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处州县驿站,他们需要更换的“过所”、需要补给的粮草马料,总会因为各种“流程问题”而被拖延。
“天师,前方就是渭州,驿丞说……说吏部下发的新一批‘过所’还没到,让我们在此等候。”一名亲卫在车外无奈地禀报。
又是这套说辞。
顾长生放下车帘,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闭上双眼,【望气术】悄然发动。
在他的神魂感应中,整个世界化作了由无数种“气”交织而成的画卷。远处的渭州城,官气呈淡红色,平稳升腾;民气则是乳白色的,如炊烟般袅袅。一切都昭示着此地尚属太平。
他的目光,穿透车帘,落在了那位前来通报的驿丞身上。
他“看”到了。
那驿丞自身的“命气”很淡,是那种最常见的灰白色,如同路边的尘土,代表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然而,当他说出“‘过所’未到”这句话时,一缕浑浊如阴沟淤泥的黑气,从他口鼻间逸散而出,缠绕在他灰白的命气之上。
——这是谎言之气。
更让顾长生在意的,是那驿丞的官袍之上,附着着一层油腻的、带着铜臭味的暗金色光晕,如同凝固的猪油,令人作呕。
——这是不义之财的气息。
而最关键的线索,是在那驿丞的后颈之上,有一根几乎微不可查的黑色丝线,无形,却散发着阴冷与威压,向着东南方,也就是长安的方向,无限延伸而去。
顾长生心中瞬间了然。
“不必等了。”顾长生淡淡开口,“绕过驿站,直接进城,去城中最大的粮行。”
“可是天师,没有‘过所’,我们入不了城……”
“我自有办法。”
车队来到渭州城下,果然被守城士卒拦住。
顾长生没有下车,只是让亲卫将自己那面绣着“敕封护国天尊”的大纛,在城门口缓缓竖起。
一时间,城门内外,所有看到这面旗帜的百姓,都愣住了。
随即,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
“是顾天师!是太原大捷的护国天尊!”
“天尊来我们渭州了!”
呼喊声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引爆了整座城池。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对着车队的方向跪地叩拜,口中高呼“天尊”之名。那股汇聚而来的庞大愿力,甚至让顾长生苍白的脸上,都泛起了一丝红润。
守城的军官,早已吓得魂不附体。
在这股人心的洪流面前,区区一纸“过所”,算得了什么?
他连滚带爬地跑过来,跪在车前,颤声道:“小……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不知天尊驾到!快,快开城门!恭迎天尊入城!”
马车内,顾长生看着这一幕,眼神平静。
杨国忠,你想用大唐的“规矩”来困住我。
却不知,如今的我,在这北方之地……
我,就是规矩。
顾长生对着车外,用不大但足以让所有人听清的声音,平静地说道:
“传我将令,着渭州刺史,半个时辰内,彻查驿站贪腐一案。我怀疑,有人冒领朝廷钱粮,刻意延误军机。”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告诉他……”
“这是陛下的旨意,也是……天意。”
“天意”二字,轻飘飘地落下,却比千钧之石更重。
一名昭武军亲卫得令,立刻催马入城,直奔府衙而去。而那跪在地上的守城军官,此刻连头都不敢抬,恨不得将自己埋进地里。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渭州的天,要塌了。
此时的渭州府衙之内,刺史崔源正悠闲地品着新到的蒙顶甘露。
崔源出身清河崔氏旁支,虽不算顶级门阀,但也算得上世家子弟。
他深谙为官之道,那就是“上不惹、下不压、中不理”,万事讲究一个“稳”字。杨相国那边递来的条子,让他“照章办事”,稍稍拖延一下顾天师的行程,他自然心领神会。
既不得罪权倾朝野的杨相,又不会真的把一位“护国天尊”往死里得罪,不过是拖延几日,给个下马威,这种分寸,他拿捏得极好。
然而,当一名衙役连滚带爬地冲进后堂,将城门口发生的一切,以及顾天师那句“陛下的旨意,也是天意”的原话,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完毕后,崔源手中那盏名贵的白瓷茶杯,“啪”的一声,摔得粉碎。
“你说什么?!”他猛地站起身,脸色煞白。
“全……全城的百姓都去……去跪迎天师了!”衙役吓得语无伦次,
“天师的将令,指名道姓,要……要刺史大人您,半个时辰内,彻查驿站!”
崔源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他脑子里嗡嗡作响,反复回荡着几个词:百姓跪迎、延误军机、天意。
他想不通,顾长生是如何在抵达城下的一瞬间,就精准地锁定了驿站的问题?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天眼通”?
不,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
崔源毕竟是官场老手,惊骇只是一瞬,求生的本能立刻占据了上风。
民意如水,亦能覆舟。顾长生现在裹挟着滔天民意而来,这已经不是杨相国的一张条子能对抗的了。
更何况,对方还给他扣上了一顶“延误军机”的大帽子,这在战时,是足以砍头的死罪!
“备轿!不!备马!”崔源声音嘶哑地嘶吼道,
“传本官命令,着州府司仓参军、录事参军,带齐人马,立刻随我前往城门!另外,派一队府兵,去……去把驿丞那个蠢货,给我拿下!”
