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会的成功和“伊拉模式”的提出,像一阵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红星公社,也吹向了更广阔的县、地区。伊拉的名字,不再仅仅与“小神医”、“沼气专家”挂钩,而是与一个更具分量的词汇——“模式”联系在一起。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带来了沉甸甸的压力。
表彰大会、经验介绍会、来自各地的参观学习团……一时间,伊拉和红星公社的核心成员们忙得脚不沾地。伊拉尽可能地推掉了一些纯荣誉性的活动,但那些实打实来交流学习的团队,她必须认真对待。
“……所以,我们的‘韧性’,不仅仅指池体结构能扛住暴雨,更指的是我们整个管理系统、人员队伍在灾害面前的快速反应和恢复能力。”在公社简陋的会议室里,伊拉对着来自邻县几个公社的代表团,再次讲解着。她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但条理依旧清晰,黑板上画着简易的预警流程图和灾后恢复步骤。
台下的人们听得认真,不时低头记录。他们眼中带着钦佩,也带着审视。毕竟,“模式”听起来高大上,但具体落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会遇到什么问题,谁心里都没底。
“伊拉同志,”一个戴着眼镜、干部模样的人提问,“您提到的‘风险预警’,依靠的是日常管理和观察。但我们那边人手紧张,恐怕很难做到这么精细化的日常巡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伊拉点点头,这个问题很实际。“精细化巡查并非要求专人专职,而是将其融入日常劳作。比如,我们大队的饲养员,每天喂猪、清理猪圈时,自然会留意沼气池输气管线有无异常;负责鱼塘的社员,每天巡塘也会顺便查看与鱼塘相连的沼液输送渠。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工分激励,让每个人都成为系统的‘传感器’,而不是额外增加巨大负担。”
又有人问:“关于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你们提到了种植和养鱼,但如果当地没有鱼塘,或者土地贫瘠程度不同,效果会不会打折扣?”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了,”伊拉强调,“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资源循环利用,具体形式可以变通。没有鱼塘,可以重点发展沼液叶面喷施、沼渣改良土壤;土地情况不同,施用方法和比例就需要本地试验摸索。我们可以提供基础参数和原则,但具体的‘最优解’,需要各位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
问答持续了很久。伊拉发现,推广一个“模式”,远比解决一个具体技术难题要复杂。它涉及到管理、制度、人心,甚至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她不能只展示成功的果实,还必须把培育这果实的土壤、阳光、水分以及其间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都尽可能清晰地剖析给来访者。
送走这批参观者,伊拉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旁边负责会务的春杏给她递上一杯温水,心疼地说:“拉拉,你这嗓子都快说不出话了,下午那批是不是让王卫东主任去接待?”
伊拉摇摇头,喝口水润了润喉咙:“没事,我还撑得住。第一批深入交流的团队很重要,他们回去是真想干的,我得把最关键的东西讲透。后面的团队,可以适当调整方式。”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公社院子里新挂上的“伊拉模式推广示范基地”的牌子,心情有些复杂。荣誉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责任。这个“模式”能否经得起在不同地方的复制和检验,是对她,也是对红星公社更大的考验。
就在这时,系统久违的提示音响起,并非任务发布,而是一段分析:
【检测到宿主正在参与复杂系统(“伊拉模式”)的对外传导过程。根据现有信息反馈及逻辑推演,传导成功率与以下因素正相关:1. 本地决策者的决心与理解深度;2. 技术适配与本地化改造能力;3. 基础资源匹配度;4. 持续跟进与纠错机制。警告:完全复制成功率低于30%,适度本地化改造成功率可提升至65%以上。建议宿主调整传导策略,侧重于核心理念与关键工具(如管理表格、风险评估清单)的输出,而非具体操作步骤的硬性规定。】
伊拉心中一动。系统的分析和她这段时间的体会不谋而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或许应该着手编写一份更侧重于“方法论”和“工具箱”的推广指南,而不仅仅是红星经验的罗列。
“想什么呢?这么出神。”张书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伊拉转过身,把自己的想法和系统的部分分析(以她自己思考总结的形式)说了出来。
张书记听后,沉吟良久,重重拍了拍伊拉的肩膀:“丫头,你想得对!咱们不能当只会下蛋的母鸡,还得教会别人怎么孵小鸡、怎么养小鸡!这个‘工具箱’的想法好!你放手去做,公社全力支持!”
得到了张书记的肯定,伊拉感觉肩上的压力轻了一些,方向也更明确了。然而,新的考题,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几天后,一封来自省农科所的信件送到了伊拉手中。信是一位名叫李建国的研究员写的,语气很客气,先是高度赞扬了伊拉在沼气技术和生态农业方面的实践成果,尤其是“伊拉模式”中体现的系统性思维。但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请求:他们正在开展一项关于“农村可再生能源与土壤改良协同效应”的课题研究,希望能在红星公社设立一个长期观测点,并邀请伊拉作为课题组的“特约实践顾问”,共同进行一些更深入、更精细的对比实验和数据采集。
信的最后,附上了一份初步的实验设计方案,里面涉及了不少伊拉只是隐约知道但并未系统学习过的概念,比如“土壤有机质组分分析”、“沼气微生物群落结构”、“能量投入产出比量化”等等。
看着那份充满专业术语和复杂表格的方案,伊拉深吸了一口气。
她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更高的门槛。“伊拉模式”或许能在实践中跑通,但要想得到更广泛学术界的认可,要想真正从“土法”走向“科学”,她必须跨过这道知识的鸿沟。
系统适时地“叮”了一声:
【检测到高级别学术合作邀请及相关知识需求。触发长期辅助任务:【知识的阶梯】。任务要求:协助完成省农科所合作课题,并在此过程中,系统化学习相关农业生态学、微生物学及能源工程基础理论。任务奖励:根据学习深度和课题贡献度,分阶段解锁高级知识库及模拟实验室权限。失败惩罚:无。(但宿主,你甘心停留在经验层面吗?)】
伊拉看着脑海里系统带着一丝挑衅意味的提示,嘴角微微勾起。
她当然不甘心。
“回复李研究员,”伊拉对春杏说,声音虽然沙哑,却透着坚定,“我们非常荣幸能参与这个课题。关于实验方案,有一些细节我想和他们进一步沟通……另外,麻烦你帮我找一下,哪里能买到或者借到《土壤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农村能源工程概论》这类书籍。”
新的征程,已经在她面前展开。从解决温饱的赤脚医生,到构建模式的带头人,如今,她要向着更严谨的科学领域进发了。伊拉知道,这条路会很难,但每一步,都让她和这片土地的未来,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