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若朝廷有其他徭役需百姓承担,也可考虑工部是否又有新造之器,农部是否又发现新的作物或驯养出新的牲畜。”
“若有,便可继续以这种有偿方式,安排百姓服役。”
“我想,比起无偿服役,这种方式更容易被百姓接受,也更能减少民间怨言。”
“父王您以为如何?”
扶苏话音刚落,便睁大了眼睛,满怀期待地望着父王,希望他能采纳自己的建议。
秦王嬴政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微微闭上眼睛,思索着扶苏刚刚提出的“以工代赈、以劳换器、以工换畜”的方案。
片刻后,嬴政缓缓睁开眼,看到扶苏仍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眼中满是热切。
他不禁轻笑出声,抬手揉了揉扶苏的头发,说道:“你说的这些,寡人一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不过这事牵涉面广,回头还要和诸位大臣商议一番。”
“如果大家都觉得可行,那寡人就依你所言,推行耧车、曲辕犁与耕牛的发放。”
扶苏整理了一下被弄乱的头发,认真地看向嬴政:“父王,这耧车和曲辕犁,是我和工部、农部一起研创出来的。”
“所以制造这些农具的事情,能不能让我和六部来负责?”
嬴政看着扶苏,问:“你想负责这事,是为了什么?”
扶苏坦率答道:“一则想为父王分忧,二则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而制造耧车、曲辕犁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
“就算做得不够好,也不会对秦国造成太大影响。”
说白了,就是想找点实际工作练练手。
而这事正合适,既不会太过复杂,即便出错,对秦国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后果,嬴政和朝廷也完全能兜得住。
听罢,嬴政沉吟片刻,随即点头答应:“好,这事就交给你和六部来办。”
“至于制造所需的材料和工匠,你回头写一份正式的奏章递上来。”
“你会写奏章吗?”
“要是不会,就去找纲成君请教。”
扶苏点头应道:“我会写。”
毕竟他平日里也要批阅六部的奏章,写奏章于他而言早已熟悉不过。
“听说开垦十亩荒地就能换一台耧车?这是真的?”
“三十亩荒地换一台曲辕犁?”
“如果是真的,我愿意去开垦!”
“五十亩、一百亩虽然多些,但能换一头小牛,甚至是成年耕牛!”
“而且,也不用一个人干,几个人一起凑一凑也行。”
“像一家人三五口一起上,每人开垦两亩多地,就能换一台耧车了。”
“再不济,几家人合伙,每人开垦个两三亩,凑够五十亩、一百亩,就能换牛。”
“再加上天幕上展示的那些农具效率极高,就算几家人轮流使用,也不会耽误农活。”
“不用强制服徭役,还能靠劳动换工具,这政策太好了!”
“天幕里的秦王都点头了,不知道咸阳的始皇帝陛下会不会也同意。”
“要是他也同意,那就太好了,我们也能靠出力换耧车、曲辕犁和耕牛了。”
各地百姓望着天幕,议论纷纷,满脸羡慕。
天幕上展示的耧车与曲辕犁,对耕作效率的提升有多大,大家一目了然。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两样农具,种地的效率至少能提高五到十倍!
所以之前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围着村里那几个手艺好的工匠,恳求人家帮忙打造一架耧车或曲辕犁。
耧车还好说,价格还算可以接受。
但曲辕犁的价格,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一时半会儿是拿不出这笔钱的,可能得省吃俭用个一年半载才有望拥有。
更别说耕牛了,就算是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也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家的承受范围。
说得再直白一些,在如今这个时代,但凡能买得起牛、养得起牛的人家,基本上都能算是家境殷实的富裕户了。
对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耕牛几乎是他们一生都难以拥有的贵重之物。
可如今,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却给了他们一个变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不靠花钱就拥有耧车、曲辕犁,甚至耕牛。
这个机会,就是替朝廷开垦荒地、修筑道路,或者参与疏通河道等工程。
只要参与这些劳作,朝廷便会无偿赠送他们耧车、曲辕犁,甚至一头小牛或者成年耕牛。
对百姓来说,这就相当于白白得来的东西!
至于开荒、修路、疏浚河道所需付出的体力劳动,百姓们倒没怎么在意。
因为在他们看来,力气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说得更残酷一点,如果朝廷真要做这些事,哪怕连“以劳换器、以工换畜”的机会都不给,直接下令强征徭役,百姓们又能如何?
在压迫还没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前,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接受,逆来顺受。
而扶苏提出的“以劳换器、以工换畜”,比起以往那种无偿征召的徭役制度,已经是极大的改进了。
若是可以选择,百姓们宁愿接受扶苏提出的这种徭役方式,也不会有多少怨言。
咸阳城中,秦始皇嬴政转头看向身后的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文武大臣,开口问道:
“各位爱卿,如何看待太子扶苏提出的‘以劳换器、以工换畜’之策?可行否?”
治粟内史率先站出来说:
“臣以为此策可行!”
“定价出售能为国库带来收入。”
“而‘以劳换器、以工换畜’则可以让朝廷获得更多开垦后的土地,也能推进道路修建、河道疏通等工程。”
“朝廷所付出的,不过是原本就打算推广给百姓的耧车、曲辕犁与耕牛罢了。”
“这对大秦来说,可谓是利远大于弊。”
治粟内史主管国库收支、粮食储备、金钱调度等事务。
在他看来,扶苏提出的这套“定价售卖、以劳换器”的政策,既能充实国库,又能增加可耕种田地,进而提高未来的粮食产量。
而朝廷所付出的成本,不过是一些工具和牲畜。
其中耕牛可通过征缴周边蛮夷来获取,几乎等同于零成本。
至于耧车和曲辕犁,若算上墨家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和材料成本,人工开销也能降到最低。
从收益与成本的对比来看,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因此治粟内史对此极为支持。
左丞相隗状沉思片刻后也点头说道:
“臣也认为此法可行,能够极大地激发百姓参与垦荒、修路、治水等事务的积极性。”
右丞相王绾则抬头望了望天幕,略显迟疑地说:
“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天幕上的‘我们’推行了这样的政策,”
“而我们现实中的朝廷若不采取相应措施,恐怕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情绪。”
“因此,臣认为,若天幕之上那群‘我们’真要推行这样的政策,那么我们这些身在下方的,恐怕也只能顺应而行。”
说到此处,右丞相王绾也忍不住轻叹一声,嘴角浮现出一丝无奈的笑意。
那种被“另一个自己”牵着走的感觉,着实让人心里不痛快。
李斯亦开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臣以为,不妨先在部分郡县试行太子殿下所提出的‘定价售卖、劳力换器、用工换畜’之策。”
“若试行顺利,效果可观,再推广至全国不迟。”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纷纷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而秦始皇嬴政则——一一听在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