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核心的陶灶难题,又初步组建起团队,季知棠新店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她通过牙行聘请了两位曾在酒楼后厨做过帮厨的汉子,一个姓赵,一个姓钱,都有扎实的刀工基础和灶台经验。地锅鸡的制作流程本就不复杂,稍加培训便能上手。
真正决定地锅鸡风味的,是那独门秘制的复合酱料赋予的醇厚底味,以及那吸饱汤汁、外焦里软的贴饼。季知棠深知,这两样是未来立足的根本。贴饼的技法虽无秘密可言,但那酱料的配方必须建立严密的保护体系。为此,她将后厨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区:
初加工区位于最外侧,负责所有食材的清洗、切割和初步备料。这里是开放区域,任何经过基础培训的帮厨都可在此工作,流程完全透明。
烹饪区是赵、钱两位厨子主要的活动范围。他们负责每桌的备菜,以及揉制发面。至于地锅鸡,他们每日根据预估的客流量,从季知棠那里领取定量的成品酱料,再去客人桌子上现场炒制。他们能使用酱料,却无从得知其具体配方。
酱料区是整个后厨的核心禁地,用一道厚实的粗布门帘与外界隔绝,平日里常垂落下。这里的钥匙由季知棠亲自保管。
她在此处将采购来的各种香料精心配比,部分预先研磨成细粉,再按照反复试验确定的最佳比例进行精确混合,最后加入酱油、酒、辣酱等基底调制出最终的秘制酱料。整个过程,绝不允许任何外人旁观。
此外,季知棠还请书吏拟定了一份条款严密的保密契约。所有接触核心流程的人员,包括赵、钱两位厨子、王张氏和几位伙计,都必须签字画押。契约中明确,一旦泄露秘方,将面临一笔终生难以偿还的巨额赔偿。此举虽显严苛,但在缺乏完善商业保护的当下,确是保护自身心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就在店铺紧锣密鼓地改建、人员培训同步进行时,季知棠理想中的“地锅鸡专用桌”也终于一批批送达,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桌子采用厚重的实木打造,桌面宽大,足以舒适地容纳四到六人围坐,非常符合民间亲友小聚宴饮的习惯。
最核心的改造在于桌面正中央,被巧妙地挖出了一个规整的圆形孔槽,尺寸正好用于嵌入那定制的小型嵌入式陶灶。孔槽的边缘用打磨光滑的黄铜片仔细包边,既防止木料被炭火燎伤,也增添了几分精致感。
那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嵌入式陶灶,此刻稳稳地嵌入桌中。灶膛内可放置特制的耐烧炭薪,灶口则巧妙地留在桌侧,方便伙计随时添加炭火、调节风门控制火力,又避免了客人直接面对明火或被火星溅伤的风险。
陶灶的外层,还细心地包裹着一层致密的竹编隔热套,进一步防止客人不小心触碰灶体而被烫伤。
与之配套的,是特制的深腹铸铁锅。锅体厚重,储热性好,锅壁内侧足够高且弧度适宜,正好用于在炖煮后期贴上小面饼。锅底则用于盛放炖煮的鸡肉和汤汁。
如此一来,便能实现“一锅两用”:先是焖煮鸡肉、烘贴饼子,待鸡肉和饼子吃得差不多了,再加入高汤,瞬间转变为暖意融融的涮锅,可以涮煮各种蔬菜、菌菇、豆腐,而后续涮菜的汤汁因为有了前期鸡肉和酱料的铺垫,滋味更加丰富有层次。
为了适配涮煮的需求,季知棠还对桌面进行了细节改造。在桌面边缘,定制了半开放式的长条形置物槽,专门用于放置盛放涮菜的小碟。这样既避免了涮菜时盘碟占用本就不算宽裕的桌面空间,又方便客人随手取用,设计得十分贴心。
开业当天,鞭炮声响彻南大街邻近码头的新店门口。“季家地锅鸡”五个大字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或许是前期“谭隐味居”积累的口碑,或许是这“地锅鸡”的名头足够新奇,也或许是码头附近本就人流密集,店铺甫一开门,便迎来了涌动的人潮。
“季家地锅鸡”开业后生意红火,不仅吸引了往来客商,也引来了城中熟人的捧场。当天傍晚,张敏便拉着夫君赵勇,带着女儿赵小花,又约上了刚成亲不久的苏木和他的新妇,一行人热热闹闹地来到了店里。
“棠妹子,你这新店可真是不错!我们在家就闻到香味了,馋得不行!”张敏一进门就笑着高声说道。
季知棠见是老朋友,脸上立刻绽开热情的笑容,亲自将他们引到一张空着的六人桌旁:“张姐姐,赵大哥,苏大哥,嫂子,快请坐!小花也来啦!今日定要尝尝我们这的地锅鸡!”
