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出游的兴奋与喧嚣,如同雪后初霁的阳光,温暖却短暂。假期结束的铃声,毫不留情地将五个少年从登高望远的惬意和古埃及文明的瑰丽遐想中拽回现实。
周一的教室,空气中弥漫着粉笔灰与旧书页特有的沉静气味,讲台上,各科老师面色凝重,不约而同地敲响了同样的警钟。“同学们,安静一下。”班主任陈老师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台下尚且带着几分假期慵懒气息的学生们,声音清晰而严肃,“元旦假期已经结束,大家要尽快收心。距离本学期期末考试,还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这三个字,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瞬间在教室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底下传来一阵低低的、混合着惊讶与哀叹的嗡嗡声。有人下意识地翻开了崭新的课本,有人则愁眉苦脸地开始计算剩余的天数。
陈老师没有停顿,继续道:“这次期末考试的重要性,我不再赘述。它是检验你们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关键,成绩也将关系到下学期的分班摸底和后续的学习规划。时间紧,任务重,从现在开始,每一分钟都必须高效利用起来。”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恰到好处地浇灭了假期残留的最后一丝散漫。气氛陡然变得紧绷,一种无形的、名为“备考”的压力开始悄然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下课铃一响,往常喧闹的课间也变得有些不同。追逐打闹的身影少了,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座位上,或是翻看笔记,或是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刚才课上没听懂的难题。许年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地用课本扇着风:“我的妈呀,感觉昨天还在翠屏山顶喝风呢,怎么今天就要直面期末的腥风血雨了?这落差也太大了吧!”
刘夏倒是相对镇定,他拿出上节课的数学卷子,指着最后一道大题:“别嚎了,赶紧看看这个。老王刚才讲的第二种解法我没太跟上,你听懂没?”
“我?我光顾着琢磨中午吃啥了……”许年挠挠头,一脸茫然。
这时,婉宁转过身来,手里拿着她那本标志性的、贴满各色标签的厚笔记本,语气一如既往的冷静:“那道题的关键是辅助线的做法,王老师引的那条线是为了构造等腰三角形,简化证明步骤。喏,这是详细的过程和我找的类似题型。”她将笔记本推到两人面前,上面是工整清晰的步骤和彩色的标注。
许年如获至宝,一把抢过:“救星啊!婉宁!没有你我们可怎么活!”刘夏也凑过去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么画线确实简单多了。”婉宁笑了笑,目光转向一旁的常明和陈浩:“哥,你的数学笔记需要补充吗?陈浩,物理的力学部分复习提纲我晚上发给你?”
常明点点头:“嗯,正好有几个地方想跟你核对一下。”经过婉宁一段时间的“特训”,他对文科学习的畏难情绪减轻了不少,但数理方面他本就扎实,更需要的是细节的打磨和思路的梳理。
陈浩则感激地连连点头:“太好了!物理那些公式绕得我头晕,正需要宁姐的提纲救命!”一个简短的课间,高效的学习互助已然完成。五人小组的默契,在备考的压力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婉宁自然是无可争议的“学术核心”和“资料库”,许年和刘夏擅长活跃气氛和互相抽查记忆性内容,常明逻辑清晰,能帮忙理清理科思路,陈浩则以其踏实和勤勉,成为最好的练习伙伴和执行力保障。真正的备战,从放学后正式开始。五人默契地留了下来,没有急着回家。教室里的同学渐渐走空,只剩下他们和几个同样在埋头苦读的身影。
夕阳透过窗户,将课桌染成暖金色,空气中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翻书的哗啦声和压低了的讨论声。婉宁将她制定的“期末冲刺复习总计划表”铺在桌子中央。那是一张精细到令人惊叹的表格,涵盖了未来四周每一天、每一科的复习重点、预期完成进度、甚至预留了查漏补缺和模拟测试的时间。
“从今天起,到考试前,我们每天放学后至少集中学习两小时。”婉宁用笔点着计划表,语气不容置疑,“周末时间加倍。重点优先攻克各自的薄弱环节,但优势科目也不能放松,要确保拿高分。”
许年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安排,倒吸一口凉气:“婉宁…你这计划…是照着超人标准定的吧?”
