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向既定,“星火”合作社如同加装了新引擎的列车,在既定的轨道上开始加速奔驰。沈星澜和顾青舟深知,宏大的蓝图需要坚实的基石才能化为现实,两人默契分工,将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打地基环节。
沈星澜主内,她的重心落在了“星火·臻选”高端系列的落地和“溯源”体验项目的细节打磨上。
“臻选”系列绝非简单地将普通蔬菜贴上高价标签。沈星澜带着几位最细心的老把式,几乎踏遍了合作社每一寸土地,凭借着她日益精进的、对土地生机那种玄妙的感知力,结合土壤检测数据和外公的记录,最终圈定了三块不到五亩的“核心宝地”。这几块地并非都是最肥沃的,但用沈星澜的话说,是“地气最醇和、生机最绵长”的。
她为这几块地制定了近乎严苛的管理标准:施肥只用特定发酵周期的顶级堆肥,灌溉用水需经过更精细的过滤,除草全靠手工,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引入天敌和物理隔离……每一个环节都详细记录,形成独一无二的“地块档案”。首批“臻选”产品只选择了番茄、黄瓜和一小批即将收获的林下紫芝,产量极少,但沈星澜有信心,其品质将远超以往。
与此同时,“溯源”体验项目的设计也充满了巧思。沈星澜没有将其设计成走马观花的旅游项目,而是强调“深度”与“共情”。她规划了一日、两日两种体验套餐。一日体验包括跟随社员参与晨间采收、学习辨识野菜和草药、亲手制作并品尝“星火”特色农家菜;两日体验则增加了夜观星象(由顾青舟客串讲解)、参与简单的堆肥操作、以及一场围绕在篝火旁、听外公讲述土地故事的“田园夜话”。
每一个环节,她都力求真实、自然,让参与者能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的节奏,感受“星火”背后的人文温度。她甚至亲自培训了几位口齿伶俐、对农园充满感情的年轻社员,担任体验活动的“田园向导”。
而顾青舟则主外,他的战场在律所、知识产权局、商业谈判桌和网络空间。
“星火”系列商标的注册申请在他的全力推动下,进入了快速通道。他不仅注册了核心品牌,还将一些可能被抢注的衍生词汇一并拿下,构筑了严密的商标护城河。同时,他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联合研究工作站”的牌子挂在了农园的入口处,这不仅是科研合作的开始,更是一块分量极重的“金字招牌”。
针对悄然出现的资本窥探,顾青舟的态度明确而强硬。所有非战略性的投资问询,一律由他出面,以“合作社目前暂无外部融资计划,专注于内生性发展”为由,礼貌且坚决地回绝。他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强硬姿态,让那些试图通过资本手段撬动“星火”的势力,一时无从下手。
在宣传上,他并未大张旗鼓地投放广告,而是巧妙地利用这次事件沉淀下来的巨大关注度和良好口碑,通过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博主、美食家以及权威农业媒体的深度报道,潜移默化地传递“星火”转型升级的信息,为“臻选”系列和“溯源”体验预热。他精心撰写的品牌故事,将“星火”的坚守、创新与对土地的敬畏娓娓道来,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
在这高速运转的节奏中,沈星澜与灵泉空间的联系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她不再仅仅将空间视为恢复精神和滋养作物的工具,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探索其奥秘。她发现,随着自己心境的开阔和精神的成长,空间似乎也在缓慢地“呼吸”和“生长”,那种生机能量愈发精纯。她尝试着将一丝极其微弱的灵泉气息,引导至那几块“臻选”地块,并非为了催生,而是作为一种温和的“滋养”,希望能激发出作物本身最极致的风味和潜能。效果是隐性的,但她能感觉到,那些作物与她的连接更加紧密,生机更加内蕴而澎湃。
这天傍晚,顾青舟拿着刚刚拿到的“星火”图形商标注册证书回来,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意。沈星澜则刚刚敲定了首批“溯源”体验活动的具体日程。
两人站在新挂上的“星火农园·省农科院联合研究工作站”的牌子前,相视而笑。夕阳将他们身影拉长,映在身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基石,差不多夯实了。”顾青舟晃了晃手中的证书。
“蓝图,也已经铺开。”沈星澜目光扫过井然有序的农园和远处郁郁葱葱的后山。
他们没有击掌相庆,只是安静地并肩站立,感受着这份由汗水、智慧与磨难共同铸就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