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苏念活在一种极度的忐忑之中。
她像一只惊弓之鸟,任何来自李将来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心惊肉跳。
她手机常年静音,却总忍不住反复解锁看消息,生怕错过他的信息,又怕看到他提起房产中介的字眼。
路过工作室时,远远看到他的身影就赶紧绕路走,连眼神都不敢跟他对视。
她害怕他追问资金的来源,更害怕他用那种洞悉一切的眼神,平静地注视着她,仿佛在等待她自行坦白。
然而,李将来的行为却与她预想的截然不同。
他没有再提起任何相关的话题,态度甚至比之前缓和了一些,不再是那种纯粹的、公式化的冰冷。
他会就工作室的项目与她正常交流,语气平稳,偶尔在讨论技术方案时,还会像以前一样,主动征询她的意见。
但这种“正常”,反而让苏念更加不安。
它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平静得诡异,让她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着自己,就等某个时机戳破一切。
这天晚上,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带着刺骨的寒意。
苏念因为修改一个紧急的UI适配问题,独自在宿舍加班到很晚。
当她终于搞定,揉着酸胀的眼睛准备休息时,手机屏幕突然亮了。
是李将来发来的消息。
李将来:「睡了吗?」
简单的三个字,让苏念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她盯着屏幕,手指僵硬得不听使唤,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他很少会在这么晚的时候主动联系她。
就在她犹豫不决时,又一条消息跳了出来。
李将来:「新项目的核心算法遇到个瓶颈,卡了好一会儿。想到一个思路,需要验证前端交互的可行性,你方便现在看一下吗?文件发你。」
后面跟着一个压缩包。
理由充分,挑不出一点错,完全是工作范畴内的紧急求助。
苏念看着那条消息,心里纠结得厉害。
理智告诉她,应该拒绝,应该离他远一点,尤其是在这个容易让人卸下心防的雨夜。
可情感上,她却无法对他的“需要”视而不见。
更何况,这是他们共同梦想的起点,她没法眼睁睁看着项目卡壳。
最终,责任感和对他的无法割舍,战胜了恐惧。
苏念:「还没睡,我看看。」
她快速回复过去,然后下载了文件包。
点开文件,里面是复杂的算法逻辑描述和初步的交互流程图。
李将来标注出的问题点确实很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用户体验根基。
苏念立刻被吸引了进去,暂时忘记了之前的恐慌,全身心投入到技术问题本身。
她仔细研究着流程图,尝试理解他的算法思路,脑海里不断构思着与之匹配的前端交互方案。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她下意识地就想发消息问他。
可就在她组织语言的时候,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显示“李将来 邀请您进行语音通话”。
苏念的心脏猛地一跳!
语音通话?
这意味着实时交流,意味着她没法通过文字隐藏语气里的慌乱。
在这样寂静的雨夜,他的声音会通过听筒直接传入耳中,带着无法预测的穿透力。
邀请持续震动着,仿佛带着某种不容拒绝的坚持。
苏念深吸一口气,像要去面对什么难事一样,手指抖得厉害,按接听键时差点按到挂断。
“喂?”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自然。
“嗯。”李将来的声音从听筒那端传来,低沉清晰,带着一丝熬夜后的微哑,混合着细微的电流声,轻轻敲击着她的耳膜,“文件看了吗?”
