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早晨七点半。
洛杉矶分局西侧停车场。
汉森坐在旧款福特探员车里,手握方向盘,一动不动。引擎早已熄火,车窗反光出他那张疲惫却不服输的脸。
后排座上躺着那件皱巴巴的风衣,那是他在缉毒科立功时,局长亲手披在他肩上的战绩象征。如今它和他一样,成了“被纪念”的对象。
昨晚,他收到人事邮件:
> 【局长办公室通知】:根据人事轮岗制度,原洛杉矶总局刑侦高级特派官·约翰·汉森将于本周五调往沙漠小镇普林顿分局,负责社区治安协调工作,任期一年。
“协调个鬼。”他低声骂了一句。
这是对他查c14案子的最后通牒——调离,断线,闭嘴。
---
办公楼七层,档案资料室。
伊莲娜穿着咖啡色高领毛衣,推开档案柜,翻出那一摞早已归档的“不可追查”卷宗。她翻得很快,像在寻找什么,又像是在逃避什么。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她曾经劝过他。
“知道。”汉森没看她,站在窗边望着楼下那辆已经开始生锈的车,“但我不能假装这一切没发生。”
“c14不是第一次动手,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他语气平静,像在讲一件早已注定的事。
---
两年前,东郊港口。
那是他第一次和c14正面对撞。
毒品交易、军火流通、离奇失踪——他追到一艘货轮前线,却被军方紧急划入“演习区域”,几乎丢了命。
后来他才知道,那艘船就是c14的“隐形补给线”,负责为境内外的一系列行动提供器材与人手——伪装成军方演习的私人军队,在美国境内拥有自己的暗网通讯与武器工厂。
他调查到第七天,就被从任务组除名。局长告诉他,“别继续浪费时间,那个组织不在我们的打击名单上。”
他说好,但他没停。
---
现在,他又追到这儿了。
尸体、钛铝粉末、卡尔的失踪、那串代码,还有——那张毕业照。
一切都在告诉他:c14知道他没死,也知道他又盯上了。
---
中午 11:30,分局食堂。
“我不喜欢你这样。”伊莲娜拿着一杯黑咖啡,坐到他对面,语气有些冷。
“哪样?”他笑了一下,“不吃不喝,不交接,不撤场?”
“你明知道这是调离安排,但你什么都不准备。”她放下杯子,“你这样会给别人机会。”
“他们想让我闭嘴。”他摊手,“但我这张嘴,从军队退下来的时候就没闭过。”
她没再说话,只是盯着他看。
两人都沉默了半分钟,直到他低声说:“我查完就走。”
“多久?”
“给我三天。”
她咬了咬唇,点头。
---
下午 2:00,南城区地下停车场。
汉森拎着一只金属公文包走进b2层,穿过昏暗的走廊,敲响了一扇隐蔽铁门。
门开了,一个西裔青年戴着墨镜朝他点头。
“你要的,老样子。”他把包打开,是一台带有加密芯片的离线监听模块,能在不触网的情况下扫描指定频道频率。
“c14内部通讯用的是什么波段?”
“政府对讲频,但做了跳频改装。”那人低声说,“你只有48小时窗口期,之后他们会改一次密钥。”
“够了。”汉森接过设备,转身就走。
他知道这一次他玩得更大了——他在没有授权、没有合法支撑、没有指挥同意的情况下,动用了外部线人获取非法监听器材。
这是开除边缘的行为。
---
晚上 7:00,家中。
伊莲娜一边做晚饭,一边看着汉森摆弄监听器材。炉火发出轻响,他的影子打在墙上拉得很长。
“你还记得第一次我们搭档的时候吗?”她忽然说。
汉森没抬头,“记得。我们潜入犯罪现场,你假装醉酒,我装路人。”
“你救了我一次。”她声音轻得几乎听不清。
汉森抬起头,终于认真地看着她。
“我救你不止一次。”
她眼神一动,片刻后低头笑了。
“你总这么不知趣。”
“但你总留着我。”
他站起来,走过去轻轻抱住她。
“这次也是。三天。”他说。
她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
10月18日凌晨,监听频道成功接入。
汉森调出旧档案,将两年前东港事件的关键词输入关键词筛选。
频道内突然出现一段语音:
> “猎犬又回来了。目标编号:h-7。”
凌晨两点,一封匿名邮件发到他私人邮箱:
> 附件:c14行动计划片段.pdf
内容开头是:“Sierra 14 - phase II:净化行动,将于48小时后在洛杉矶正式启动
> “处理方式:不留记录。”
他握紧了耳机。
“他们又要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