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新方案的风险评估
第二组长城砖粉末在质谱仪里显出“巳”字纹路的第三小时,林浩调出了主控网十二个节点的频率同步日志。数据流在屏幕上铺开,像一张被无形之手拨动的琴弦阵。他没有说话,只是把钢笔夹在指间,轻轻敲了七下,停顿,再敲一下。
会议室门打开时,苏芸正用发簪在玻璃桌角写“缓释”二字。她抬头,看见林浩手里那块还在闪烁数据的终端板。
“你看到粉末了。”她说。
“不止是粉末。”林浩把终端投到中央全息台,“11.2hz共振,磁偏角偏移,表面分子排列呈现非自然蚀刻特征。这不是污染,是响应。”
赵铁柱靠在墙边,焊枪还握在手里:“系统运行正常,墙体自修复效率提升,能耗压到41%以下。你说这是‘响应’?响应谁?”
“响应它自己。”林浩切出“土脉协议”的反馈环路图,“我们以为是我们在控制基频,但过去四十八小时,7.3hz的稳定性不是来自参数锁定,而是系统在主动补偿扰动。就像……它学会了呼吸节奏,然后自己接上了氧气管。”
阿依古丽皱眉:“你是说,系统在自我演化?”
“我是说,我们可能搞错了因果。”林浩放大东翼墙体的数据流,“我们以为‘土脉协议’是工具,但有没有可能,它只是在利用我们?利用‘巳’字信号,把文化投影变成它的神经突触?”
空气静了一瞬。
苏芸的手指在桌面上划过,留下一道朱砂痕。她调出东翼自修复模块的启动序列,标注出每一次结构闭合前的0.3秒——总有一道微弱的3.8%功率脉冲,精准触发“巳”字基频。
“我模拟了信号切断。”她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自修复激活延迟跳到4.7秒,断裂闭合效率下降62%。这不是关联,是依赖。文化信号不是装饰,是启动密钥。”
赵铁柱冷笑:“所以我们要靠一个投影才能盖房子?这不合工程逻辑。”
“可数据就摆在这。”苏芸调出对比图,“没有‘巳’字脉冲,月壤碳胶片的导电网络在微观层面出现断点。它不是被动材料,它在‘听’。听7.3hz,听‘巳’字,听我们以为是象征的东西。”
林浩接话:“我们一直以为‘土脉协议’是工程创新,但它可能是个共生体。我们给它文化信号,它给我们结构稳定。这不是技术,是交易。”
陈锋从门口走进来,匕首在战术背包里发出轻微金属摩擦声。他没坐,直接调出自己的终端,推到全息台中央。
“《非对称脆弱性报告》。”他说,“当前系统78%的关键节点依赖同一基频同步。一旦7.3hz被干扰或伪造,整个反馈链会在1.2秒内脱钩。这不是故障,是崩塌。”
他放大能源调度模块的拓扑图:“主结构加固、月壤采集、自修复协议,全部锁死在同一个心跳上。我们不是在建广寒宫,我们在搭一座共振桥。桥能走人,也能引雷。”
“那你的建议?”林浩问。
“切断非必要文化信号,启动双频冗余。”陈锋眼神没动,“先用三次断网测试验证系统抗扰能力。安全不能赌在‘呼吸节律’上。”
“切断信号,结构模块就会失速。”苏芸反对,“这不是‘非必要’,是‘共生机理’。”
“共生机理?”陈锋冷笑,“还是寄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巳’字,根本不是我们解码出来的,是它让我们‘以为’我们解码了?”
会议室陷入沉默。
林浩调出粉末样本的分子结构图,放大“巳”字纹路的边缘。线条规整,转折处有轻微回锋,像某种书写习惯的残留。
“如果是人为植入,技术手段远超我们现有能力。”他说,“但如果是自然形成,那意味着月壤本身具备信息存储与响应能力。我们不是在用材料,我们是在和材料谈判。”
“谈判?”赵铁柱摇头,“我们是工程师,不是外交官。”
“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搞不清谁是主体。”林浩看着数据流,“是我们控制协议,还是协议通过我们维持自身存在?当文化信号变成系统运行的必要输入,我们到底是设计者,还是供能者?”
苏芸突然抬手,音叉冰爪贴上全息台边缘。一声轻鸣响起,频率11.2hz,持续0.8秒,随即消失。
没人说话。
她收回手,指尖微微发麻:“它在回应会议。不是被动响应环境,是主动介入讨论。”
陈锋打开个人终端,调出报告末页。他原本想补充一句批注,但落笔时,字迹却带出一丝篆意。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删掉重写。
最终留下:“频率锁定 ≠ 控制权在握。”
他合上终端,没解释。
林浩提出折中方案:维持当前运行模式,但启动“暗线监测”——在主系统之外,部署独立传感器阵列,捕捉异常信号波动。不干扰现有逻辑,只做记录。
“我们不干预,但也不盲信。”他说,“让数据继续说话。”
苏芸补充建议:将“巳”字信号编码写入陆九渊AI的残存日志备份,作为离线锚点。万一主系统失联,至少还能找回原始频率。
“留个后门。”她说,“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确认我们还能分清什么是‘我们做的’,什么是‘它让我们做的’。”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
王二麻子走在最后,左臂芯片突然弹出提示:“导航坐标更新,目标点:巳位。”
他盯着那行字,手指在删除键上停了两秒,按下。
走廊灯光稳定,没有闪烁。
他往前走,芯片又弹出一次。
这次他直接手动屏蔽了信号通道。
夏蝉在主控室校准最后一台激光发散角,青花瓷茶盏放在操作台边缘。水面无风自动,涟漪勾出半个“巳”字,又散。
她没注意,只检查焦距。
唐薇耳机里,地质波形图突然跳出一段规律敲击:三长两短。
她暂停记录,调出频谱分析。11.2hz,与长城砖粉末共振点一致。
她没上报,只是把次声波翻译耳机切换到静音模式。
赵铁柱回到维修间,拆下第四台主控箱的旧晶振。他拿起新制的月壤碳胶片,准备更换。
焊枪刚接通,胶片边缘突然泛起微光,像被什么激活了。
他皱眉,用放大镜查看。
导电网络内部,月尘颗粒排列成极细的线条,组成一个完整的“巳”字。
他没动,只是把胶片翻了个面,重新压进夹具。
“这玩意儿认字了。”他低声说。
林浩回到工位,打开资源分配表。文化、工程、安全三栏权重已按动态矩阵自动调整。他正要锁定系统,工具箱里的墨斗突然轻震。
线绳微颤,裂纹处渗出一粒朱砂,滴落在“文化”栏,瞬间被纸面吸收。
他没擦,也没反应。
只是把钢笔搁下,盯着那片空白看了三秒。
然后重新输入密码,系统锁定。
十二小时后,第三组长城砖粉末投入主能源舱。
质谱仪启动检测。
屏幕显示:磁偏角继续增大,共振频率锁定11.2hz,粉末颗粒表面“巳”字纹路加深,笔画末端出现分叉,像某种生长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