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队会议室的白板仿佛成了战场中央的沙盘,上面罗列着敌我双方零星的情报,中间是巨大的未知迷雾。散会后,其他人都按照陈建国的部署风风火火地行动去了,只有林宸还留在里面,像一尊凝固的雕像,面对着写满疑问的白板。
阳光偏移,在他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种面对一片虚无的无力感,并未因会议的结束而消散,反而更加沉重。常规的侦查路径似乎都被一堵无形的、光滑的墙壁挡住了,每一条路走到最后,都是“已消失”、“已销毁”、“无异常”。
凶手太高明了,高明到几乎重构了现实,抹掉了一切指向ta的箭头。
但林宸不相信绝对完美。任何行动,只要发生过,就必然在逻辑的网络上留下震动,无论其物理痕迹被擦拭得多么干净。当物理世界的大门被彻底关闭时,他必须找到另一扇窗——逻辑之窗。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板擦,缓缓地,但坚决地,将白板上那些关于“发生了什么”的推测和疑问,一点点擦去。焦尸、大火、开锁痕迹、删除的数据……这些是结果,是凶手希望他们看到的终点。
然后,他拿起一支蓝色的记号笔,在白板中央重重写下了几个字:
【凶手想掩盖什么?】
笔尖划过白板,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像是在宣告一个全新思路的开启。
反向工程。这是他从警校教授那里听来的词,原本用于工业设计领域,指的是通过解构最终产品来反推其设计思路和制造工艺。现在,他要把它用在犯罪侦查上——通过解构凶手精心制造的“完美毁灭”现场,来反推其犯罪动机、手段,乃至其身份信息。
他不去追问“发生了什么”,那会陷入凶手布下的迷宫。他要问的是:“凶手为什么这么做?”“他如此大费周章,甚至冒着增加暴露风险也要确保消失的,到底是什么?”
蓝色的笔开始在“掩盖什么”下方划出第一条线,写下一个词:研究数据。
“这是最核心的。”林宸自言自语,声音在空荡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凶手删除了云端备份,物理摧毁了本地服务器,甚至可能提前转移或销毁了纸质记录。这说明,赵启明的研究数据,是凶手的首要目标。它不仅仅是杀人灭口,更是要‘灭迹’。”
他在“研究数据”后面打了个问号,并备注:pFoS替代物?第三方评估?数据真实性?
紧接着第二条线:特定物品。
“现场过于‘干净’。”他写下这个词,“除了研究数据,一些本该存在的个人物品也可能消失了。比如,赵启明的手机?我们一直没有找到。他的笔记本电脑?除了被拆走硬盘的台式机,他是否有便携电脑?甚至,一些特定的实验样品、化学品?凶手的清理非常有针对性,拿走的绝不仅仅是数据载体。”
第三条线:自身痕迹。
“这是所有犯罪者的本能。”林宸写道,“凶手清理现场,必然要抹去自己留下的任何痕迹——指纹、脚印、毛发、纤维……但ta做得如此彻底和专业,表明ta极度警惕,并且可能知道自己的生物信息存在于某些库中,比如有前科或者属于容易被排查的特定群体。”
第四条线:犯罪手段证据。
“纵火工具、助燃剂容器、技术开锁工具……这些直接关联犯罪实施的物品,必须被处理掉。但凶手没有留下任何常规助燃剂痕迹,要么是使用了某种特殊物质或方法,要么就是处理得极其干净。”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锐利起来。他想起了那颗耐高温的灭火剂结晶。
第五条线,他用红笔写下:矛盾点\/异常点。
“凶手试图掩盖一切,但ta的行动本身,可能会创造出新的、ta自己都未察觉的痕迹,或者无法完美解释的逻辑矛盾。”林宸在这一点上画了个圈,“比如,那颗属于高效灭火剂成分的结晶,为何出现在火灾现场?这是第一个矛盾点。它不属于凶手要掩盖的‘研究数据’或‘自身痕迹’,它甚至本应是灭火的东西。它的存在,与这场毁灭性的大火形成了悖论。”
他看着白板上这个新出现的、孤零零的“矛盾点”,感觉它像一颗被潮水推到沙滩上的贝壳,暗示着深海之下的涌动。
思路开始逐渐清晰。凶手的行动目标非常明确:让赵启明和其核心研究数据彻底消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ta利用了化学、侦查的专业知识、了解习惯、数据存储位置的内部信息、以及开锁、清理、纵火、删除数据的冷静执行力。
那么,谁最符合这个画像?