她递上简单的菜单,介绍道:地锅鸡分大中小三档,几位人多,点个大份最是相宜。还可添些时蔬、粉条、豆皮,或是我们家手打的鱼丸,待会鸡肉吃得差不多了,加汤涮煮,更是别有风味。
几人商量了一下,爽快地点了大份地锅鸡,又加了粉条、鱼丸、菘菜和豆皮四样涮菜。
单子传到后厨,众人立即各司其职。赵厨子在备菜区手起刀落,将鲜嫩鸡块剁得匀称利落,配齐葱姜等佐料,又忙着准备各色涮菜;钱厨子则麻利地端起备好的鸡肉、秘制酱料与配菜,快步走向客席。
这时,阿青眼明手快地将特制的挡烟盖稳稳架在铁锅上,为接下来的烹制做好准备。
诸位客官,这就为您现场烹制地锅鸡。钱厨子话音未落,已将食材依次下入预热好的铁锅。只听一声,鸡肉与热油相遇的瞬间,浓郁的油烟对着预留的那面扑过来。他熟练地翻炒着,待鸡肉变色便倒入秘制酱料,让每块鸡肉都均匀裹上酱色,最后注入滚烫的高汤。
各位请稍候片刻,让鸡肉在锅中多炖煮一会,滋味会更醇厚。钱厨子笑着示意。
约莫两刻钟后,锅中汤汁已沸腾翻滚。钱厨子再次上前,将醒发好的面团灵巧地扯成小饼,手腕轻转,地一声将面饼稳稳贴于锅壁。
又过了一刻钟,季知棠估摸着火候已到,上前亲手掀开锅盖。刹那间,一股更加浓郁、复合的香气如同挣脱束缚般喷薄而出,弥漫在整个桌席之间。只见锅中酱色的汤汁还在“咕嘟”冒着细泡,鸡肉色泽诱人,紧贴锅壁的饼子下半部分吸饱了汤汁,变得饱满油润,上半部分则呈现出焦黄酥脆的质感。
季知棠拿起备好的一小碗翠绿的蒜苗、葱花、辣椒段,均匀地撒在锅中,红绿相间,更是令人食指大动。
“可以开动了!”季知棠笑道,然后细心地教他们,“这贴饼子,最好吃的就是这焦脆的边儿和吸了汤汁的底儿,可以先撕一小块,蘸着锅里的汤汁吃。”
张敏等人依言尝试,那饼子外脆内软,咸鲜的汤汁渗透其中,与面食本身的麦香完美融合,果然妙不可言。鸡肉炖得酥烂脱骨,酱香醇厚,带着一丝隐约的辛感,极其下饭。赵小花人小,吃得满嘴油光,开心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待锅中的鸡肉和贴饼消灭得差不多,张敏扬声喊来在附近照看火候的石头。石头如今虽还有些笨拙,但格外认真,闻声立刻小跑过来,按照培训的流程,小心翼翼地向锅中加入滚热的高汤。汤滚后,之前点的粉条、鱼丸、菘菜、豆皮依次下入,清淡的蔬菜与浓郁的底汤结合,又别有一番风味。
一顿饭吃下来,张敏几人皆是心满意足,对地锅鸡这种新颖又暖胃的吃法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