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灏教授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仅仅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
随后的几天,祁阳和沈弘毅都清晰地感受到节奏的骤然加快。意向书的墨迹未干,实质性的工作已如潮水般涌来。
沈弘毅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在向祁阳汇报完谈判总结的第二天上午,一份关于备选律所的详细评估报告就出现在了祁阳的邮箱里。
报告条理清晰,毫不拖泥带水。它涵盖了三家在天江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领域颇具声誉的律所。
报告不仅列出了各家律所的基本情况、核心合伙人背景,更关键的是,沈弘毅附上了他整理的、这些律所近期经手的、与硬科技早期投资相关的代表性案例,并附有简洁的案例难点与亮点分析。
在每一家律所的最后,都附有沈弘毅用加粗字体标注的“优势”、“劣势”与“综合评估建议”。
他的倾向性很明确,首选是“竞天律师事务所”。评估意见指出,竞天不仅在科创企业融资领域项目经验最为丰富,其核心合伙团队反应敏捷,且收费模式相对灵活,更理解初创投资机构的现实情况。
祁阳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独自在书房里仔细审阅这份报告。
他逐字阅读那些复杂的案例描述和法律条款分析,结合自己近期恶补的投融资知识,在脑中构建评估模型。柔和的台灯光线下,他的神情异常专注。
他发现沈弘毅的分析极富洞察力,不仅看律所的名气,更看重其团队与启阳资本当前阶段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处理复杂知识产权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二天一早,祁阳便给出了批复:“同意首选竞天。安排会议。”
沈弘毅的执行力再次体现。两小时内,他与竞天律所协调好了时间,一场三方视频会议在当天下午举行。
会议中,祁阳的发言依旧言简意赅。他清晰地阐述了启阳资本的定位——专注于早期硬科技投资,以及首个项目的特殊性与战略意义。
他没有过多纠缠于法律细节,而是从战略层面定下了基调:“我们需要的是不仅是法律风险的防火墙,更是能够帮助项目平稳起步、规避未来成长陷阱的合作伙伴。”
具体的专业交锋,则完全由沈弘毅主导。
他就尽职调查中可能遇到的核心问题——知识产权归属的清晰界定、职务发明与个人创新的边界、团队股权激励方案与未来融资的衔接、董事会构成与保护性条款的设置等——与竞天的律师团队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提问精准而锐利,往往直指协议谈判中最可能产生争议的模糊地带。
屏幕那端的竞天律师们,最初或许对启阳资本这样新成立的机构有所保留,但在沈弘毅一连串专业且切中要害的提问后,态度明显变得更为郑重和投入。
他们的回应同样展现了深厚的专业功底,不仅回答了问题,还提供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供选择,并分析了每种方案的利弊。
会议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结束后,祁阳没有立刻关闭视频界面,他看向沈弘毅,直接问道:“你的判断?”
沈弘毅几乎没有犹豫:“就是他们。专业能力匹配,响应速度快,理解我们的需求。团队负责人张律师经验老道,能镇住场子。”
“好。”祁阳点头,“后续对接和跟进,由你全权负责。我需要你确保尽调过程高效、彻底,任何潜在风险,无论大小,都必须清晰标识。”
“明白。”沈弘毅沉稳应下。
律所的选择刚刚落定,沈弘毅立刻推动了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团队搭建。
他将一份名为《启阳资本初期岗位需求与能力模型》的文档发给了祁阳。
文档非常简洁,只列出了两个当前最急需的核心岗位:投后管理经理和行业研究分析师。
对于投后管理经理,沈弘毅强调的不仅是财务监控能力,更是“投后赋能”的意识,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深入被投企业,理解其业务痛点,并协助对接相关资源。
对于行业研究分析师,他则看重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快速的行业学习能力以及清晰的逻辑思维与报告撰写能力,要求能够独立完成细分领域的初步研究和项目初筛。
每个岗位后面,都附有极为具体的职责描述和核心能力要求,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这是岗位描述和核心能力要求,您过目。”沈弘毅在电话里汇报,“招聘渠道,我会同步启动高端猎头推荐和几个专业金融招聘平台的定向挖掘。初试由我负责,我会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再请您进行最终面试。”
权力的边界,在这些具体事务的推进中被一次次清晰地勾勒和确认。祁阳负责战略方向、最终决策和关键资源的提供,沈弘毅则负责将战略拆解为可执行的方案,并高效落地。
祁阳很欣赏这种模式。它建立在规则和专业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耗,提升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可以,按这个方向推进。”祁阳批准了方案,“尽快找到合适的人选,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他感受到公司这架刚刚组装起来的机器,正在沈弘毅这颗强劲引擎的驱动下,开始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准备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