“觉得做不到?”婉宁挑眉看他。
“做得到!必须做到!”刘夏立刻表态,用胳膊肘捅了捅许年,“年年,能不能在期末考试后继续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就看这一个月了!”陈浩也握了握拳头:“我没问题!拼了!”
常明则是淡淡一笑:“很有挑战性,但值得一试。”于是,一场艰苦而充实的备考拉锯战正式打响。每天下午放学后,五人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后排。他们占据了靠窗的两张长桌,书本和试卷堆成了小山。婉宁坐镇中央,随时解答疑难;许年和刘夏往往是问题最多的,常常为了一道题的解法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得不求助婉宁或常明仲裁;陈浩话不多,总是埋着头吭哧吭哧地刷题,遇到卡壳的地方才会小声提问;常明则相对安静,大部分时间都在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偶尔会提出一些角度独特的思考,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他们互相抽查英语单词和语文默写,抽背政治历史知识点,一起研究复杂的物理电路图和化学方程式。累了,就轮流去教室后面做几个伸展运动,或是分享陈浩带来的能量零食;困了,许年会讲几个蹩脚的笑话提神,虽然常常冷场,但总能换来几声无奈的笑和白眼,驱散些许疲惫。
家里的父母们也察觉到了孩子们的变化。许妈妈发现儿子居然不再一到家就扑向电脑,而是吃完饭就钻进了书房;刘爸爸注意到刘夏房间里深夜还亮着灯,桌上摊满了习题集;陈浩妈妈则欣慰地看着儿子一边看店一边还捧着单词书念念有词;常明奶奶则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准备夜宵,用无声的关怀支持着他们的奋斗。
时间在笔尖飞速流逝,黑板旁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小。压力像不断收紧的弦,偶尔也会让人情绪失控。一次数学模拟考,许年和刘夏成绩不理想,两人罕见地发生了争执,互相埋怨对方影响了自己复习。低气压持续了整整一个课间,最后在婉宁冷静的分析和常明默默的递上一瓶冰镇可乐下,才得以缓和。陈浩则因为一次英语听写全线溃败,一度沮丧得想要放弃,是刘夏勾着他的脖子,硬拉着他去操场跑了三圈,边跑边喊“单词是个屁,浩哥永不言弃!”,才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这些小小的摩擦与鼓励,如同备考乐章中的变奏曲,让他们的友谊在压力的淬炼下反而变得更加坚韧。他们不再是简单的玩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在通往同一个目标的道路上,互相扶持,彼此支撑。
终于,期末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复习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阶段。模拟卷一套接一套,错题本越来越厚,每个人眼睛下面都挂上了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却愈发清亮和专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节奏,甚至从中找到了一种充实的快乐和挑战自我的成就感。考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他们没有再进行新的刷题,而是按照婉宁的计划,进行了最后的梳理和心态调整。
五人约着去了常明家,奶奶给他们做了一桌丰盛又清淡的饭菜。饭后,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学习,而是坐在客厅里,听着舒缓的音乐,随意地聊着天,互相打气。
“明天就上战场了,”许年深吸一口气,“感觉像做梦一样。”
“放心,”刘夏拍拍他的肩,“咱们准备得够充分了,正常发挥就行。”“嗯,”婉宁点头,目光扫过大家,“记住答题策略,先易后难,仔细审题,计算题一定要验算。”
陈浩用力点头:“我会检查三遍的!”
常明笑了笑,举起手中的温水杯:“预祝我们,一切顺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淡的鼓励和默契的眼神。
他们知道,一个月的汗水与努力,即将迎来最终的检验。窗外,月色如水,宁静地笼罩着城市。五个少年的心中,有紧张,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种并肩作战后的平静与自信。他们准备好了,去迎接这场属于他们的期末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