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注册的漫长等待,让陈山河意识到,远水难解近渴。在“官凭”下来之前,必须有自己的办法,让“北匠”的正品和市场上的仿冒品,一眼就能区分开。
他想到了郑怀古打铁时用的烙铁——何不给“北匠”的家具,也烙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印记?
这个念头让他兴奋起来。他立刻去找郑怀古商量。
“郑师傅,咱们得给家具上个‘暗号’!”陈山河比划着,“就像您打铁,最后总要敲个印子。咱们的家具,也烙个标记,让仿冒的想学也学不像!”
郑怀古正在打磨一把凿子,闻言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烙印?这法子……倒是个老理儿。早年间,好匠人做完活,都会在不起眼的地方留个款儿。可烙啥?咋烙?”
“就烙咱们‘北匠’的标!您刻的那个刨子图形,加上‘北匠’俩字。”陈山河拿出之前为商标设计的手稿,“地方要隐蔽,但行家能找到。工艺要复杂,让那帮人造假都无从下手!”
郑怀古接过图样,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手指在纸上摩挲着:“图形太细,烙铁不好做。得简化,但神韵不能丢。”他拿起一根铁钉,在泥地上划拉起来,“‘北’字,可以变形,像座山;‘匠’字,可以融入刨子轮廓里……线条要硬朗,不能软。”
老爷子来了兴致,连烟袋都忘了抽。他翻出珍藏的几块好钢,点燃炉火,亲自抡锤,叮叮当当地打制起来。陈山河在一旁拉着风箱,看着通红的钢条在郑怀古的锤下渐渐成型。
一连试了七八次,报废了好几块料,终于,一枚小巧精致的钢印打制成功。印面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图案清晰:一座抽象的山形(代表“北”),山体中巧妙融入了一个极简的刨子侧面和“匠”字的变体,线条刚劲有力,细节却十分精妙。
“试试火候。”郑怀古把烧红的烙铁,在一块废木料上轻轻一烙。
“刺啦”一声轻响,一股青烟冒起,木料上留下一个清晰的、略带焦糊味的烙印。图案立体,边缘利落,仿若天生。
“好!”陈山河拍手叫绝,“这印记,一般人仿不了!”
烙印有了,接下来是决定烙在什么地方。
“不能太显眼,不然破坏家具美感;也不能太隐蔽,不然失去了防伪意义。”陈山河和郑怀古、石根一起,拿着烙铁,在一件件成品家具上比划。
桌子腿内侧?椅子面底下?抽屉板背面?柜子内壁?
最终,他们确定了几套方案:
* 桌椅类:钉在一条腿的内侧下方,既不显眼,检查时又容易看到。
* 柜子类:烙在内部搁板的背面或侧板内侧。
* 床榻类:烙在床板或床带的不显眼处。
* 特殊件:如“怀古系列”精品,则由郑怀古亲自选择最巧妙的隐蔽位置,有时甚至烙在榫卯内部,只有拆开才能看到,作为终极防伪。
位置定好,郑怀古亲自操作,在几件即将发往南方的精品家具上烙下了第一批印记。烙铁温度、按压力度、时间长短,都很有讲究,轻了印记不清,重了会灼伤木料。老爷子手法精准,烙出的印记深浅一致,焦糊度恰到好处,成为家具上一个低调而骄傲的“胎记”。
同时,陈山河让李杏枝设计制作了配套的“身份证书”。用厚实的卡纸印刷,上面写明家具名称、用料、工艺特点、制作年代,并附上唯一的编号,与烙印位置对应。证书上还盖上了工坊的公章和郑怀古的私章。
“以后,每件出自咱‘北匠工坊’的家具,尤其是‘怀古系列’的精品,都必须有烙印,有证书!”陈山河在工坊大会上宣布,“这是咱们的规矩!也是给买主的保证!”
第一批带着烙印和证书的家具发往南方后,钱老板很快发来电报:
“烙印之法大妙!证书更具说服力!客户称道,仿冒者徒呼奈何!速将烙印图样及防伪特征寄来,以便宣传辨识。”
防伪措施初见成效!工坊上下士气大振。
郑怀古看着自己一锤一锤打出来的烙印,印在精心打造的家具上,仿佛给这些沉默的木器注入了灵魂和身份。他难得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陈山河说:“这印记,就是咱匠人的脸面。烙上了,就得对得起它。”
陈山河重重地点头。这枚小小的烙印,不仅是为了防伪,更是“北匠”工匠们对品质的承诺,是对手艺的敬畏,是品牌信誉的象征。在法律保护尚未完全到位的时候,它用最传统、最直接的方式,为“北匠”的品牌筑起了一道技术壁垒。
逆袭的路上,自我保护至关重要。这枚带着炉火温度的防伪烙印,是“北匠工坊”在野蛮生长的市场环境中,扞卫自身尊严和价值的一次漂亮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