“正在看。”苏念紧紧握着手机,仿佛那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你标注的第三点,关于状态同步的逻辑,我有点疑问……”
她立刻切入正题,试图用纯粹的技术讨论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
“那里确实比较复杂。”李将来似乎并没有察觉她的紧张,或者说,他刻意忽略了。
他的语气专注而认真,开始详细解释他那部分的算法逻辑和遇到的困境。
窗外雨声潺潺,听筒里是他低沉平稳的叙述声。
苏念一开始还全身紧绷,但渐渐地,被他清晰的思路和两人在技术领域天然的默契所吸引,不自觉地放松了下来,开始投入地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交互构想。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思维在无形的电波中碰撞、交融。
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之前的隔阂,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在图书馆,或者通宵加班时,那种纯粹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并肩奋斗的状态。
“……所以,如果在这里增加一个缓动反馈,会不会更好?”苏念提出自己的建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认真思考。
“可以。”李将来的声音再次响起,能听出来一点赞许,“这个思路很好,刚好能解决同步延迟的问题。明天我把算法这边对应调整一下。”
问题似乎找到了解决的方向,讨论告一段落。
短暂的沉默降临。
雨声变得格外清晰,敲打着窗户,也敲打在苏念刚刚放松些许的心弦上。
就在这时,李将来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低沉了几分,带着点漫不经心,却像锤子敲在苏念心上:“下雨了。”
一句简单的陈述,却让苏念的心猛地一缩。
“嗯……”她含糊地应着,手心瞬间冒出冷汗,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你那边,关窗了吗?”他问,语气听起来很自然,像朋友间的寻常关心,“晚上气温降得厉害,别着凉了。”
“……关了。”苏念低声回答,心脏却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几乎要跳出胸腔。
这种超出工作范畴的、带着温度的问话,比直接的质问更让她慌乱无措。
“那就好。”李将来顿了顿,声音透过雨声传来,带着一种奇异的、抚平人心的力量,却又藏着话,“有些事情,就像这场雨,躲是躲不开的。”
苏念的呼吸骤然停滞!
他……他是什么意思?!
“但淋湿了,总会天晴。”他继续说道,语速不急不缓,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苏念耳中,“重要的是,别一个人扛着,太累了。”
苏念握着手机,手心全是汗,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没有提房产,没有提资金,没有提任何具体的秘密。
可他这番话,却像一把温柔的刀子,精准地撬开了她防备的裂缝。
他知道了。
他一定知道了什么。
他在用他的方式告诉她,他发现了她的“躲开”和“扛着”,他在暗示……他或许可以成为那个,为她遮风挡雨的人。
这份不动声色的贴近和理解,比任何狂风暴雨般的逼问,都更让她扛不住,也让她那颗被恐惧冰封的心,感受到了一丝绝望的暖意。
她该怎么办?
电话那头,李将来没有再说话,只是耐心地等待着。
听筒里,只剩下彼此清浅的呼吸声,和窗外连绵不绝的雨声。
这无声的等待,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压力。
苏念张了张嘴,眼泪唰地就涌了上来,模糊了视线,鼻子发酸,说话都带着哭腔。
她很想问:“你知道了多少?”
很想哭诉:“我不是故意要瞒着你……”
很想哀求:“再给我一点时间……”
可最终,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声压抑的、带着哽咽的:“……谢谢。”
除此之外,她什么也说不出口。
李将来在电话那头,清晰地听到了那细微的、被努力压抑的哽咽声。
他沉默着,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复杂的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确定,以及一种计划正在推进的冷静。
他没有再逼她。
“很晚了。”他声音放缓,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结束意味,“问题明天再细化,你早点休息。”
“……好,你也是。”
通话被挂断。
手机屏幕暗了下去。
苏念维持着接听电话的姿势,久久没有动。
耳边似乎还回荡着他低沉的声音,和那句意有所指的“别一个人扛着”。
她看着手机里的通话记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屏幕,心里又慌又暖,乱糟糟的像一团麻。
窗外的雨,依旧下个不停。
而她心中的雨,似乎下得更大了。
李将来放下手机,看着窗外被雨幕笼罩的夜色,眼神深邃。
他成功地贴近了一步,借着“工作需要”的合理借口,在她最脆弱的时候,传递了他的发现和潜在的理解。
她最后的哽咽和那声“谢谢”,说明他的策略是对的。
逼问只会让她逃离。
而这种无声的、带着温度的贴近,才会让她在挣扎中,一点点瓦解防备。
他知道,他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只是,看着窗玻璃上蜿蜒流下的雨水,李将来心中并无太多喜悦。
探究真相的过程,仿佛也是在揭开她的伤疤。
他想要的,从来不只是真相。
而是那个卸下所有重负后,能够坦然走向他的、完整的她。
他点开苏念的朋友圈,翻到她以前发的风景照,眼神柔和:“不管你藏着什么,我都会等你愿意说的那天。”
这场雨,何时才会停?
而她,又何时才敢……真正走向他?
就在这时,苏念的手机再次震动,中介小王发来消息:“姐,上次打听你的人又来问了,还想知道你买房的资金来源,我没敢多说!”
看到消息的瞬间,苏念浑身发冷,刚刚压下去的恐慌再次翻涌上来:“打听的人到底是不是李将来?他到底想干什么?是真的关心项目,还是借着工作试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