地方势力不正当往来等行为。凡触犯者,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方案公布,会场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份方案的巨大决心与其中蕴含的深刻变革。这不仅仅是编制调整,更是一场触及灵魂和利益格局的革命。
“诸位,”高岩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将领的脸,“‘淬火’行动,可能会有阵痛,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甚至可能会遇到阻力和反弹。但此乃我军能否脱胎换骨、能否肩负起更大历史责任的关键一役!我意已决,望诸位与高某同心同德,共克时艰!”
他随即宣布成立“淬火行动总指挥部”,自任总指挥,王奎、赵三槐任副总指挥,立即开始实施。
命令下达,整个控制区内的军队系统,如同被投入洪炉的矿石,开始了剧烈的震荡与重组。部队调动频繁,军官职务大幅调整,政治教导员背着行囊进入各营各连,军需仓库被统一接管清查,军纪稽查队四处巡视……
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力。一些原清军出身、习惯了吃空饷、耍威风的军官对新编制和政治教导员制度强烈抵触;某些凭借资历或地域关系上位的将领对能力考核和轮训心怀不满;甚至部分老兄弟也对如此“折腾”感到不解,认为会影响部队稳定。
高岩对此态度极其强硬。他亲自批示处理了几起公然对抗整编、煽动士兵闹事的军官,毫不留情地予以撤职查办,情节严重者甚至军法从事。同时,他也耐心与王奎、赵三槐等核心骨干沟通,解释此举对于政权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
“淬火”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但在高岩的强力推动和逐渐显现的成效面前(如后勤保障明显改善、士兵士气因待遇公平和政治教育有所提升),大部分阻力被逐渐化解,新的体系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取代旧的秩序。
当第一批经过完整整编和政治教育的主力师,在演练场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和昂扬斗志时,高岩知道,这块钢,正在烈火与锻打下,逐渐成型。它或许还不够完美,但已然具备了成为一支真正强军的基础。
淬火成钢,非为一役。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已然迈出。这支经过初步熔铸的军队,将承载着高岩与无数人的期望,去迎接未来更加残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