谁既有动机,又有能力?
林宸的目光再次投向“诺亚科技”和“第三方评估”这几个字。
动机,极大可能源于研究项目本身。数据真实性出现问题?第三方评估发现了致命缺陷?涉及巨大商业利益或学术声誉?
能力,则指向内部人员,或与内部关系极其密切的外部专家。诺亚科技的项目组成员?那个看似吓傻了的助手?或者……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人?
他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来填充这个逻辑框架。
这时,会议室门被推开,张猛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困惑交织的复杂表情。 “林宸!有发现,但……有点怪!”
林宸转过头:“怎么了?”
“我们重新梳理了赵启明实验室助手,那个叫李雯的女孩的社会关系和通讯记录,”张猛语速很快,“发现她最近一周,和一个归属地是外省的号码有几次短暂通话。我们查了那个号码,是个不记名的预付费卡。” “这没什么奇怪,现在很多人都用这种卡。”林宸道。 “奇怪的不是这个!”张猛压低了声音,“我们试着定位了那个号码最后出现的大致范围,你猜在哪?” 林宸静静地看着他。 “就在创新产业园附近!而且最后一次信号出现,是在火灾发生前大概三小时!”张猛说道,“然后这个号码就再也没用过,注销了。” 一个神秘的、无法追踪的号码,在案发前与实验室助手有过联系,并在现场附近活动后消失。
李雯的形象瞬间从“吓傻了的助手”变得微妙起来。她是无辜的被利用者?还是……知情者?甚至参与者?
“李雯人呢?”林宸立刻问。 “还在询问室,小姑娘现在更害怕了,哭哭啼啼的,说根本不知道什么外省号码,说是可能是推销电话。”张猛挠挠头,“看她那样子,又不像是装的。”
就在此时,林宸的手机响了,是赵思妍发来的信息。 【林宸,对那颗结晶的深入成分分析和微量残留检测有结果了,非常奇怪。方便的话来技术科一趟。】
林宸眼神一凛,对张猛说:“张哥,继续盯紧李雯和那个号码的线索,仔细查她最近的经济状况和出行记录,哪怕是最微小的异常。我去技术科一趟。” “明白!”张猛点头,又匆匆离开了。
林宸快步来到技术科。赵思妍的办公区域依旧充斥着各种电子设备低沉的运行声。她看到林宸,直接将一份检测报告递给他。 “结晶的主要成分确认了,是一种非常新型、造价极高的含氟表面活性剂,确实是高效灭火剂的核心成分之一,而且和赵启明发表过的论文里提到的一种新型配方高度吻合。”赵思妍语速平稳,但眼神里有一丝不解,“奇怪的是两点。” “第一,我们在结晶表面检测到了极其微量的、某种有机溶剂的残留,这种溶剂通常用于……清洁精密电子仪器。” “第二,更关键的是,我们在结晶内部,检测到了纳米级别的、被高温熔融包裹的金属碎屑,成分是……铜和锡的合金。”
林宸飞快地思考着。灭火剂结晶……仪器清洁溶剂……铜锡合金金属碎屑? 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怎么会结合在一起? 清洁溶剂残留,说明这颗结晶可能附着在某种被清洁过的精密电子仪器上? 铜锡合金,常见于电子元件的焊锡……
一个荒谬却又唯一能解释所有这些矛盾点的假设,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林宸的脑海!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赵思妍:“那片聚酰亚胺塑料薄片!它的金属光泽面,能做元素分析吗?” 赵思妍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可以,但是需要时间,而且样本太小……” “尽快!”林宸的语气带着罕见的急促,“还有,立刻帮我查一下,赵启明的实验室,或者诺亚科技,有没有采购或者使用过一种特殊的高温熔融灭火装置?或者……某种需要用到这种高效灭火剂来保护的、极其精密的电子设备?”
他好像抓住了那根串起所有碎片的线! 反向工程起了作用。凶手想掩盖的,或许不仅仅是数据和谋杀本身,还可能包括一个更加惊人、更加隐蔽的犯罪手段!
而这个手段,可能就隐藏在那颗矛盾的结晶和那片神秘的碎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