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新的起点
六月的河口镇,漫山遍野的药材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示范基地里,村民们正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田间管理,一片繁忙景象。秦墨站在地头,与几个种植大户交流长势情况,裤脚沾着泥土,额头沁着汗珠。
“秦书记,按照这个长势,第一批丹参年底就能采收。”种植合作社社长老杨兴奋地比划着,“订单都签好了,价格比种粮食强多了!”
秦墨蹲下身,仔细查看苗情:“技术环节一定要把好关,品质是生命线。”他抬头望向连绵的药田,“等深加工厂建起来,附加值还能提升。”
正说着,党政办主任老王匆匆赶来,低声说:“书记,县委组织部来电话,请您明天上午去谈话。”
秦墨心中了然。近期的风声他早有耳闻,李长海被查处后留下的副县长空缺,确实需要尽快补上。但他没想到,自己真会成为重点考虑人选。
第二天,秦墨准时来到县委组织部。部长亲自接待,开门见山:“秦墨同志,经组织考察,县委决定推荐你为副县长人选,今天正式谈话。”
虽然有所准备,但听到确凿消息,秦墨还是心头一震。从镇党委书记直接提拔副县长,这是破格使用。
“感谢组织信任。”秦墨沉稳应答,“但我资历尚浅,担心难以胜任。”
部长微笑:“组织上看重的是你的实干精神和发展眼光。在河口镇这一年,你证明了能力。”他话锋一转,“当然,岗位变了,要求更高。你有什么想法?”
秦墨沉思片刻,诚恳回答:“如果组织决定,我定当全力以赴。我有三点考虑:一是保持实干作风,不搞花架子;二是继续聚焦乡村振兴,把河口镇的经验推广好;三是严守纪律规矩,清清白白做事。”
部长满意点头:“很好。市委组织部近期会来考察,你要做好准备。”
回到镇上,秦墨心情复杂。升职是好事,但意味着要离开这片倾注心血的土地。更让他挂心的是,与林芷若的婚事又要推迟了。
当晚,他给林芷若打电话。听完消息,电话那头沉默片刻,随即传来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我支持你。婚事不急,等你安顿好再说。”
未婚妻的理解让秦墨既感动又愧疚。他承诺:“考察结束,无论如何我们先领证。”
消息很快传开。镇干部们既为书记高兴,又充满不舍。老王红着眼圈:“书记,您这一走,基地怎么办?村民们可都指望着您呢!”
“放心,项目已经走上正轨。”秦墨安抚道,“再说,我要是真能到县里工作,对全镇发展更有利。”
他召开班子会,部署后续工作:“无论我在不在,基地建设不能停。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那几天,秦墨起早贪黑,忙着交接工作,调研各村情况,与干部群众座谈。他要把河口镇的情况摸得更透,为可能的新岗位做准备。
市委组织部考察组来的那天,全镇干部群众自发聚集在镇政府大院。考察谈话时,大家的评价高度一致:
“秦书记是实干家,不搞虚的。”
“他懂农业、爱农村、心里装着农民。”
“项目是他引进的,但从不独揽功劳。”
最让考察组动容的,是几个贫困户的朴实话语:“秦书记经常来家里坐,真帮我们解决问题。”
考察结束,组长握着秦墨的手感慨:“小秦,你的群众基础很扎实啊!”
送走考察组,秦墨独自在办公室整理材料。夕阳西下,他站在窗前,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一年前,他怀着忐忑心情来到这里;如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留恋。
手机响起,是县委书记:“市委常委会通过了,任命你为副县长,主要分管农业。明天来报到。”
挂断电话,秦墨深吸一口气。他给林芷若发短信:“任命通过了。明天我先回省城,我们去领证。”
第二天清晨,当秦墨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宿舍时,惊讶地发现镇政府大院站满了人。全镇干部、各村代表、基地工人...黑压压一片。
老杨代表大家送上礼物——一株精心移栽的丹参苗:“秦书记,这是基地的第一株苗,您带到县里,看到它就像看到我们。”
秦墨眼眶发热。他接过丹参苗,声音哽咽:“谢谢大家!河口镇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常回来看看。”
车缓缓驶离镇政府,送行的人群久久不散。秦墨透过车窗回望,将这一幕深深印在心底。
到达县城的同一天,秦墨和林芷若在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没有仪式,没有宴请,只有两个真心相爱的年轻人。
“委屈你了,等安顿好再补办婚礼。”秦墨愧疚地说。
林芷若微笑:“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
新的工作充满挑战。作为全县最年轻的副县长,秦墨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很快进入角色,凭借在河口镇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一个月后,在全县农业工作会议上,秦墨提出“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得到广泛认同。会后,县委书记拍拍他的肩膀:“小秦,好好干,县里需要你这样有思路的年轻干部。”
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县城的万家灯火,秦墨心潮起伏。从省城到乡镇,从乡镇到县城,每一步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手机响起,是河口镇老杨发来的照片:示范基地丰收在望,村民们笑容灿烂。附言:“秦县长,基地一切都好,盼您常回来指导!”
秦墨回复:“辛苦大家了。共同努力,乡村振兴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放下手机,他继续批阅文件。窗外,月色如水,照亮着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