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东北,已是秋风送爽,层林尽染。而数千里之外的广州,却依然暑热未消,潮湿的空气裹挟着喧嚣的人声和汽车尾气的味道,扑面而来。
经过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陈山河、李杏枝、石根,以及省外贸局派来的翻译小张,一行四人,带着十几箱沉甸甸的展品和资料,终于踏上了这片完全陌生的南国土地。走出广州站的那一刻,湿热的气息和眼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让几个习惯了黑土地辽阔与宁静的北方人,瞬间有些恍惚和窒息感。
“我的老天爷……这楼咋这么高?这人……也忒多了!”石根扛着一个大工具箱,仰头看着周围摩天大楼,咂舌不已。李杏枝紧紧抱着装有钱款和重要文件的背包,手心全是汗,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汹涌的人流。连一向沉稳的陈山河,也被这南国大都市的繁华与快节奏冲击得心神震荡,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省外贸局驻广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将他们接上了开往交易会馆附近招待所的面包车。车子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两旁霓虹闪烁,商铺林立,各种听不懂的粤语和普通话夹杂着英语的叫卖声透过车窗传来,让陈山河等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外面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天,是紧张忙碌的布展时间。广交会的展馆之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一个个展位鳞次栉比,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带着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都在争分夺秒地布置。电器、服装、陶瓷、工艺品……应有尽有,很多展位的装修极其精美现代,看得石根眼花缭乱,心里暗暗咋舌:“咱那点东西,摆在这儿,能行吗?”
“北匠”的展位位置不算最好,在工艺美术品展区的一个角落,面积也不大。但陈山河早有准备。他们没有像有些展位那样搞华丽的装修,而是坚持突出“质朴”与“匠心”的特色。展位背景是用带来的原木色木板拼接而成,上面悬挂着“北匠手工艺合作社”的木质招牌和那幅“白山黑水”地屏的巨幅照片。展品陈列也力求简洁:正中央,是那件耗费心血、用东北楸木制成的“白山黑水”大地屏,气势磅礴,工艺精湛,是当之无愧的镇场之宝;两侧分别陈列着“明韵”书房系列、现代中式客厅系列,以及一些融入东北民俗元素的特色小件,如榫卯结构的首饰盒、雕花笔筒等。展位一角,还设置了一个小工作台,摆放着凿、锯、刨、尺等传统木工工具,这是为现场演示准备的。
他们的布置风格,在众多或奢华或新潮的展位中,显得独树一帜,吸引了一些路过客商好奇的目光。但也有不少人瞥一眼,觉得“土气”,便匆匆走过。这让石根心里有些打鼓。
布展最后一天晚上,陈山河把几人叫到招待所房间开会。
“都看到了吧?”陈山河神色平静,“这里和咱家不一样,啥样的都有,啥能人都可能碰上。咱不能慌,也不能自卑。咱靠的不是花架子,是实打实的东西!”他指着带来的展品,“这东西,这手艺,就是咱的底气!明天开始,都把精神头打起来!见人打招呼,不卑不亢;有人问,就实实在在介绍;没人来,咱就稳当坐着,把手里的活演示好!记住,咱是来交朋友、找知音的,不是来求人的!”
他又特别叮嘱石根:“石头,现场演示是关键。你就当是在咱自己车间,沉住气,把手里的活干漂亮了,就是最好的广告!”
第二天,第61届广交会正式开幕!
展馆大门一开,如同开闸泄洪,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采购员、观众,如同潮水般涌进展馆。瞬间,各种语言、各种肤色的面孔,嘈杂的询价声、交谈声,将巨大的展馆变成了一个国际商贸的沸腾海洋。
“北匠”的小小展位,很快就被淹没在这片人海之中。起初的一个小时,只有零星的客人驻足,大多是好奇地看看那件大地屏,或用生硬的中文问一句“多少钱”,听完报价(李杏枝根据成本和国际行情慎重定出的,远高于国内售价)后,大多摇摇头便离开了。石根坐在工作台后,专心致志地演示着一个简单的榫卯结构,刨花缓缓落下,动作沉稳,但心里也开始有些焦灼。
陈山河面带微笑,站在展位前,主动向过往的客商点头致意。李杏枝整理着宣传册,小张随时准备翻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展位前依然有些冷清。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在几位随从的陪同下,停在了“白山黑水”地屏前。他看得极其专注,俯下身,几乎将脸贴到屏风上,仔细审视着上面的雕刻和榫卯结构,手指轻轻拂过木纹,眼中露出惊叹的神色。
陈山河心中一动,知道可能来了“识货”的人。他深吸一口气,稳步迎了上去。南国的第一场考验,也是机遇,正式开始了。逆袭的路上,真正的较量,往往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