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后,《小鬼当家》的首周票房统计数据出炉,整个北美电影市场为之震动。
光是12月24号平安夜、25号圣诞节、26号节礼日这三天的票房,就疯狂卷走了1827万美元。
首周总票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398万美元,毫无悬念地空降周票房冠军宝座。
这个数字一出,同期所有电影都黯然失色。
位列第二的温情大片《金色池塘》,票房仅有807万,而备受期待的奇幻电影《屠龙记》更是只有可怜的570万。
好莱坞的电影人们彻底懵了,他们脑中盘旋着同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个《小鬼当家》的制片方,北美梦工厂电影分公司,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一部电影比一部更猛?
要知道,在1981年的整个北美票房榜单中,截止到11月份,能够破亿的电影也不过区区3部。
进入12月后,于12月19上映的《金色池塘》票房也才堪堪爬到7000多万,正朝着年度第四部亿元电影的目标艰难冲刺。
现在,所有票房分析专家都开始重新计算,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匹横空出世的黑马。
各大票房分析专家纷纷预测,《小鬼当家》极有可能成为第四部,成为年度第四部北美票房过亿的超级猛片。
首周末票房通常被视为最终票房的重要参考,但也并非绝对。
就像前世的《星舰迷航2》,首周末3天就拿下1400万的惊艳开局,结果最终票房却仅有7900万,后劲乏力。
而与之同期上映的《Et外星人》,首周票房只有1100万,看似平平无奇,结果却在北美狂揽3亿6千万,是前者的四倍还多。
因此,一部电影的最终潜力,终究要看它能否持续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但无论如何,《小鬼当家》首周2398万的票房,已经毫不客气地打破了好莱坞的票房纪录。
这个成绩,恐怕要等到《星球大战3》上映时,才有被超越的可能。
如此恐怖的票房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完美的圣诞档期。
《小鬼当家》在20号上映后,凭借出色的口碑迅速积累了大量人气。
等到圣诞节假期正式来临时,几乎已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它轻松、温馨、幽默的家庭喜剧风格,完美契合了节日氛围,无数家庭选择将它作为圣诞节的必备娱乐项目。
许多父母更是带着孩子重复观看,一遍,两遍,乐此不疲。
派拉蒙见状,火速协调院线,从最初的1000块,一路飙升到1500块。
即便如此,许多影院依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这才造就了首周票房的奇迹。
圣诞节过后,《小鬼当家》的热潮并未退去。
之后的几周,观影人潮依旧汹涌。
尤其是那些孩子们,看完一遍,就哭着闹着央求父母带他们看第二遍,看完第二遍,又缠着要看第三遍。
而一个孩子走进电影院得同时,至少能带动一个成年人购票。
有些家庭甚至一次就买走三四张票,票房数据只能用坐火箭来形容。
仅仅用了17天,《小鬼当家》的北美票房就顺利突破1亿美元大关,紧随《金色池塘》之后,成为又一部亿元票房猛片。
陈启、派拉蒙和各大院线方都在为飞涨的票房数字狂欢时,美利坚成千上万的父母和老师们却开始头疼了。
看完电影后,电影里小主角用各种创意机关戏弄笨贼的桥段,被孩子们全盘照搬到了现实生活中。
小家伙们纷纷将家和学校当成了实验场地,他们模仿着电影里的主角凯文,设置各种千奇百怪的机关陷阱。
大人们稍不留神,就会踩中陷阱,不是被面粉糊一脸,就是被水桶浇个透心凉,狼狈不堪。
一时间,影片中的两个笨贼,似乎在现实中有了无数个“cosplay”版本。
于是,不少不堪其扰的家长愤而在报纸上发文呼吁:“《小鬼当家》把孩子都教坏了!”
而更多的媒体则将焦点对准了这部现象级电影的幕后主创。
陈启的名字根本就没做任何掩饰,他也一直没起什么英文名,直接就叫“qi chen”,大大方方地印在演职员表上。
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一看到他在电影中客串的父亲形象,记忆瞬间被唤醒,这就是那个“大力士陈”。
美利坚媒体迅速扒出他今年7月,那部同样堪称黑马的《皇家战士》。
不过,《皇家战士》的总票房也仅仅是3000多万美元啊。
而如今《小鬼当家》上映仅20天就票房破亿,这恐怖的吸金能力,才让美利坚人真正开始正视这位来自港岛的超级大导演。
《迈阿密先驱报》率先发表评论:“很难相信,这样一部充满美利坚风情的家庭电影,竟出自一位港岛导演之手。”
“他不仅仅是拍出了一部肤浅的喜剧,更深刻地表达了美利坚人传统的家庭与亲情观念。”
“这位名叫陈的大力士,很显然拥有一颗美利坚的心。”
《纽约时报》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相信看过大力士陈所着小说《侏罗纪公园》的读者,就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那本小说里所描绘的亲情观同样是美利坚式的。”
“所以,对于他能拍出《小鬼当家》,我一点也不意外。”
《好莱坞报道》更是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小鬼当家》毫无疑问是年底最大的一匹黑马。”
“它不仅仅是一部家庭喜剧片,更是一部优秀的温情电影,值得每一个家庭全家老小共同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