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降临往往比绝望更加猛烈。当邓百川率领的吴军援军如同尖刀般插入元军后方时,整个襄阳战场的态势瞬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一、内外夹击
攻入州府衙门的蒙古探马赤军,本是阿里海牙手中最锋利的矛,此刻却陷入了最危险的境地。前有郭靖率领的守军残部死战不退,后有邓百川的吴军精锐猛攻不止,狭窄的街巷让他们骑兵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成了被夹击的活靶子。
“不要乱!结阵!向后突围!”探马赤军的千夫长声嘶力竭地试图稳住阵脚。但这些来自草原的勇士更擅长的是策马冲锋,而非在复杂的巷战中应对腹背受敌。吴军那原始火铳在近距离的轰鸣和喷吐的火光,更是让他们坐骑受惊,阵型大乱。
邓百川一杆长枪使得出神入化,枪影翻飞间,不断有元军甲士倒地。他带来的“神机营”士兵虽然火器笨重,但在这种混战中,几次齐射就在元军密集处制造出大片的空白和混乱。
“郭大侠!邓百川奉吴王之命,特来援手!”邓百川一边冲杀,一边朝着州府衙门方向高喊。
衙门内,本已准备以身殉城的守军,听到这声音,如同被打入了强心剂。郭靖精神大振,降龙十八掌再次爆发出惊人的威力,掌风过处,元军非死即伤。
“将士们!援军已至!随我杀出去!”郭靖怒吼一声,率先冲出了衙门,与邓百川部形成了对元军的夹击之势。
内外交攻之下,这支原本气势汹汹的蒙古精锐,终于开始崩溃。士兵们丢盔弃甲,试图向来路逃窜,却在狭窄的街道上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二、阿里海牙的溃败
坐镇后方指挥的阿里海牙,接到南城被突破、探马赤军被围的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吴军…他们怎么敢?!他们怎么还有余力?!”他又惊又怒,更多的是一种功败垂成的恐慌。州府衙门近在咫尺,郭靖黄蓉眼看就要成为他的阶下囚,却在最后关头杀出个程咬金!
更糟糕的是,城内的瘟疫已经开始向元军营地蔓延,士兵们人心惶惶。而吕文在淮西方向的牵制,也让他无法抽调更多兵力回援襄阳。
“都元帅!探马赤军…快顶不住了!吴军攻势太猛,还有那种会喷火的妖器!”败退下来的军官带来了更坏的消息。
看着眼前混乱的局势和不断后撤的士兵,阿里海牙知道,大势已去。再坚持下去,别说拿下襄阳,恐怕自己这支大军都要折在这里。
“传令…撤!全军撤退!退出襄阳城!”他几乎是咬着牙,从喉咙里挤出了这道命令。
鸣金收兵的声音响起,对于攻城的元军而言,这无异于救命的天籁。他们早已失去了斗志,闻声便如潮水般向城外溃退,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三、劫后余生
当最后一名元军士兵狼狈地逃出襄阳城,城门在守军和吴军的共同努力下,缓缓关闭的那一刻,城内还活着的人,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硝烟尚未散尽,焦糊与尸臭依旧刺鼻,满目皆是断壁残垣与来不及收拾的尸骸。但,城头上那面残破不堪的“宋”字旗(郭靖依旧沿用宋旗)和慕容吴的旗帜并列飘扬,宣告着这座城池,依旧还在坚守。
郭靖拄着那根弯曲的铁棍,身上大小伤口十余处,鲜血几乎将战袍染成暗红色。他望着城外缓缓退去的元军,又看了看身边同样疲惫不堪、却眼神明亮的黄蓉,再看向浑身浴血却军容严整的邓百川,心中百感交集。
他走到邓百川面前,郑重地抱拳一礼:“邓将军,援手之恩,郭某与襄阳军民,永世不忘!”
邓百川连忙还礼:“郭大侠言重了!吴王有言,守护襄阳,便是守护江南屏障,此乃分内之事!只是…我军来得晚了,让郭大侠和襄阳百姓受苦了。”
他的话半真半假,慕容复的算计,郭靖心知肚明,但此刻,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却是实实在在的。
黄蓉强撑着安排人手救治伤员、扑灭余火、清理街道、处理尸体,预防瘟疫扩散。每一项工作都无比艰难,但希望重新燃起,人们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四、新的格局
襄阳守住了。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
对于北元而言,这是一次沉重的挫败。阿里海牙损兵折将,未能达成战略目标,威望大损。脱欢的南下战略遭受重创,不得不重新评估南方的抵抗力量。
对于慕容吴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战略胜利。不仅赢得了“救援同盟”的道义名声,极大地提升了自身在江南乃至天下的威望,更实质性地保住了荆襄这块至关重要的战略缓冲区。经此一役,慕容吴与襄阳郭靖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牢固的同盟关系。
而对于天下其他观望的势力,尤其是巴蜀的镇西公和仍在海上漂泊的“后宋”小朝廷,襄阳的坚守与吴军的及时救援,无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北元并非不可战胜,一个新的、足以与北元抗衡的南方政治军事联盟,正在形成。
襄阳的血战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发酵。天下的棋局,因为这座城的屹立不倒,而被彻底改写。
---
(第11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