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八年冬,里斯本连降几场冷雨,农户佩德罗家的麦粒储存成了大难题 —— 秋收的三十袋麦粒,一半装在陶罐里(瓷罐不够,只能用旧陶罐),一半装在粗布袋里堆在墙角。一场雨过后,布袋吸潮,底层的麦粒发了霉,还招来了老鼠,咬破布袋偷麦粒,一夜就损失了半袋。
“这麦粒再这么存,到明年春耕都不够种了!” 佩德罗看着发霉的麦粒,心疼得直跺脚。妻子用布巾擦着陶罐外的潮气,皱着眉说:“陶罐是够防潮,可家里只有十五只,剩下的麦粒只能装布袋,老鼠天天来闹,夜里都睡不安稳。”
村里的农户们也都犯了同样的愁:胡安家用石板压着布袋,还是被老鼠咬了洞;老妇人玛丽亚把麦粒藏在灶边,虽防了鼠,却沾了油烟味,磨出的面粉有怪味。阿尔瓦罗去市集问 “防鼠储麦筐”,可商贩说那是用藤条编的,要三文钱一只,农户们买十只就够一家用,算下来要三十文,根本舍不得。
佩德罗蹲在麦粒堆旁,看着院子里编筐剩下的竹条和之前补瓷剩下的碎瓷片,琢磨着 “能不能用竹条编筐,里面铺瓷片防潮,再防老鼠”。可竹筐缝隙大,老鼠能钻进去,他试着编了个小筐,铺了瓷片,还是挡不住老鼠,只能去找编筐匠佩拉商量。
佩拉听了佩德罗的愁事,又看了看碎瓷片,灵机一动:“咱们编‘双层竹筐’,外层密编防鼠,内层铺瓷片防潮,中间再填一层干麦秆,又防潮又防鼠。”
两人立刻喊来村里的农户和瓷佩德罗的工匠(帮忙裁瓷片),分工忙活:
编双层竹筐:外层用细竹条密编(竹条间距不到一寸,老鼠钻不进),编成长二尺、宽一尺、高一尺五的长方形筐;内层用稍粗的竹条编框架,框架里铺裁好的碎瓷片(瓷片要光滑面朝上,拼接处用陶土密封,防止潮气渗进来),瓷片铺到筐口下三寸,留着装麦粒;
填麦秆隔层:在内外层竹筐之间,填一层三寸厚的干麦秆(晒透的麦秆吸潮,还能缓冲撞击),麦秆要填实,不留缝隙;
做防鼠盖:筐盖用双层竹条编,中间夹一层薄石板(农户家里废弃的石板,裁成和筐口一样大),盖紧后用麻绳拴住,老鼠咬不动石板,也掀不开盖。
佩德罗试着装了一袋麦粒,放在墙角,过了十天,打开一看,麦粒干爽,没一点霉味,也没老鼠光顾。他高兴地喊来其他农户:“快来看!这双层筐又防潮又防鼠,比布袋好用多了!”
村里的农户们跟着仿制,佩拉教大家编筐,瓷佩德罗的工匠帮着裁瓷片,不到五天,家家户户都有了双层储麦筐。胡安家用双层筐存麦,再也没被老鼠咬过;玛丽亚还在麦秆里混了点艾草,麦粒还带着淡淡的艾草香,磨出的面粉更好吃。到了次年开春,农户们的麦粒都完好无损,佩德罗捧着饱满的麦粒,笑着说:“这双层筐真是救了咱们的收成,明年秋收再也不用愁储麦了!”
麦储的事刚顺,瓷佩德罗的瓷坊又遇到了新麻烦 —— 冬季气温低,窑体散热快,之前烧一窑瓷要十捆柴,现在要十三捆,还常常温度上不去,烧出来的瓷碗釉面开裂,瓷罐颜色发暗。
“这柴烧得越多,赔得越多!” 瓷佩德罗看着刚烧坏的十五只瓷碗,心疼得直皱眉。老工匠安东尼奥说:“窑壁太凉,热量散得快,得想办法给窑体保温,不然再添柴也没用。” 年轻工匠们试着用稻草裹住窑体,可稻草容易被火星引燃,烧了一次就不敢再用了。
瓷佩德罗想起农户们冬天用泥巴糊墙保温,便琢磨着 “能不能用泥巴和稻草混着糊窑壁”。可他没试过,怕糊了窑壁影响窑内通风,反而烧不好瓷,只能去找佩德罗商量:“你们农户冬天怎么给房子保温?能不能给窑体也试试?”
佩德罗跟着瓷佩德罗去窑边,摸了摸窑壁,冰凉刺骨,便说:“咱们农户冬天用‘稻草泥巴糊墙’,又保温又结实,窑体也能这么弄,再贴层瓷片,还不怕火星。”
两人立刻喊来村里的农户(帮忙和泥巴、运稻草)和瓷坊的工匠,一起给窑体做保温:
和保温泥:按 “三成稻草、七成黄土” 的比例,加适量水和匀,稻草要剪成三寸长,泥巴要揉到能捏成型,不粘手(太稀容易流,太干粘不住窑壁);
糊窑壁保温:先把窑壁清理干净,去掉灰尘和松动的泥土,然后用抹子把保温泥均匀地糊在窑壁上,厚度约一寸,糊到窑口下一尺处(窑口要留着通风,不能糊);
贴瓷片防燃:在窑壁靠近窑口的地方(容易溅火星),贴一层碎瓷片(瓷片光滑面朝外,用保温泥粘牢),瓷片之间留半寸缝隙,方便散热,又能挡住火星,防止稻草燃烧。
糊好保温泥后,晾了三天,等泥巴干透,瓷佩德罗试着烧了一窑瓷,只用了十捆柴,窑温就比之前稳了,烧出来的瓷碗釉面光亮,没一只开裂。年轻工匠们高兴地说:“以后冬天烧瓷再也不用多烧柴了,成本降了不少!”
村里的农户们也跟着沾了光 —— 瓷坊省了柴,便把多出来的柴分给农户们过冬,玛丽亚拿着瓷坊送的柴,笑着说:“咱们帮着糊窑,还能得柴,真是互帮互利!”
民生十九年春,里斯本的农户们用双层储麦筐里的麦粒播下了新一季的麦田,麦粒饱满,发芽率比去年高了一成;瓷佩德罗的瓷坊里,工匠们用保温窑烧着新瓷具,订单排到了夏天,瓷品瑕疵率降到了一成以下。
佩德罗家的院子里,双层储麦筐整齐地堆在墙角,筐上盖着防鼠盖;瓷坊的窑体上,稻草泥巴保温层和瓷片贴得牢固,窑火稳稳的,飘出淡淡的瓷土香。小卡洛斯来里斯本时,看到农户们的储麦筐和瓷坊的保温窑,高兴地说:“你们总能用身边的东西解决难题,邻里互相帮衬,日子过得越来越稳了!”
苏砚微站在瓷坊的窑边,看着工匠们忙着装窑,远处的麦田里,农户们正播撒麦粒,春风拂过,带着麦香和瓷土香。她忽然觉得,最好的民生,从来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而是用竹条、瓷片、稻草这些身边的材料,解决一个个冬春的难题,邻里搭把手,就能把日子过得踏实又安稳 —— 这样的暖,才是岁月里最珍贵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