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七月,日头像团火球,烤得地面发烫。林薇背着竹筐去村北稻田,刚走几步就被热浪裹住,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蓝布衫。
远远望去,往日绿油油的稻田裂着指宽的口子,蔫掉的稻穗垂着头,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连田埂上的野草都枯成了黄色。
“林丫头,你也来看看?这日子没法过了!”赵老栓扛着空水桶从河边过来,黝黑的脸上满是愁容,水桶晃悠着,桶底还沾着泥,“挑了三趟水,浇不了半亩地,再这么旱下去,今年的收成就完了!”他说着就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昨天挑水时中暑,到现在还没好利索。
林薇蹲下身,指尖戳进干裂的泥土,土块一捏就碎。
她抬头看向远处的西河,河水还剩浅浅一汪,村民们排着队挑水,桶碰桶的声音混着叹气声,听得人心慌。
正着急时,系统机械音突然响了:【检测到红星村严重旱情,触发第二阶段支线任务——20天内修建3公里灌溉渠(连接村西河与北坡稻田)。任务奖励:混凝土配比改良方案x1,县农机厂水泵采购优先权x1。】
“修灌溉渠!”林薇眼睛一亮,立刻起身往村委会跑,“赵伯,咱们不修渠引水,光靠挑水没用!我去召集大家开会!”
村委会的老槐树下,很快聚满了村民。林薇站在石碾上,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渠道路线:“从西河挖渠到北坡稻田,渠宽一米,深八十公分,用夯土加竹筋加固,不用太多水泥,成本能省一半!修好了渠,抽水机一开水就到田里,再也不用挑水了!”
“省一半也得花钱!”张大爷拄着锄头站出来,眉头皱得紧紧的,“咱们村哪来的钱买水泥?万一修到一半没材料,不是白费力气?”旁边几个老人也跟着点头,小声议论:“是啊,以前公社修渠都没成,咱们能行?”
林薇早有准备,从布包里掏出张纸——是上次帮公社修学校时,公社书记写的“五十袋水泥欠条”。“水泥不用愁,公社欠咱们的,我去要回来!”
她又指着地上的路线图,“而且咱们用‘夯土加竹筋’代替部分水泥,竹筋咱们自己砍,夯土靠大家出力,人工不用花钱,成本比公社修渠还低!”
“我支持我媳妇!”陆衍突然开口,他刚从西河勘测回来,军绿色褂子后背湿了一大片,手里还攥着张草图,“我刚才去看了,西河到稻田的坡度合适,引水不用费劲儿,我还画了路线,能避开村民的菜地,不耽误大家种庄稼。”他把草图递过去,上面标着“渠宽1米、深0.8米、坡度0.5%”,字迹工整,连转弯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
李桂香也站出来:“我也支持!再不下雨,我家那两亩稻子就全完了,修渠就算出力气,我也愿意!”强子跟着喊:“我年轻,有的是力气,挖渠、扛竹筋都算我一个!”
王翠花站在人群后面,撇了撇嘴:“女人家懂什么修渠?别到时候水没引过来,还把稻田淹了!”
林薇没跟她抬杠,只是笑着说:“二婶要是不放心,就负责捡渠边的碎石,咱们分工合作,早点把渠修好,大家都能受益。”
王翠花被噎了一下,想说什么,却被旁边的李桂香瞪了一眼,只能悻悻地闭了嘴。
散会后,陆衍帮林薇收拾地上的树枝,小声说:“明天我就去公社要水泥,再带强子去砍竹筋,你在家画详细的施工图,别太累了。”
林薇点头,看着他满是汗的脸,伸手帮他擦了擦:“你也别太累,勘测路线时注意安全。”
第二天一早,陆衍就骑着二八大杠去公社,林薇则在村委会画施工图。
村民们自发来帮忙,有的砍竹筋,有的挖渠沟,连张大爷都扛着锄头来了,嘴里念叨着:“我就来看看,别指望我多干活。”可手里的锄头却没停,挖得比谁都认真。
日头渐渐西斜,渠沟已经挖了半里地,竹筋也堆了好几捆。林薇站在渠边,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
系统面板弹出提示:【灌溉渠施工启动,奖励“简易夯土工具图纸”x1,助力提升渠壁结实度。】
她看着提示,又看向远处正在扛竹筋的陆衍,嘴角忍不住上扬——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再大的旱情,也能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