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楼,十二号房内。
赵敏眸光微闪,朗声问道:“移花公子,天下辽阔,除《太玄经》外,可还有其他长生仙法存世?”
书阁内原本嘈杂如市,问题一出,顿时鸦雀无声。
天武大陆广袤无垠,能人辈出,太玄真人虽强,难道就真无人可与之比肩?
众人目光纷纷转向莫千源,眼中满是期待。
他轻轻点头,语气平静:“长生之法,并非独此一家。”
“确切而言,至少有十种以上。”
“但今日只论《太玄经》一事。”
“七日后,书阁重启,我会讲述大宋皇朝一位隐士所创的另一门长生之道。”
不止一种?竟有十余?
连大宋也有传承!
人群瞬间哗然,随即陷入热烈议论。
“老天爷,原来世间藏着这么多长生秘法,怎的从未听闻半点风声?”
“这等机密,谁会轻易透露?得了仙法,自是闭门修行,岂容他人知晓?”
“说得在理。”
“咱们境界太低,若已踏入武皇之境,或为地仙化身,或许早就能窥见这些隐秘。”
“地仙?我要是那般人物,定要自创一门,不输太玄!”
“莫先生知晓如此多秘辛,其见识深不可测。”
“多谢移花公子今日解惑,令我等眼界大开。”
“原先还纠结是否前往侠客岛,如今不必仓促决定了。”
“赏善罚恶二使尚有三月才至中土,这段时间,必然还有更多仙法浮出水面,正好慢慢抉择。”
“正是此理。”
……
“果然如此,世上确有其他长生法门,而他全然知情。他身上,果然藏有玄机。”
赵敏眸光闪动,神情微扬,仿佛一切尽在预料之中。
她先前那一问,并非单纯求知,实为试探。
眼下莫千源亲口承认,印证了她心中久存的猜想。
心潮悄然涌动,几欲立刻寻得机会,与他单独相见,探明真相。
……
五楼十六号房内。
杨逍见莫千源垂目不语,似有所思,心头一稳。
与身旁数人互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读出决意。
几人同时起身,步伐一致上前。
“明教光明左使杨逍,参见莫先生。”
“明教杨不悔,拜见莫先生。”
“明教青翼蝠王韦一笑,敬礼。”
“明教五散人彭莹玉,至此行礼。”
“明教五散人周颠,亦来问安。”
声音浑厚,一字一句清晰入耳,全场立时为之侧目。
明教?
众人神色各异,彼此对望。
明教虽现下仅活跃于大元境内,但江湖中人,无人不知其名。
只因其存在已逾千年,历经兴衰起落,却始终未曾断绝。
圣火不灭,代代相传。
仿佛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它彻底扑灭。
单凭这股顽强,便足以令人心生敬畏。
曾有传言流传江湖——大明太祖出身于明教之中。
真伪难辨,无人能下定论。
皇室也始终未曾表态,任其流言四起。
如今,明教之人现身此地,目的何在?
众人目光交汇,心中疑云顿起。
高台之上,莫千源朝那群来者轻轻点头:“无需拘礼。”
杨逍拱手前行一步,语气恭敬:“莫先生智慧超群,我等由衷钦佩。”
“今日冒昧前来,实有一事困扰已久,盼先生赐教。”
“若得指点迷津,全教上下必将铭记于心。”
“日后但凡有所差遣,必当竭力以赴!”
听罢言语,莫千源已然了然:“杨左使所忧,可是关于阳顶天的去向?”
杨逍眸光一亮:“先生果然洞悉一切,正是为此而来。”
阳顶天?
这个名字如石落静水,在许多人心中激起涟漪。
二十载前,这三个字震慑江湖。
在他执掌之下,明教势力鼎盛,声威远播。
左右光明使者、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统领……高手林立,气势如虹。
可就在巅峰之际,他却骤然消失。
无影无踪,杳然无声。
既不见尸骨,也不见踪迹。
主心骨一旦崩塌,教内顿时分崩离析。
范遥离去,不知去向;黛绮丝背离旧约,独自远走。
殷天正另立山门,创立天鹰教。
谢逊性情大变,杀戮成性,终携屠龙刀隐没天涯。
韦一笑与五散人对杨逍心存不服,彼此争斗不断,终致瓦解。
正所谓:主亡则众散。
而今,杨逍、韦一笑、彭莹玉、周颠竟同现于此,显然并非偶然。
他们所求,不过一个答案。
所有人的视线再次聚焦于莫千源身上。
他会知晓真相吗?他又是否会道出那段尘封往事?
二十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阳顶天是否尚在人间?
这些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
五楼十二号房内,鹿杖客低声开口:“郡主,是明教的人到了,是否要动手?”