断尾求生!这是他此刻唯一的选择。
一刻钟后,渭州城门上演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以刺史崔源为首,渭州大大小小的官员,几乎倾巢而出,一路小跑着赶到城门口,对着顾长生的车驾,齐刷刷地跪倒了一片。
“下官渭州刺史崔源,携合州官吏,恭迎天尊圣驾!下官治下不严,致使宵小之辈怠慢天尊,罪该万死!”崔源的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惶恐与自责。
顾长生依旧稳坐车中,连车帘都未曾掀开。
这种沉默,比任何雷霆震怒都更让崔源感到恐惧。他能感觉到,一道无形的目光,正从车内投射出来,将他从里到外看了个通透。
他悄悄抬头,用眼角余光瞥了一眼。
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车帘的缝隙中,有一丝淡淡的金光闪过。
顾长生端坐车内,【望气术】早已锁定了崔源。
他看到,崔源头顶的官气,虽是淡红色,但其中夹杂着几缕代表钻营与机巧的油滑灰气。
而当崔源说出“罪该万死”时,他的命气之中,并无多少黑色的谎言之气,反而是一种代表着恐惧与决断的深灰色气流在剧烈翻滚。
有趣。
顾长生心中了然。这位刺史大人,是个聪明人,也是个知道取舍的“能吏”。他参与了此事,但陷得不深,并且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弃车保帅。
对付这种人,敲打即可,不必一棍子打死。
“崔刺史,”顾长生的声音从车内传出,平静无波,
“本使奉旨西行,乃是为国事。有人胆敢在此事上做文章,便是与国事为敌,与陛下为敌。”
“天尊明鉴!下官……下官绝无此心!”崔源的冷汗瞬间就下来了。
“本心如何,本使自有公论。”顾长生的声音顿了顿,“半个时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半。本使,想看到结果。”
“是!是!”崔源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站起来,对着身后的官吏们怒吼道:“还愣着干什么!查!给我挖地三尺地查!”
很快,面如死灰的驿丞被府兵押了过来,直接按跪在地。
都不需要严刑拷打,在看到崔源那要杀人的眼神时,这位小小的驿丞心理防线就已彻底崩溃。
他竹筒倒豆子一般,将自己如何收受了“京中贵人”派人送来的五百两纹银,如何故意拖延“过所”文书的事情,全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司仓参军很快带人从驿站后院的书房暗格里,搜出了一个上了锁的铁盒。
当众打开,里面不仅有四百多两尚未动用的银锭,还有几封没有署名、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长安口吻的密信。
人证、物证俱全!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崔源擦了擦额头的汗,再次跪倒在车前,声音洪亮地禀报:“启禀天尊!案已查明!驿丞张德利欲熏心,贪赃枉法,延误军机,罪证确凿!下官即刻将其革职下狱,听候发落!所有涉案人员,一并严查,绝不姑息!”
车内,顾长生终于有了动作。
一只骨节分明、但略显苍白的手,缓缓掀开了车帘。
顾长生露出了半张侧脸,他的目光没有看崔源,也没有看那个瘫软如泥的驿丞,而是望向了那成千上万,对他顶礼膜拜的百姓。
他轻声道:“国法,人心,皆是规矩。”
“此案,便交由崔刺史全权处置了。”
“入城。”
顾长生放下车帘,声音恢复了淡漠。
车队在万众欢呼声中,缓缓驶入渭州城。崔源亲自在前方牵马引路,姿态谦卑到了极点。
……
当晚,渭州刺史府最好的院落——“听竹轩”,被暂时作为了顾长生的行辕。
顾长生屏退了所有人,独自坐在书房中。他轻轻咳嗽了几声,用丝帕擦了擦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血迹,染红了洁白的丝帕。
“天尊。”门外传来了崔源小心翼翼的声音。
“进来。”
崔源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参汤,和一份卷宗。
“下官知天尊劳顿,特备了些补品。”他将参汤放下,又将卷宗呈上,“驿丞一案,所有涉案人员皆已收押,这是供状,请天尊过目。”
顾长生没有去看那份卷宗,只是端起参汤,闻了闻,便放在了一边。
他的目光,平静地看着崔源。
崔源被他看得心里发毛,勉强笑道:“天尊……可是下官还有何处做得不妥?”
“崔刺史,是个聪明人。”顾长生忽然开口道。
崔源心中一凛,连忙躬身:“下官愚钝,不敢当天尊夸奖。”
“今日之事,你处置得当,既保全了自己,也给了本使一个交代。”顾长生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有些意味深长,“不过,本使很好奇,杨相国那边,你打算如何交代?”
崔源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不瞒天尊,下官……已经不知该如何是好了。下官官卑职微,无论哪一方,都得罪不起。”
“所以,你是来向本使求一条活路的?”顾长生淡淡道。
崔源一咬牙,竟再次跪了下去,声音诚恳无比:“请天尊指点迷津!”
顾长生看着他,没有立刻回答。
书房里的烛火,轻轻跳动着,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许久,顾长生才缓缓开口,说出了一句让崔源意想不到的话。
“明日一早,你修书一封,派心腹送往长安,交给杨相国。”
崔源猛地抬头,眼中满是困惑。
“信中,”顾长生的声音带着一丝莫名的寒意,“你就说,顾长生西行之路,艰险万分,恐有不测。你担心天尊安危,特意从军中,为本使挑选了一位最熟悉西域风土人情的本地向导,护送本使西出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