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的菜一茬接一茬地收,药圃里的药材长得泼辣,鱼塘里的鱼肥得乱蹦,连那试验田里的反季节瓜果都结得密密麻麻。
东西多了,本是高兴事,可王铁柱却渐渐觉出点不对劲来。
这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可这卖法,还是老一套。
新鲜的菜和鱼得赶着时令赶紧出手,晚了就不值钱,甚至烂地里;药材晒干了能放,可也占地方,价钱波动大;那些稀罕瓜果,更是金贵,放不住。
悦来饭店那边要货是稳定,可也架不住他这产量噌噌往上涨。
有时候一下收太多,杨雪艳那边厨房也堆不下,只能降价处理或者眼睁睁看着不新鲜。
王铁柱蹲在地头,看着李秀娟带着女工们把一批水灵灵的青菜抢收下来,又急着往镇上送,心里头琢磨开了。
光这么零打碎敲地卖原料,不是长久之计。
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还受制于人。
得想个法子,让这些东西变得更值钱,更好存放,卖得更远。
他想起以前在镇上见过有人收晒干的野菜,价格比新鲜的高不少。
还有那药材,炮制好了和没炮制,价钱差着一大截。
要是能把吃不完的菜腌成咸菜、晒成干菜,把药材初步处理一下,是不是就能卖得更久,价钱也更好?
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慢慢清晰起来--弄个自己的加工点!
不需要多大,就先从简单的开始。
比如弄几个大缸腌咸菜,搭几个架子晒干菜,再弄个干净的小屋子切切药材。
这样,旺季下来的东西就不怕烂了,可以慢慢卖,细水长流。
还能根据行情,挑价钱好的时候出手。
越想越觉得这事该干!
晚上吃完饭,王铁柱没像往常一样直接去修炼或者歇着,而是把李秀娟叫到屋里,拿出那个记事的本子。
“秀娟嫂,跟你商量个事。”王铁柱指着本子上记录的最近出产和销售情况,“你看,咱们这东西越来越多,光靠鲜卖,有点跟不上了。
价钱也卖不上去。
我琢磨着,咱自己弄个小地方,搞点加工。”
李秀娟凑过来看,听得认真:“加工?咋加工?”
“就比如,这青菜下来太多的时候,咱挑些好的,腌成咸菜。
吃不完的豆角、茄子,切成片晒成干。
药材呢,该洗的洗,该切的切,该晒的晒,收拾利索了再卖。
我打听过,这样弄好了,价钱能高不少,还能放得住。”
李秀娟眼睛慢慢亮了:“这法子好!是这么个理儿!咱村冬天就没啥新鲜菜,要是能有自己晒的干菜、腌的咸菜,肯定好卖!还能卖到更远的镇子去!”
她到底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一点就透,甚至想得更细:“腌咸菜得买大缸,晒干菜得搭棚子,要不然落灰。
切药材得更小心,得找个干净通风的屋子,不能潮……”
王铁柱见她这么快就理解了,还补充了这么多细节,心里更踏实了:“对!就是这些事。
地方我倒是有个想法,咱家老宅那边不是还有间空着的旧仓房吗?收拾收拾,垒几个灶,搭上架子,应该能用。
就是这买缸、买家伙事的钱,还有以后请人专门负责这摊活的工钱,得先算算。”
李秀娟立刻拿起笔:“俺这就帮你算!”
她一边翻着账本,一边念叨:“大缸得买十个……先买五个也成……苇席子得买几领……切药的小铡刀得买一把……还得置办些坛坛罐罐……这加起来,初期估摸得……”她在纸上写写画画,很快报出一个数。
王铁柱听了,点点头:“这数还能承受。
等弄起来,出了货,很快就能回本。”
李秀娟放下笔,看着王铁柱,眼神里全是支持:“铁柱,俺觉得你这想法好!比光种地卖原料强!咱不能老是地里刨出啥就卖啥,得让它变得更值钱!这事俺支持你!地方、人手俺都帮你留意着!钱要是不够,俺这儿还有点……”
王铁柱心里一暖,握住她的手:“钱够。
有你帮我算着,我心里就有底了。
这事咱慢慢弄,一步一步来。”
两人又商量了些细节,比如先试哪些品种,找谁来负责腌菜晒货这些活计。
李秀娟心思细,出的主意都很实在。
看着李秀娟在灯下认真计算的模样,王铁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这创业路上,有这么个知冷知热、又能干的贤内助帮着,真是他的福气。
这建加工点的事,算是定下了基调。
虽然只是个小作坊的规模,但却是迈向产业化、提升附加值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