他手掌轻挥,划过脖颈。
赵敏轻摇折扇,神色淡然:“在未看清那位移花公子的态度之前,不得擅起争端。”
“如今的明教,早已不成体系,不足为惧。”
鹿杖客应了一声,冷笑低语:“阳顶天失踪二十年,这些人还在寻他的影子。”
“呵,莫不是真觉得有了个天人撑腰,便能与朝廷分庭抗礼?”
“这般行径,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赵敏轻声道:“这个阳顶天,倒确实不凡。”
“当年明太祖本就出自明教,依靠教中势力崛起,终成大业,建立大明。”
“一旦江山稳固,却因忌惮明教影响深远,立刻翻脸无情,将其定为魔教,大开杀戒。”
“教中高层尽数覆灭,残余力量也被追剿得支离破碎,只能退往西域圣地方向,回归光明顶。”
“自此之后,明教上下对朱氏皇族恨之入骨。”
“这群曾搅动风云的信徒进入元境后,屡遭压制,形同逃窜之鼠,居无定所,性命难保。”
“直到阳顶天现身,局势才彻底扭转。”
“他身为天人强者,不顾内外反对,主动向当时的明帝示好修盟。”
“明帝正欲借力扰乱大元根基,岂有拒绝之理?”
“自此,明教背靠大明,阳顶天得以放开手脚行事。”
“在他的统领下,明教迅速扩张,终于成为足以动摇大元统治的存在。”
“此时,我大元的武皇即便有意铲除,也已难以出手。”
“阳顶天其人,无论修为、胆识还是谋略,皆属顶尖,能成一代枭雄,并非侥幸。”
鹿杖客张了张口,终究说不出半个反对的字眼。
至于为何,一旦明教受大明庇护,大元的武皇便不能再轻易动他?
这牵涉到诸国皇朝之间一条不成文的铁律——
凡被某皇朝公开庇护的势力,其余皇朝不得派遣武皇直接诛杀。
这条规矩从何而来?
设想一番:若明教受大明保护,大元仍派武皇越境斩杀阳顶天。
大明颜面尽失,焉能不报?
于是大明武皇出马,击杀大元重臣数名,从容离去。
大元若忍气吞声,国威何存?
若要还击,自然又是一轮报复。
如此循环往复,仇怨不断升级,底层修士百姓首当其冲,沦为牺牲品。
两国官吏皆成对方武皇猎杀目标。
你屠我将,我灭你帅,朝堂动荡,政令不通,国势随之衰败。
国运一衰,与国运相连的武皇如何汲取天地气运修炼?
更甚者,冲突失控,全面开战,武皇亦有陨落之危。
因此,除非一方具备绝对压制之力,否则各皇朝必须彼此克制。
说到底,武皇便是那高悬头顶的利剑。
不可无,否则难御外敌;亦不可轻动,否则祸乱滔天,反噬自身。
正如辽国、吐蕃等中等国度,何以敢挑衅大宋?
只因他们依附大元,受其羽翼庇护,背后站着一位庞然大物。
大宋能派遣天人与兵马,同辽国、吐蕃交锋,但武皇绝不能现身出手。
一旦踏出那一步,大元的武皇必然响应而动。
这便是天下势力之间微妙的制衡。
……
阳顶天消失之后,明教内部便如沙塔倾塌,各自为政,再难凝聚成势,对大元已无实质威胁。
曾有人进言,趁其溃乱,一举剿灭。
可这建议终究未被采纳。
逼得太紧,反会催生团结。那些原本争权夺利的首领,或许因此放下恩怨,共抗外敌,徒增大元损伤。
大元非汉地正统,四面皆敌,步步维艰,每一分战力都需谨慎使用。
况且,明教如同野火,斩不尽,灭不绝。
哪怕将杨逍一干核心尽数诛除,不出数载,自会有新人拾起残旗,重燃圣火。
废墟中重生的组织,可能更加齐心,更为难缠。
不如留着这群“苟延残喘”之人,任其内斗不休,自行耗尽元气。
历史已然验证,二十年光阴流转,今日的明教,早已光芒尽失,气息奄奄。
……
高台之上。
莫千源静立片刻,似在斟酌言语。
其实他心中暗喜,正愁无人引话题,杨逍却主动送上门来。
《太玄经》已讲毕,下一步尚无头绪,此刻正是时机。
只要当众揭开阳顶天之谜,他在众人眼中,便会成为通晓古今、洞悉隐秘的存在。
名声既起,话本自然畅销无阻。
他目光扫过明教众人,缓缓开口:“阳顶天的去向,我确实知晓。”
“可惜,真相恐怕令你们难以承受。”
“他早已不在人世,二十年前,便已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