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河那晚的开诚布公,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北匠合作社”内部积压的郁结。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具体方案,迅速从纸面落到了实地,一场旨在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的“静悄悄的革命”,在合作社内部展开了。
第一把火:建章立制,明晰权责。
陈山河亲自牵头,石根、李杏枝、王老蔫参与,郑怀古担任顾问,花了几个晚上,参考国营厂的管理手册和一些能找到的企业管理资料,结合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起草了一系列基础管理制度:
* 《生产车间管理办法》:明确了从接单、排产、领料、加工、检验到入库的全流程规范。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签字确认,出了问题可追溯。设立了“班组长例会制”,每周一中午,石根召集各工序组长开会,协调问题,布置任务。
* 《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对社长、技术总监、生产主管、会计、采购、班组长、技工、学徒等不同岗位,明确了具体职责和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月度奖金、年终分红挂钩,干好干坏不一样了。
* 《物料采购与领用细则》:王老蔫的采购权被规范了。大宗采购必须由“采购小组”(王老蔫、石根、李杏枝)三方比价、共同决定;车间领料需凭“生产指令单”,按需领取,浪费要扣罚。新设了仓库管理员,建立了详细的物料台账。
制度初稿贴在公告栏,征求全体社员意见。开始有人不习惯,觉得“条条框框太多,麻烦”,但在陈山河“制度是保护老实人、约束滑头人的”反复解释下,慢慢接受了。石根发现,有了制度撑腰,他安排生产、要求返工时,底气足了很多,矛盾反而少了。
第二把火:能力提升,补齐短板。
* 李杏枝“充电”。 陈山河托关系,送李杏枝去县财政局参加了一个为期十天的“社队企业会计实务培训班”。她还自费订了《财务与会计》杂志,晚上拉着新招的初中毕业的侄女一起学。回来后,她建立了更规范的会计科目,学会了成本核算和简单财务分析,账目清晰多了。她还建议设立了“项目独立核算”,每个订单的盈亏一目了然。
* 王老蔫“组阁”。 采购小组正式成立。王老蔫任组长,负责渠道关系和价格谈判;石根派来的赵小满懂技术,负责质量把关;李杏枝的侄女负责市场询价和票据管理。三人配合,第一次去省城采购特种砂纸和环保漆,货比三家,质量价格都满意,王老蔫感慨:“这脑子,是得换换新法子了!”
* 石根“练内功”。 陈山河鼓励石根学习生产管理知识,给他找来了《工业企业管理基础》等书籍。石根开始学着画“生产进度甘特图”,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计划性增强了。他还组织了几次技能比武和“不良品分析会”,让老师傅和年轻人一起找问题、想办法,气氛活跃了。
第三把火:新老融合,文化传承。
* “郑怀古大讲堂”开讲。 每周六下午,郑怀古在“专家工作室”开讲,不限题材,有时讲一个传统榫卯的奥秘,有时点评一件作品的得失,有时甚至回忆当年学艺的趣事。听众不仅有学徒,很多老师傅也爱听,说是“温故知新”。
* “结对子”互助。 推行“老带新”结对,一位老师傅固定带一两名年轻学徒,不仅教技术,也关心生活。年轻学徒则帮老师傅学习新工具、看懂新图纸。赵小满和马永贵结成对子,小满教永贵用游标卡尺,永贵教小满辨木性,相处融洽。
* 分配机制优化。 新的奖金方案出台,设置了“质量奖”、“革新奖”、“带徒奖”,既奖励高效率使用新设备的,也奖励精益求精、传承老手艺的。矛盾缓和了。
第四把火:信息透明,凝聚人心。
陈山河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体社员大会,通报上月经营情况、订单进度、财务收支(大数),让每个人都知道合作社在干什么,赚了多少钱,面临什么困难。大家觉得自己是“主人”,不是“雇工”,干劲更足了。
这场“内部革新”,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却在点点滴滴中改变着合作社的气质。车间里,工具摆放更整齐了,流程更顺畅了,争吵抱怨少了,讨论研究多了。社员们脸上,少了几分迷茫和焦虑,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
郑怀古有次巡视车间,看到石根正对着图纸和班组长安排工作,井井有条;看到李杏枝的账本记得清清楚楚;看到王老蔫拿着新买的计算器跟供应商核价……老爷子背着手,对旁边的陈山河嘀咕了一句:“嗯,有点……正规军的模样了。”
陈山河笑了。他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章制度和能力建设,才是合作社能否走远的内在根基。逆袭的路上,外在的机遇可以抓住一时,内在的治理能力才能支撑一世。这场静悄悄的“内部革新”,正在为“北匠”的远航,锻造更坚固的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