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却眉头微蹙,将刘技术员拉到一边,低声道:“刘技术员,我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省院专家下来,流程不该是这样。我担心,这两人来历有问题。”
刘技术员一愣:“你是说……?”
“我怀疑他们是冒牌的。”凌风压低声音,“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冒充的。他们问得太细,目的性太强了。咱们得提防着点。”
刘技术员仔细一回味,也觉出异常,神色凝重起来:“你说得对!我马上向县农业局核实一下!”
凌风点点头,望着“专家”离去的方向,目光深邃。第一回合的较量,他凭借谨慎和智慧,暂时挡住了对方的探察。但可以预见,暗处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冒充的“省院专家”来访,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凌风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判断,这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潜在对手一次经过精心策划、试图以“合法”形式获取核心技术的试探。对手的狡猾和“专业”程度,远超之前的王老梗之流。
凌风立刻采取了应对措施。他首先让孙大壮通过民兵系统内部的渠道,悄悄向县武装部和公安局的熟人打听,近期是否有省农科院专家在本地活动的正式通报。同时,他加强了对试验田、特别是那些标记出来的优异单株和亲本材料的保护,钥匙由他和王福满分别掌管,存取记录更加严格。他还召集青年农技学习小组的核心成员开了个小会,统一口径,要求大家对育种的关键技术细节,特别是亲本来源、杂交组合等,对外严格保密,任何人问起,只介绍公开的、已成型的栽培技术。
几天后,孙大壮带来了核实结果:县农业局明确回复,近期省农科院并无派专家到本县,特别是到红星公社调研的计划!县里正在接待的省院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对接水稻高产项目,与旱作育种完全不搭界!那两人的身份基本可以确定是假冒的!
“果然是冒牌货!”孙大壮气得直拍桌子,“风小子,咱们要不要报告公社,把这两个骗子抓起来?”
“抓?证据呢?”凌风冷静地分析,“他们只是问了问题,取了点混合样本,没有实质性违法行为。我们贸然举报,反而打草惊蛇。他们背后肯定还有人,抓了两个小喽啰,惊动了幕后主使,以后更防不胜防。”
“那咋办?难道就让他们白骗一趟?”孙大壮不甘心。
“当然不能。”凌风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他们想玩‘智取’,咱们就给他来个‘将计就计’加‘顺藤摸瓜’!”
凌风制定了详细的策略:明面上,让刘技术员对外放出风声,就说凌风对“省院专家”的指导“深受鼓舞”、“茅塞顿开”,正在“认真整理资料,准备撰写更详细的技术报告”,同时“计划扩大抗旱材料的筛选范围”,摆出一副积极配合、渴望上级指导的姿态,麻痹对方,使其认为凌风并未起疑,甚至可能因“受宠若惊”而放松警惕。
暗地里,双管齐下。一方面,凌风让孙大壮挑选最精干可靠的民兵,对那两位“专家”在公社期间的活动轨迹进行秘密调查,重点查清他们在公社接触了哪些人(特别是非正常工作接触),住在哪个旅社,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有无其他同行人员。另一方面,凌风自己则利用去公社农技站办事的机会,故意在人多眼杂的茶馆、供销社附近“偶遇”那位看似地位稍低、可能更容易套话的“张干事”。凌风假装不经意地透露一些半真半假的信息,比如“抗旱材料稳定性似乎有问题,个别植株出现返祖现象”、“正在为寻找新的、更优异的亲本发愁”、“试验遇到瓶颈,进展缓慢”等,刻意营造一种育种工作遇到“困难”、并非完美无缺的假象。目的是降低对方获取“完美”种子的急切性,也为将来可能发生的“种子表现不及预期”或“情报失误”预先埋下伏笔,迷惑对手。
这一招“诱敌深入”和“情报欺骗”果然起到了效果。对方似乎相信了凌风遇到的“困难”,后续的接触不再像初次那样急切和具有压迫性,转而开始尝试通过更隐蔽的渠道活动。孙大壮的暗中调查取得了重要进展:那个“张干事”在离开公社前,曾悄悄与公社食堂一个叫赵老四的临时帮厨有过短暂接触,而赵老四,经过查证,是王老梗一个远房表侄女的丈夫!此外,细心的民兵还发现,“李研究员”出示的介绍信上的公章,虽然粗看很像,但字体笔画细节与省农科院的正式公章样本有细微差别,极有可能是伪造的!
线索再次清晰地指向了王老梗的残余势力,并且可能牵扯到伪造公章的违法团伙!凌风判断,对方一次冒充失败,很可能不会死心,会寻找新的突破口。而赵老四这个帮厨,很可能就是他们安插在公社内部、负责打探消息和传递情报的眼线。
凌风决定,利用这个眼线,给幕后黑手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大礼”。他熬夜精心撰写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抗旱育种技术小结(初稿)”。这份“小结”大部分内容确实是扎实的育种基础知识、田间观察记录和常规技术总结,看起来像模像样,足以唬住外行甚至半内行。但在最核心的关键环节,如“核心亲本的关键性状遗传规律”、“最优杂交组合筛选依据”、“特殊逆境(如持续干旱)下的栽培管理要点”等处,他巧妙地掺入了精心编造的、看似符合遗传育种理论但实际完全错误或效果适得其反的“数据”和“方法”。例如,故意夸大某种本地常见杂草与小麦的杂交亲和性,暗示其可能携带优良抗旱基因(实则不可能);或者推荐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小麦徒长、抗倒伏能力急剧下降的氮肥施用方案;甚至虚构了几种根本不存在的“高效抗旱剂”及其配制方法。
他将这份“毒饵”材料的副本,“不小心”地遗落在公社农技站办公室一个不起眼、但赵老四打扫卫生时很容易发现的角落。果然,没过两天,负责监视的民兵就报告,赵老四在打扫时,趁无人注意,迅速将那份材料塞进了怀里!鱼儿咬钩了!
凌风心中冷笑。这份假情报,足够幕后那些“专家”研究折腾一阵子了。就算不能完全误导他们的研究方向,也足以浪费他们的时间和资源,扰乱他们的判断,甚至可能让他们在盲目尝试中遭受损失。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份假情报的传递,可以进一步确认赵老四的眼线身份,并可能顺藤摸瓜,找到与他接头的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