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矛盾积深,便成党争,乃至仇隙。”
“身为君主,若不能调和这数百上千官员背后的复杂利益,无法平衡天下各方势力的冲突诉求,纵有良制,亦难行于世。”
“因此,治国看似简,实则极难。
难不在制度之设,而在人心之衡。”
天幕之下,秦皇嬴政凝视着画面中的长子扶苏,瞳孔猛然一缩,神色剧震。
这般震撼,上一次还是在听闻大秦·长公子扶苏预言大秦将亡之时。
而此刻,让他心神动摇的,正是扶苏方才那一席话——寥寥数语,竟将治国之要义剖解得通透彻骨!
一个人所能直接掌控的范围,终究有限。
诚然,天资卓绝者或能统御更多,但人力终有穷时,情理皆有边界。
真正的统治,不在于亲力亲为,而在于构建秩序、驾驭关键少数,借势而行,以点控面。
这才是治世的根本。
然而,无论一个人天赋多么出众,只要他仍属于人类,受限于人的本质与局限,
那么他所能直接掌控和管理的人数,必然无法突破一千这个界限。
事实上,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一百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已是遥不可及的极限。
真正现实的情况是,能稳定驾驭十几人、几十人,已经是普通人所能达到的顶峰。
不妨从最简单的情形说起:如果你打算直接管理某一个人,
至少要做到——见到他时能认出模样,随口叫出名字,了解他的基本经历,清楚他家庭的大致构成。
倘若这些最基本的信息你都掌握不了、记不清楚,又谈何真正去管理这个人?
试想,在面对面交流时,若你喊错了对方的名字,搞混了他的过往,甚至把他的亲人误认为别人家的成员……
在这种情形下,你还指望能有效指挥他吗?
他又怎会真心信服你、甘愿听你调遣?
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唯有当你能够准确记住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才算是具备了直接管理他的前提条件。
而若要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地领导此人,你还必须对他有更深层的认知:
比如,他擅长哪类事务,眼下最渴求的是什么,内心深处又在畏惧什么。
只有将这些细致入微的信息都牢牢记住,才能真正拥有影响和引导他的能力。
因为你清楚他的长处,才能将合适的任务交予他;
因为你明白他所向往之物,才能用目标去激发他的动力;
同样,因为你知晓他所恐惧之事,才能在必要时施加压力,让他不得不服从你的意志。
以上,就是直接管理一个人所需具备的核心要素。
而当你试图将这种管理模式扩展到十人、百人、千人,乃至万人、十万人,甚至百万之众时,便面临两个关键挑战。
第一个挑战,依然是信息的记忆与区分能力。
它与管理单个人的要求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原来只需记住一个人的基础资料并深入了解其个性,
现在则需要同时记住十人、百人、千人,直至万人以上的个人信息,并对每个人都做到深入理解。
问题是,当人数为十时,或许你还能清晰分辨每一个人的背景、性格、关系网,不致混淆;
可当人数增至百人时,你是否依然能保证不出差错?
如果百人尚可应对,那千人呢?万人呢?十万人呢?百万人呢?
