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的班级聚餐,像一剂强效的黏合剂,将高三(八)班拧成一股更紧的绳。火锅蒸腾的热气与欢声笑语似乎还残留在空气里,但日历已然翻过十月,真正的冲刺阶段,伴随着日渐凛冽的秋风,毫不留情地降临了。教室里的空气重新变得凝重,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像一道无声的催命符,每一天都在减少,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在这片高压之下,一些细微的变化仍在悄然发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常明和李媛之间日益频繁的互动。他们依旧保持着优等生之间的那种高效与克制,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两人之间的默契已远超普通同桌。
课间十分钟,他们常常头挨着头,低声讨论着一道复杂的物理竞赛题或是一篇艰深的英语阅读理解。李媛逻辑清晰,常明思维缜密,两人的思路总能完美地衔接互补,往往能碰撞出令人惊喜的解题火花。有时,李媛会带来一份她从律师父母那里看到的、与社会热点相关的案例分析剪报,常明则会从历史哲学或艺术审美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超越课本的交流,让他们彼此都感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与满足。
更让婉宁感到隐隐不安的是,放学后,他们一起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不再是偶然的同路,而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常常是下课铃一响,李媛会自然地转向常明,问一句:“今天那道题的第三种解法,你回去再推演一下?”或者常明会收拾好画板,对李媛说:“你上次提到的那本法理书,我好像在我爸旧书箱里找到一本类似的,要不要顺路去我家拿?”
于是,婉宁就越来越多地看到,常明和李媛并肩走出校门的背影。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时而交错,时而分离,讨论问题的声音不高,却有一种旁人难以介入的、紧密的气场。
起初,常明还会对婉宁说:“宁宁,我和李媛讨论一下今天那道竞赛题,你先和许年他们回去。”或者,“我陪李媛去一趟图书馆查点资料,你自己回家小心。”
后来,这样的解释也渐渐少了。有时,婉宁收拾好东西,习惯性地看向常明座位,却发现他已经和李媛走到了教室门口,只是回头对她挥挥手,示意她先走。更有几次,常明甚至会主动对许年或刘夏说:“年哥(夏哥),今天麻烦你们送一下婉宁,我有点事要晚点回去。” 许年和刘夏自然是满口答应,拍着胸脯保证把婉宁安全送到家,但婉宁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刺了一下,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怪异感悄然蔓延开来。她看着哥哥和另一个女孩越走越远的背影,心里空落落的,仿佛自己最珍视的某种东西,正在被无声地分享,甚至…取代。她告诉自己不该这么想,李媛优秀、正直,和哥哥志趣相投是好事,可那种微妙的醋意和隐隐的担忧,却像藤蔓一样,不受控制地在心底滋生。
他们同路回家的那条巷子,似乎也成了某种联结的见证。就在那条路上,他们又遇到了那个曾被欺负的小男孩两次。
一次是傍晚,天色灰蒙蒙的。小男孩依旧背着那个旧书包,低着头快步走着,看到他们时,眼神里闪过一丝惊慌,下意识地想绕道。李媛立刻叫住了他:“小朋友,等一下!”
小男孩吓得一哆嗦,站住了脚。
李媛快步走过去,蹲下身,声音放得极其柔和:“你别怕,我们不是坏人。上次那些人…后来还有没有找你麻烦?”
小男孩怯生生地摇摇头,又飞快地点点头,眼神躲闪,嘴唇翕动了几下,却没发出声音。
常明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没有靠近,以免给小男孩带来压迫感。
李媛从书包里拿出一小包独立包装的饼干,递给他:“这个给你。如果以后还有人欺负你,你要记得告诉老师,或者…跑到人多的地方大声呼救,知道吗?”她的语气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正义感和一种近乎本能的保护欲。
小男孩犹豫了一下,接过饼干,小声说了句“谢谢”,然后像受惊的小鹿一样,转身飞快地跑掉了。
另一次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们从图书馆出来,正好看见小男孩在街角帮一个老人捡拾散落在地上的废纸箱。李媛和常明没有上前打扰,只是远远地看着。李媛轻声对常明说:“你看,他其实是个善良的孩子。只是…可能家庭环境不太好,看起来总是怯生生的。”
常明“嗯”了一声,目光追随着那个瘦小的身影,若有所思。
走在回家的路上,李媛的情绪有些激动,她侧过头,眼神灼灼地看着常明,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坚定:“常明,你知道吗?等我上了大学,拿到了律师执照,我一定要帮助像他这样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最无助的,被欺负了也不敢说,没人替他们发声。我要用法律武器保护他们,让那些欺负人的人付出代价!”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脸上,勾勒出她清晰而坚定的侧脸轮廓,那双总是冷静理性的眼眸里,此刻燃烧着炽热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常明静静地听着,看着她信誓旦旦的模样,心中微微一动。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李媛穿着笔挺的律师袍,在法庭上为弱者慷慨陈词的样子。那画面,耀眼而夺目。
他转过头,迎上她的目光,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信任和肯定:“嗯,你一定能做到的。”
他的话语很简单,却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李媛心中漾开层层涟漪。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比任何华丽的赞美都更有力量。李媛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一个明亮而真诚的笑容,那笑容驱散了她平日里的些许清冷,显得格外动人。
两人继续并肩走着,聊着未来的专业,聊着大学的规划,聊着那些看似遥远却正在一步步靠近的理想。影子在身后被拉长,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某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然而,没有人知道,在这看似和谐默契的同行之下,在常明那平静温和的外表深处,正汹涌着怎样一片无人可诉的、黑暗而冰冷的海潮。听着李媛充满希望地规划着未来,感受着她蓬勃的生命力和对正义的执着,常明的心底,却泛起一阵尖锐的、几乎无法忍受的刺痛和巨大的遗憾。
他清晰地感觉到,身体里那个沉默的“伙伴”最近似乎变得更加不安分了。偶尔加速的心跳,毫无预兆的、短暂的眩晕感,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从骨髓深处透出来的疲惫感,都在无声地提醒着他一个残酷的事实:他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你一定能做到的。”
这句话,他是真心实意对李媛说的。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微弱而绝望的声音在无声地呐喊:
“可我呢?”
“我还能等到那一天吗?”
“我还能看到你们——婉宁、许年、刘夏、张鹏、陈浩、王珂…还有李媛,所有人的愿望实现的那一天吗?”
“我还能…亲眼见证这个由你们共同创造的、充满希望的未来吗?”
巨大的、无法言说的遗憾像潮水般淹没了他。他对未来所有的憧憬,对朋友们深深的不舍,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所有这些沉重的情感,都被他死死地压在平静的面容之下,化作心底最深处的独白,无人可听,无人能懂。
夕阳最终沉入地平线,夜色温柔地笼罩下来。常明和李媛在熟悉的路口道别,各自走向家的方向。一个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干劲,一个却背负着沉重的秘密与无人知晓的倒计时,继续着他们看似平行却又悄然交汇的青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