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绝地反击
七月流火,山阳县的旅游公路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就在秦墨全力推进项目时,一封突如其来的举报信,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周一清晨,秦墨刚进办公室,就接到县委办紧急通知:立即到李书记办公室。推门进去,他发现气氛凝重——李书记面色铁青,纪委书记和组织部长老王也在场。
“小秦,你先看看这个。”李书记推过来一个信封,里面是复印的举报材料。
秦墨快速浏览,心头一沉。举报信措辞犀利,罗列他“三大罪状”:一是旅游公路项目违规操作,涉嫌利益输送;二是拉帮结派,排挤老同志;三是生活作风有问题,与女商人关系暧昧。每一条都配有“具体事例”,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乍看之下颇有说服力。
“这是诬告!”秦墨压下怒火,冷静回应,“每一条我都可以说明情况。”
“组织上相信你。”李书记语气沉重,“但举报信是实名,直接寄到了省市纪委,影响很坏。按规定,必须启动调查程序。”
秦墨心中一凛。实名举报、越级上报,这是要置他于死地。更蹊跷的是,信中某些细节只有内部人才能知道。
“我接受组织审查。”秦墨挺直腰板,“但请求同时调查举报人动机。这明显是恶意中伤!”
调查组第二天就进驻了。组长是市纪委副书记,铁面无私。谈话、查账、走访...程序一丝不苟。县委大院流言四起,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暗中观望。
最让秦墨寒心的是,平时称兄道弟的某些人开始疏远他。项目推进受阻,资金审批被卡,连下属汇报工作都变得小心翼翼。
“这是有人要搞垮你。”深夜,林芷若担忧地说,“要不请爸找老领导说说情?”
“不行!”秦墨断然拒绝,“清者自清。这时候找关系,反而落人口实。”
他决定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配合调查,提供全部资料;另一方面,暗中调查举报来源。
突破口意外出现。调查组找古寨村民座谈时,老寨主杨大爷拍案而起:“秦县长要是贪官,我把眼珠子抠出来!他为我们寨子跑前跑后,自己垫钱请专家,吃饭都掏腰包。谁诬告他,天打雷劈!”
老寨主的话引起共鸣。村民们纷纷作证,还拿出秦墨在寨里吃派饭时硬塞的饭钱。调查组动容了。
与此同时,秦墨通过省委党校同学查到关键信息:举报信用的打印纸是县府办特供纸,而收件人地址指向市里某小区——巧的是,周副县长的连襟住在那里。
“果然是他。”秦墨冷笑。周副县长因旅游项目分走了他分管的交通业务,一直怀恨在心。
但证据不足,秦墨按兵不动。他要做的是扭转乾坤,而不只是洗清嫌疑。
转机出现在项目审计上。调查组请来的省审计专家,在核查资金时意外发现:旅游公路造价竟比同类项目低15%,而且质量全优。
“秦县长,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专家好奇地问。
秦墨展示了一套独创的“阳光操作法”:招标全程录像、价格全网公示、村民代表参与监督。所有环节透明公开,堵死了权力寻租空间。
更让调查组惊讶的是,秦墨主动公开了个人账户流水——没有一笔异常资金往来。至于所谓的“女商人”,经查是省旅游集团女高管,所有接触都是公务往来。
调查结论毫无悬念:举报内容纯属诬告。调查组在反馈会上特别指出:“秦墨同志不仅清白,其‘阳光操作法’值得全省推广!”
真相大白,形势逆转。李书记在常委会上拍了桌子:“查!一查到底!看看谁在搞鬼!”
秦墨却出人意料地表态:“书记,我建议到此为止。”
全场愕然。
“调查组还了我清白,这就够了。”秦墨诚恳地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赶在国庆前完成公路建设。内部纠缠,只会耽误发展大局。”
这番话通过会议纪要传开,赢得满堂彩。曾经疏远的人又热情起来,连周副县长都尴尬地来道歉:“秦县长,我误信谣言,对你有些误会...”
秦墨大度地摆手:“周县长言重了,工作要紧。”
他心里明镜似的——经此一事,某些人已经吓破了胆。而他自己,则用实力和胸襟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国庆前夕,旅游公路全线通车。剪彩仪式上,秦墨被群众团团围住。杨大爷代表村民送上一块匾:“路通人和”,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晚,秦墨在日记中写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行者。与其纠缠于暗箭,不如走好自己的路。”
窗外,竣工的公路如玉带缠绕群山,车流如织,灯火如龙。秦墨知道,这条路通的不仅是山,更是民心。而他人生的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月底考核,秦墨获评“优秀”。更让他意外的是,市委组织部来考察,拟提拔他担任县委常委。消息传出,那些曾经坐不住的人,现在彻底坐不住了。
但这一次,秦墨已经无所畏惧。因为他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这片土地和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