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庐山记》载 ‘聪明泉水质甘洌,饮之益智’,岂是加糖?”他转向了缘大师:“敢问大师,这泉眼可有典故?”
“典故倒是有一个。”了缘大师望着泉边青苔:“传说慧远大师在此讲经时,有白狐化为人形来听,大师知其修善,便指泉为赠,白狐饮后竟得开悟。”了缘笑着说道,不过看他的表情,显然也是不信的。
【白狐听经?这传说比景区讲解有意思多了!】
【聪明泉的水甜到刘王爷以为加糖,笑疯!】
【王佐‘老师’又在科普了!《庐山记》快被他翻烂了吧】
行至六朝松下,了缘大师忽然停步:“这棵松是慧远大师手植,算来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他抚摸着树干上的沟壑:“当年莲社论道时,松针落在经卷上,慧远大师便说‘此乃天地印’。”
【这不就是昨晚陈先生写的那首诗里面的六朝松?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晚钟了。】
【晚钟一定的晚上才有,如果陈先生进入不限则在东林寺留宿,怕是见不到了。】
【话说,怎么到现在都没有见到一名游客?昨天不是有很多人去GANK陈先生吗?难不成都是口嗨怪?】
此时小沙弥提着竹篮跑来,里面是刚采的白莲芯。了缘大师取了一把放入陈珏掌心:“这是寺里自收的莲种,听闻陈先生当年便是以一篇《爱莲说》闻名,后又在北山西湖接连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陈先生若不嫌弃,可带些回北境。”他望着远方云雾:“当年慧远大师也常送莲种给友人,说
种莲即种心 。”
直播间的镜头扫过古松、清泉与白莲,弹幕区已是一片沸腾:
【我宣布!东林寺是我心中的佛家圣地!】
【已截图路线:慧远石→谢灵运柏→聪明泉→六朝松】
【看了直播才知道,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搞网红打卡,是像了缘大师这样守着一草一木啊】
【看来了缘大师也知道陈先生的作品啊,《爱莲说》实在是太应景了,白莲比红蕖更能表现出那种君子高洁的品行。】
了缘大师引众人行至白莲池中央的九曲桥,三百茎白莲花在晨风中轻颤,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虹彩。陈珏望着池中倒映的古杉与石刻,忽然驻足诵道:
“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
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白莲出处同。”
东林寺作为庐山的胜地,曾有十八位高僧(“十八公” 代指东林寺高僧,亦传为晋代慧远法师与十八高贤结社)在此修行,庐山千百年来都弥漫着他们留下的清正之风。陶渊明难道真的是难以被世俗束缚吗?其实他的心境正如同东林寺的白莲,从淤泥中生长却保持洁净,恰如他虽身处尘世,却始终坚守高洁的品格,与白莲的 “出处”一致。
诗声落时,恰好有只白鹭掠过水面,了缘大师抚掌赞叹:“陈学统此诗道尽东林本色!”却见了缘,虽然欣喜,但是却没有那种惊喜的神色。
他指向池畔那株六朝松:“慧远大师与十八高贤结社时,曾指松为誓,这株松树也是东林寺的见证,今日过后,这株松树便叫‘十八公’把。”
刘承乾扒着桥栏细看:“陶渊明怎么就和白莲‘出处同’了?他不是爱菊吗?玉修当年的《爱莲说》里可是写的清清楚楚,你这和......大师可莫要诓骗我。”
【!!!陈先生又现场赋诗了!这节奏我喜欢!】
【‘千古一清风’说的是慧远大师的风骨吧?和东林寺的朴素太配了。】
【这夸奖太高了,‘庐山千古一清风’,明明是佛家,怎么这么潇洒写意,这是儒家把!】
【这株松树,今后怕是成为着名景点了,这便是陈先生的实力啊!】
【豫章王差点说什么(滑稽)和什么和?】
【十八公,这不就是松字拆开吗?怎么之前都没有人发现?】
【还真是如此,这么一说,这十八公的名号,还真是雅致非常啊,今后松树的别称,怕是又多要了一个吧。】
【天民学统,恐怖如斯,走到哪里都是典故。】
【不过话说回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陈先生的《爱莲说》写的,明明白白,我都背下来了,这里怎么又说与白莲扯上关系了?】
【对呀对呀。】
【不过好好笑,诗明明是陈先生写的,但是豫章王直接向着了缘禅师去了,这就是cp吗?】
【邪道!寿司!】
王佐推了推眼镜,实在是受不了刘承乾的丢人现眼,但是谁然他是自己选的王爷,含着泪也得帮忙擦屁......遮掩,指着池边石碣讲解:“殿下有所不知,陶渊明虽未入莲社,却常来东林寺与慧远大师论道。《莲社高贤传》有记载,而白莲与秋菊同为隐逸象征,故曰‘出处同’也不为过,区别白莲高洁,秋菊悠闲。”
“原来是这样。”刘承乾恍然大悟。
“陈学统‘岂是难拘束’一句,倒让老衲想起了尘师弟。”他望向池畔那处‘花开佛’的刻痕:“三十年前他刻完‘花开见佛’又凿去‘见’字时,曾说‘佛不在眼中,在花心里’如今他在大林寺求取诗词,看似被流量拘束,或许心里那朵花还开着。”
陈珏想起昨日了凡主持与自己在水榭论经的过程,开口说道:“大师放心吧,了凡禅师定能巡回初心,正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听到这句话,了缘双掌合十,诵了一声佛号:“听学统所言,我便放心了,贫僧这两个师弟如今一个守着鎏金佛像,一个忙着求诗求词,倒像这池中的白莲,看似离了山林,根须却还在聪明泉的水流里。”
【了缘大师这比喻绝了!离尘不离根,太戳了】
【三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路,但是殊途同归。】
此时小沙弥提着竹篮走来,篮中盛着新采的白莲芯。了缘大师取了一捧放入陈珏掌心:“这是寺里自收的莲种,先生若不嫌弃,可带些回北境。”他指向池边或在刻经,或在诵读的小沙弥:“这些孩子每天做完课业就来收莲种,说要寄给山外的孤儿院,当然,他们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是收养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