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站在人群中,看着工匠们按照朱允炆的方法调配出合格的水泥,看着工地上整齐码放的预制堤砖,又望着流民们脸上久违的希望光芒,心中突然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这场治水之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方法较量,而是民心的争夺,是对“为官者当为民做主”的最好诠释。
治水先治心,治心先治贪,朱允炆用雷霆手段斩了贪腐之徒,又用仁政聚拢了百姓之心,这才是治水的根本之道。
夕阳西下,赣江工地上的炊烟与雾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晕。
朱允炆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望向远方即将完工的蓄水坝,眼神中满是坚定。
他知道,治水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守住为民之心,便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暮色中,朱允炆望着初具规模的水库,将写满建议的密信系在信鸽腿上。当白鸽掠过被洪水洗礼过的土地,
远处粥棚升起的炊烟与工地上的火把交相辉映,勾勒出大灾之后重生的希望图景。
在暗处,朱瞻基攥着偷藏的水泥样本,心中翻涌着从未有过的复杂滋味——这不仅是治水的胜负,更是人心向背的无声较量。
赣江支流的青渊水库落成那日,朱允炆亲手解开系在闸门上的红绸。随着绞盘吱呀转动,青铜铸就的闸门缓缓升起,裹挟着草木清香的江水涌入蓄水区,惊起成群白鹭。
大人!水位线到第三道刻痕了!守卒的喊声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这意味着水库已能容纳上游三分之一的洪峰。
信鸽振翅北飞,朱棣展开浸透江水的密信,目光在专设御林水卫营字样上停留良久。
三日后,御林军千户沈霄率领三百精骑南下,玄铁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皇帝诏令,还有朱棣亲笔所书的匾额——安澜宝鉴。
大人,这闸门开合需三人同时操作。沈霄指着水库中央的三层石塔,塔顶机关与闸门锁链相连,属下已测绘出十二种水位调度方案,枯水期每日可放...
朱允炆抬手打断,指向岸边新挖的鱼塘:沈千户可知,这一池鱼苗来自暹罗?待它们长成,既是朝廷贡品,也是赈济灾民的活粮。
当第一批银鳞鲤鱼跃出水面时,朱允炆的声望已传遍江南。
流民们口耳相传着钦差大臣,不!建文帝再造乾坤的歌谣,更有人在祠堂里悄悄供奉他的长生牌位。
某日清晨,守卒突然发现寨门前跪着个灰衣少年,怀中竹筐里竟是失传已久的水磨石磨图纸。
小人张巧,祖辈曾为工部匠人。少年叩首时,发髻间露出半截青铜扳指,听闻大人广纳贤才,愿献祖传的堤坝加固术。
话音未落,墙外传来破空之声——三道黑影如狸猫般掠过树梢,落地时竟是三位腰悬软剑的女子。
为首者摘下斗笠,露出英气眉眼:俺们姐妹擅踏雪无痕之术,愿为大人效命。
这些奇人异事很快传回京城。而在这边治水收尾的朱高炽捏着密报咳嗽不止,朱瞻基却盯着信中轻功暗卫四字若有所思。
而此时的朱允炆正站在水库了望台上,看着工匠们用新制的滑轮装置搬运石料。
晚风送来远处作坊传来的叮当声,那里聚集着铁匠、陶工、织匠...一场改变大明命运的变革,正从这座水库悄然蔓延。
当朱允炆的八百里加急奏报与暗卫密信同时摆在御案上,朱棣摩挲着皆仰赖陛下圣明的字句,枯槁的手指突然用力,将宣纸捏出褶皱。
烛火摇曳间,他望着舆图上朱允炆势力渐盛的江淮流域,想起探马描述的场景:
百姓高呼永乐大帝万岁时,朱允炆躬身将功劳尽数归于朝廷的模样。
陛下,汉王朱高煦在北方练兵频繁。高参的声音从屏风后传来,而太子朱高炽...这疗养奏折不寻常。
话音未落,宫人捧着江南送来的贡品鱼鲜入内,锦盒里暗藏的密信显示,朱瞻基已在苏州购置多处田庄,与当地豪族来往密切。
朱棣猛地咳嗽起来,震得案上奏折簌簌作响。
他盯着朱允炆请求留任的奏疏,冷笑出声:好个以退为进!若真放他在江淮扎根...未说完的话消散在浓重的药气里。
三日后,八百里加急金牌传到赣江——着朱允炆即刻返京,治水诸事交沈霄接管。
与此同时,南京码头,朱高炽扶着儿子的手踏上画舫。
望着滔滔江水,朱瞻基轻抚腰间新得的玉牌,那是江南商会暗递的投名状。父亲,朱允炆的人在码头布防。
他压低声音。朱高炽望着远处悬挂皇家龙旗的官船,喘息着道:由他去吧...江南的水,比黄河更深。
朱允炆接到诏令时,正与张巧等工匠研讨新式水车。
看着金牌上的蟠龙纹,他将设计图仔细收进檀木匣。
柳雨嫣望着丈夫凝重的神色,轻声道:朱棣急召,怕是为了...话音未落,暗处传来衣袂破风声,三名暗卫落地呈上密函——
北方边境异动,朱高煦的铁骑频繁出没;而京城内,锦衣卫指挥使换人,新上任的正是朱棣心腹。备马。朱允炆握紧尚方宝剑,目光投向京城方向。
他知道,这场治水带来的不仅是民生安定,更是彻底搅动了朝堂的权力天平。
当他策马踏上归途时,江淮百姓自发点燃的送行火把蜿蜒如长龙,却不知这光芒背后,正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且说兴修水利之事已妥善完结,朱允炆与柳雨嫣一行风尘仆仆,终是回到了京城。
此次兴修水利,本是朱瞻基与朱高炽负责,却因能力有限,未将诸事安排妥当。
幸得朱允炆施以援手,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果敢,将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完成。
回京之后,朱允炆夫妇也倍感疲倦想休息一下再去皇宫报备。
没成想刚洗漱完毕,简单吃了点饭刚要倒下休息,就见太监公公过来传圣旨,朱允炆夫妇只得跪地接圣旨,
只听公公高声读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差朱允炆治水功劳显赫,朕深感欣慰,欲与嘉奖,届时速速赶到乾清宫接奖。钦此。”
这皇帝情报挺准时的,莫不是有啥原因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