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就算本村没人眼红你,那外村呢?
要是邻村的人看上了你的水塘,一窝蜂地过来捞鱼、挖藕、摘菱角,根本不和你商量。
仅凭你一家几口人,又能拦得住吗?
拦不住的,搞不好还可能因为上前阻止,被他们一拥而上打个半死!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对抗外来的抱团行为。
除非你背后站着整个村子的人,否则根本无力抗衡。
但问题来了,同村的人凭什么要帮你?
要是只是小事,顺手帮一把倒也无妨。
可这种和外村争鱼争藕的冲突,动辄就是械斗伤人,甚至出人命的。
别说村里人跟你没多大交情,就算有点亲戚关系,在这种可能搭上性命的事情面前,也得反复斟酌、犹豫再三。
要想让同村百姓真正站在你这一边,帮你守住这个水塘里的鱼虾和藕菱。
那除非你愿意把水塘的一部分收益分给他们,这样他们才会为了保护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站出来帮你说话、出头。
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得让村里人在这口塘里也有利可图,他们才愿意为你去和外村人拼命。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最终还是要通过让出一部分收益的方式,来换取水塘的安全保障。
既然如此,为何不一开始就动员全村人齐心协力,一起开挖这个既可以养鱼又能种植莲藕和菱角的水塘呢?若能如此,再由全村人共同出资建设、管理,那岂不更好?
如此一来,个人所需投入的时间、精力与金钱都会大幅减少,所要承担的风险也相应降低许多。
虽然最终分到每个人手里的鱼虾、莲藕与菱角会比独自经营少上许多,但至少可以稳稳当当地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成。
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古人所讲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体现。
单凭一户普通人家的福分与德行,恐怕难以承受独自拥有一个养鱼种藕水塘的“高位”,自然容易引来祸患。
但若是整个村子的百姓联合起来,那么即便遭遇灾祸,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也便配得上这“高位”。
当然,寻常百姓还需权衡诸多现实问题,但作为大秦始皇帝的嬴政,则无需为此烦忧。
他要做的,只是转身对身旁的治粟内史下令:
“治粟内史,待天幕结束之后,即刻安排人力挖掘官办的鱼藕菱角池塘,所产莲藕菱角,可作军粮之一部,并备荒年赈灾之需。”
治粟内史当即应声答道:
“遵旨,陛下!”
其实,即便陛下不说,他也打算这么做了。
毕竟粮食,永远不嫌多。
即便莲藕与菱角不能长期单独作为主食,但只要具备两项用途:一可与其他粮食搭配食用,二可作为灾荒时期的应急储备粮,那就值得大干一场。
因此,他准备下令挖掘数十乃至上百个官方水塘,大规模养殖鱼虾蟹类,同时种植莲藕、菱角,待收成之后储存备用,以备不时之需。
在看过江河司关于鱼塘综合利用的建议后,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等人,继续前往农部六司之一的纺织司进行巡视。
相较于此前所见的农耕司、林木司、畜牧司、江河司等人多势众、场地宽阔的景象,纺织司的规模显得小了许多。
真正属于农家学派的弟子,不过五、六人而已,另有五、六名墨家门徒,其余十多位,则是临时征召来的民间纺妇。
整个纺织司的场地也不过几亩地大小,几排纺织机整齐地摆放在其中。
十多位纺妇正在机前忙碌操作,那几位农家弟子则站在一旁,一面观察她们纺织,一面拿着竹简笔录,似乎在做记录。
而在他们身后,还有一台台被拆解成零件的纺织机,墨家弟子们正围在边上拆装调试,研究改进之法。
领路的许子一边走,一边介绍道:“此地便是纺织司,主要负责改良现有丝绢麻布的织造方式,提高织造效率。”
“同时也在探索是否还有其他可用作衣物原料的天然纤维。”
见许子引着太子扶苏与秦王嬴政一行人进入,几位农家与墨家弟子纷纷停下手中工作,上前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殿下!”
虽然他们之前多只见过扶苏太子,未曾亲眼见过始皇帝嬴政,
但能由许师亲自引路,且扶苏太子随行其后,气度又如此威严尊贵者,除了传闻中的始皇帝,还能有谁?
