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承山穴的临床应用与悟道
一、承山穴的定位与核心功能
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取穴时以腓肠肌下端凹陷为标志(直立位踮脚或俯卧位时更易定位)。其名取“承载如山”之意,喻指该穴为经气汇聚之枢纽,具有舒筋活络、清热通肠、理气止痛的核心功效。现代研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调节、血液循环改善及局部代谢增强。
二、承山穴治疗的疾病谱系
(一)筋骨病症:从腰腿痛到运动损伤
1、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穴为治疗腰腿痛的“要穴”,尤其适用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放射性疼痛。其作用机制在于疏通膀胱经经气,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临床常配伍环跳、委中穴,形成“腰腿三针”组合,对急性腰扭伤有效率可达85%以上。
案例:一35岁程序员因久坐致腰椎间盘突出,右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伴麻木。针刺承山(直刺1.5寸)配合委中放血,3次治疗后疼痛缓解70%。
2、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
承山穴为“解痉第一穴”,通过提插捻转手法可快速缓解运动后或夜间小腿抽筋。现代研究显示,刺激该穴可降低腓肠肌肌电活动,抑制痉挛反射。
案例:一18岁运动员训练后突发小腿抽筋,点按承山穴并配合反向拉伸,1分钟内痉挛解除。
3、肩周炎与落枕
承山与条口穴形成“肩臂黄金组合”,通过远端取穴调节阳明经气。艾灸承山(30分钟\/次)对冻结肩的粘连期有显着松解作用。
案例:一50岁女性右肩冻结3个月,艾灸承山配合康复训练,2周后肩关节活动度恢复80%。
(二)消化系统疾病:通调肠腑的枢纽
1、痔疮与肛肠疾病
承山为“痔科要穴”,通过调节肛门括约肌张力改善痔核出血。临床常配伍长强、二白穴,形成“三针透刺法”,对1-2期内痔出血有效率92%。
案例:一45岁教师混合痔反复出血,针刺承山(透刺至昆仑)联合提肛训练,10次治疗后出血停止。
2、便秘与腹泻
承山通过刺激肠神经系统调节胃肠动力。艾灸该穴可增强结肠蠕动,适用于阳虚型便秘;点刺配合天枢穴则对功能性腹泻有效。
案例:一60岁男性习惯性便秘,艾灸承山(隔姜灸)联合腹部按摩,2周后排便频率恢复正常。
(三)妇科与男科病症:调和冲任的秘钥
1、痛经与月经不调
承山配伍三阴交、关元穴,可调节冲任二脉。对寒凝血瘀型痛经,艾灸承山(配合神阙穴)可显着缓解疼痛。
案例:一22岁女大学生经期小腹冷痛,艾灸承山+关元,连续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消失。
2、阳痿与早泄
承山通过调节盆底肌张力改善性功能障碍。临床观察显示,电针承山(频率2hz)联合行为疗法,对心理性Ed有效率78%。
(四)儿科与老年病:双向调节的典范
1、小儿惊风
承山配伍大椎、合谷穴,可平肝息风。对高热惊厥患儿,点刺承山出血(0.1-0.2ml)可快速止痉。
案例:一3岁幼儿高热惊厥,十宣放血同时针刺承山,3分钟内抽搐停止。
2、老年下肢痿弱
承山配伍阳陵泉、悬钟穴,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现代研究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皮质脊髓束兴奋性促进功能恢复。
三、典型医案解析
案例1:产后尿潴留(女性,28岁)
主诉:顺产后3天无法自主排尿,膀胱充盈至脐下2指。
取穴:承山(双)直刺1.5寸,配合中极穴艾灸。
机制:刺激阴部神经分支,改善膀胱逼尿肌收缩力。
疗效:留针30分钟后排出尿液500ml,次日自主排尿恢复。
案例2:慢性荨麻疹(男性,40岁)
主诉:反复风团瘙痒2年,夜间加重。
取穴:承山(双)刺络拔罐(出血3ml),配曲池、血海。
机制:调节th1\/th2免疫平衡,降低IgE水平。
疗效:每周2次治疗,4周后发作频率降低60%。
四、临床应用的创新拓展
1、疼痛管理中的“承山现象”
临床发现,针刺承山后约30%患者出现短暂性小腿酸胀,此为“得气”表现,往往预示疗效显着。现代研究认为这与局部p物质释放及内啡肽激活有关。
2、肿瘤姑息治疗中的应用
承山配伍足三里可缓解化疗后肠麻痹,改善恶病质状态。动物实验显示其能上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肠道通透性。
3、情志病治疗的协同作用
承山与太冲穴形成“调神对穴”,对焦虑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如肩背紧痛)有协同改善作用。fmRI研究提示其调节前扣带回皮层活动。
五、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1、针刺技法
直刺深度:1-1.5寸(小腿粗壮者可达2寸),以腓肠肌收缩为得气标志。
禁忌:血友病患者禁用刺络法;孕妇慎用深刺。
2、艾灸方案
隔姜灸:每壮3g,连续3壮,适用于虚寒证。
温针灸:针柄套艾绒,燃烧至2\/3时更换,用于慢性劳损。
3、自我保健法
提踵法:双脚提踵保持5秒,重复10次,每日晨昏各1组,预防腓肠肌劳损。
点揉术:拇指按压承山持续3分钟,配合呼吸(呼气时加压),缓解急性腰痛。
六、古籍今用与现代诠释
《灵枢·卫气》载“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提示该穴为下肢气机枢纽。现代全息理论认为,承山对应人体“能量水库”,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其治疗范围已从经典病症扩展至代谢综合征、慢性疲劳等现代病。
七、结语:
承山穴作为足太阳膀胱经的“枢纽站”,其临床应用体现了中医“筋骨并重、内外同治”的核心思想。从解痉止痛到调节免疫,从局部治疗到全身调控,这一穴位的多元功效正等待更深入的现代诠释。医者临证时需把握“筋病治筋、腑病通腑”的原则,方能发挥其最大治疗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