只要是血肉之躯,而非超然存在,面对如此庞杂浩繁的信息洪流,终将出现记忆错乱、认知重叠。
一旦开始张冠李戴、混淆人物,就意味着你已触及自身管理能力的极限。
当然,也并非全无对策。
例如,可以借助外力辅助记忆——将每个人的资料刻于竹简、写于纸张,形成档案,随时查阅。
但这样一来,每次出行或见人前,都需携带厚厚的记录册,临时翻找,极为不便;
或者提前预判可能接触的对象,事先温习相关资料,以防当场出丑。
虽能勉强延展上限,却终究繁琐耗神。
第二个挑战,则是信息交互的并行处理能力。
举个例子:你交给某人一项任务,对方执行中遇到问题向你反馈,你再给予答复。
这一问一答,构成一条独立的信息沟通链。
若有十人同时向你汇报,就等于你要同时维持十条这样的沟通线;
若是一百人、一千人同时发起互动,那你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处理上百乃至上千条并发请求。
人的注意力终究有限,反应速度也有瓶颈。
当信息流如潮水般涌来,远超个体处理能力之时,即便再聪慧之人,也会陷入应接不暇、顾此失彼的境地。
因此,所谓“直接治理”,从来不是靠权势或野心就能无限扩张的模式。
它受制于人性本身的边界——记忆的容量、认知的精度、注意力的广度。
越过了这条底线,所谓的掌控,便成了空谈。
六十又四
无论是百人、千人,还是上万、十万,乃至百万人同时向你传递讯息,那便意味着你要面对上百条、上千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信息流。
若只是几条信息交替而来,普通人应付起来尚且游刃有余。
可一旦同时涌来十条信息,大多数人便会感到应接不暇,左支右绌,不知先回应哪一边才好。
若是骤然增至二十条信息齐头并进,那大多数人的思维恐怕就已经接近极限,意识开始混乱,反应迟滞。
说得再直白些,人的头脑本就只能并行处理有限的事务。
当二十件事在同一时刻压下来,大脑根本无法逐一理清。
结局无非两种:其一是彻底陷入混沌,所有事情都理不出头绪;其二是本能地将任务拆解,分批应对——先集中精力解决一半,再回头处理另一半。
这还只是二十条信息线的情况。
倘若提升到三十条,并且还能稳稳驾驭、一一应对,那此人已然远超常人,堪称天资卓绝。
若能同时掌控五十条信息通道而不乱阵脚,这样的人物只要寿命足够,无论投身何业,终将在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至于能并行处理一百条信息的人,在古时几乎被视作超凡入圣之辈;放到现在,则会被世人称作“真正的人脑超算”。
而超过百条仍能从容调度的情形,基本已脱离现实范畴。
因为按常理推断,人类心智不可能达到如此境界。
即便真有人能做到,也多半不是寻常血肉之躯,更像是戴着人形面具的存在,早已不在普通人的讨论范围之内。
因此,单从信息交互的并发能力来看,一个人能够直接有效管理的对象,通常不会超过百人。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自身并无这般异禀天赋,手下却偏偏要统御超过百人,该如何是好?最明智的选择,便是启用层级式的间接统辖机制。
举例而言,若需管理二百人,便可将其划为四个小组,每组五十人,各设一名主官与两名副手。
这样一来,你不再需要亲自过问每一个成员,只需直接对接四位主官与八位副官,由他们再去统领各自的团队。
原本面对二百人的庞杂局面,如今简化为只需重点协调十二名骨干,甚至进一步聚焦于仅四名主官,管理压力自然大幅减轻。
就像天幕中的“相里季”,他声称自己能井然有序地统管上千人,此言确凿无疑。
但他所依赖的,并非亲力亲为的直管模式,而是层层递进的间接管理。
具体来说,“相里季”通过亲自指挥工部六司的司务官员,再由这些司务分别带领各自下属的组长与成员,逐级落实职责,最终实现对整个工部——包括各类杂役在内——上千人员的高效治理。
同样道理,秦王嬴政治理秦国,采用的也是这种间接路径,只不过层级更为深远。
嬴政亲自掌控三公九卿,再借由三公九卿统率其下属各部官吏,接着由这些中央官员层层传导,延伸至地方郡县的行政体系。
更进一步看,他还可通过郡县官员管理基层的乡亭小吏,最终借助遍布全国的乡亭网络,触达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就这样,嬴政仅需直接面对十几、数十乃至最多百余名核心官员,便实现了对原属秦国数百万民众的全面掌控。
即便后来兼并六国,将天下百姓悉数纳入版图,使国民总数攀升至两三千万之巨,他的治理体系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变的是疆域与人口,不变的是那套精巧而稳固的间接治理结构。
而这样一种治国的真谛,是他执掌天下十余年之后,才慢慢参悟出来的。
甚至可以说,他自己所领悟的道理,或许还不及太子扶苏总结得那般清晰透彻!
可问题在于——他是在历经十多年的政务磨砺后,方才触及这一层境界。
而太子扶苏呢?如今不过七岁,尚不足十龄!
若再扣除他年幼无知、尚未识字读书的头四年,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年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