反倒是站在他们身后的那十几位纺妇,一时之间慌了手脚,不知该如何是好。
太子扶苏先是对几位弟子抬手示意:“免礼。”
接着又温和地对那些纺妇说道:“你们无需拘礼,照常行事即可,无人会因此责怪。”
听了这番话,纺妇们才稍稍安心,虽仍不敢言语,但已能安静站在一旁候命。
行礼完毕后,几位农家弟子便兴奋地说道:“殿下、许师,你们来得正好!”
“我们在纺织机的改良上花了好几个月的心血,如今总算有了成果!”
正巧赶上这么个时机,真是恰到好处。
许子、太子扶苏、秦王嬴政一行人刚踏入纺织司,就听说这里的农家子弟已经完成了研究,不由地来了兴致。
许子更是迫不及待地问道:“到底有哪些改进之处?”
几名农家子弟一边领着众人走向排列整齐的织机,一边娓娓道来:“自从纺织司设立以来,我们便想着,要从改良织机入手。”
“但一开始,我们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
“于是我们灵机一动,便召集了一批长期在家从事纺织的女工。”
“请她们一边操作织机,一边说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不便,或者她们心中希望织机可以做哪些改进。”
“我们将这些意见一一记录下来,再根据这些反馈,开始思考如何优化织机。”
“等大致的改进方案出炉后,我们又请墨家的同门协助,帮忙将设计好的新式织机制作出来。”
“新机造好后,我们再交给这些女工使用,观察是否还存在我们未曾察觉的问题。”
“如果有的话,我们再记录下来,继续改进,再请墨家帮忙打造新机。”
“如此反复试验,终于在前几天,我们成功打造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型织机!”
“而这几天的试用下来,参与纺织的女工们都反馈说新织机更顺手,也更贴合她们的实际需要。”
说至此,一名农家子弟停在几台织机前,指着左边第一台和第二台说道:“这台,是目前民间百姓最常使用的织机,我们称它为‘手摇式织机’。”
“这种织机,主要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四部分构成。”
“手摇式织机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卧式的,其特点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由绳弦传动。”
“另一种是立式的,它的锭子被安装在绳轮之上,同样依靠绳弦带动。”
“卧式织机可由一人独立操作,而立式则需两人协同,因此民间更倾向于使用卧式手摇织机。”
“不过,这种织机也存在明显缺陷:纺工必须一边用手摇动手柄,一边进行纺纱操作。”
“这样一来,就很难很好地控制丝絮或短丝的走向,纺纱过程中容易出现纱线缠绕、粗细不均等问题。”
说着,他拿起放在手摇织机旁边的一段纱线,恭敬地递到许子、扶苏与嬴政手中。
三人仔细查看,果然发现纱线上有不少结点,粗细也参差不齐。
待众人对手摇织机的现状有了大致了解后,那名讲解的农家子弟又迈步走到另一台织机前,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地介绍道:“这就是我们改良后的新型织机。”
“我们称它为——脚踏式织机。”
“这种织机主要由纺纱部分和脚踏装置两部分组成。”
“其中纺纱部分与传统手摇织机类似,脚踏部分则由曲柄、踏杆、凸钉等构件组成。”
“通过脚踩踏杆,带动曲柄旋转,从而驱动绳轮与锭子运转,完成加捻与牵伸动作。”
“与此同时,连杆与曲柄将脚部的往复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取代了原本用手摇动的方式。”
“这样一来,纺工原本用于摇动摇柄的右手便得以解放,可以腾出双手专注于纺纱或合线的操作。”
“不仅解决了以往手摇织机因单手操作而难以控制丝絮、纱线易缠绕、粗细不匀等问题。”
同时,织布的效率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我们经过实际测试发现,同样是使用一架脚踏式纺车,其效率至少是传统手摇式纺车的三到五倍以上!”
这句话一出,无论是许子,还是秦王嬴政,亦或是太子扶苏,全都愣住了。
这样的织布效率,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
高到了他们以前从未设想过的一个程度!
提升了三到五倍的效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可以织出三到五倍的布料!
意味着原本只能织一个人衣服的布料,现在可以织出三到五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