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不会再收回来,你死了这条心吧!”苏荷说着不再理苏轩,进屋去找苏婉清了。
苏轩那一脸心思尽露的模样,还真当她看不出来,到底是孩子,单纯得很。
苏轩见苏荷渐行渐远,赶忙高声喊道:“荷妹妹……”然而苏荷头也不回地进了屋。
“苏姑娘给你的,你就收下吧!你不是还想着要给三叔还钱吗,等攒得多了,再还给三叔。”魏子安见苏轩面露难色,不禁出言劝道。
苏轩这才极不情愿地把钱收了起来。
魏子安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苏家人,每个人都很有意思。善良,有自己的坚守,又能齐心协力,一心向着家人。
在苏家待得越久,就越被他们之间的情谊所打动。
耳边传来苏荷一家的欢声笑语,魏子安嘴角泛起一丝自嘲的笑容。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缺什么,就渴望什么吧。
屋内。
苏荷将今日摆摊的热闹景象,向苏志贤与苏婉清娓娓道来,至于遭人诬陷一事,暂且按下不表。
接着,苏荷对苏婉清说到之后的安排:“娘,稍后你去村里寻几位手艺精湛的大娘和婶子。此次订单甚多,且又是我苏记首次定制,务必要尽早完工,同时确保质量。”
苏婉清虽对质量一词不甚了解,但也知晓是要衣物和配饰的做工更为精细。
“玉儿娘应是可行。今日与她相处半日,此人踏实稳重,学东西也快,只是不知她是否愿意每天过来。”
林淑娟向来性格内向,若不是苏荷的关系,一年都难得来他们家一次。
对林淑娟,苏荷并无异议。
苏荷接着提议道:“娘,你再找些能与你合得来,能听从安排,且口风严实的。”
毕竟苏记的样式独树一帜,唯恐有那心术不正的人将图样泄露出去。若遇做工精良的倒也罢了,若是以次充好,反倒会有损了苏记的声誉。
“说到这个……”苏婉清面露窘色,手不自觉地搅着衣角,“适才我送小林嫂,给她工钱她执意不收,正推搡之际,恰遇大林嫂从镇上做工回来。听到小林嫂帮我做针线活有工钱,她也要做,我不好拒绝便应允了。”说完,还不时偷看苏荷的神色。
小林嫂是林淑娟,大林嫂便是林翠香了。
苏荷并未将上次偶遇林翠香的事告知苏婉清。但仅是那一次在去镇上的碰面,苏婉清便已洞悉苏荷对林翠香的厌恶。
望着苏婉清像犯错孩童般的神情,苏荷柔声问道:“林大娘既在镇上包子铺做工,为何还要来咱家做事?”
“大林嫂说她每日天未亮便去劳作,晌午就回来了。家中用钱的地方多,想多挣些银钱,我一时心软,便……”
依苏荷所知,在水灾之前,灵溪村村民的生活状况都还不错。且灵溪村在受灾的村子中,损失堪称最小。
林翠香理应不至于如此拼命,从天不亮便开始劳作,晌午回家后再到苏荷家,鲜有人能承受这般辛劳。
见苏荷面露疑惑,苏婉清解释道:“钱家素来贫寒,钱大哥出生时便腿瘸,只能做些简单的活计来赚取一点钱。还是多亏大妹妹出嫁后所收聘礼,才得以娶妻。”
在古代,鲜有兄长尚未成婚,而妹妹先嫁人的情形,足见钱满仓家委实穷困至极。
“谁知前面那个嫂子嫌家里穷,刚把大宝生下后就跑了。之后二妹妹嫁人后,才娶了大林嫂。”
“大林嫂也是要强的。钱大哥忙田里活计,她在镇上富贵人家做长工。生下二牛后,就一直做短工。”
苏荷唏嘘不已:“没想到林大娘倒也是个踏实勤勉的。”
苏荷想起先前宁春花提的一嘴:“娘,那奶奶说的林大娘苛待公婆和大伯是怎么回事?”
“大林嫂凡事要强,嘴上不饶人,钱大伯和大娘对她不是很喜欢。”
“起初一家人面子上倒也过得去,之后大林嫂起了新房子后便闹着要分家。大宝从小跟着老两口生活,钱大伯怕他们走了后大宝受委屈,便越过了年长的钱大哥,直接把田一人一半分给了大宝和二牛。”
“大林嫂便不愿意了,我们两家离得近,有时晚上还能听到钱大哥的哭声。之后钱大伯病重躺在床上,大娘也有腿疾,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大林嫂更是连老房子大门都不进。”
“据你爷爷所说,钱大伯临终时形如枯槁,受尽苦楚。待钱大伯离世,三个女儿便将大娘接走了。前些时日,还是村长规劝大林嫂,不该让婆母久居女儿家而不闻不问,大林嫂这才让钱大哥将人接回。”
“岂料又遭遇水灾,大林嫂称自家房屋遭水淹毁,无处可居,大娘只得独居于老房。她又终日劳作,唯有小英子每日侍奉。数日前,几个女儿听到风声,便又将大娘接走了。”
苏荷听罢,一时难以分辨究竟是林翠香的问题更多,还是钱大爷的过错更大。
只是这般为了自身声誉将钱奶奶接回后又弃之不顾,令老人受苦,实非善举。
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娘,你既已应允林大娘,便让她做些给玩偶塞棉花之类无足轻重的小活吧。”
“我也这样想的,大林嫂做事利落,如今我们急需人手,总能帮上忙。”
事已至此,也唯有如此了。
待傍晚苏庆祥等人回来,一家人吃过晚饭后。苏荷讲了今天一天就挣了八两多,众人惊得一片吸气声。
等苏荷又说到,苏婉清的定金就收了五两多时,更引来了阵阵惊呼声。
苏家人没想到苏婉清的营生能这么挣钱。
苏荷与苏庆祥商议,田里的活在村里找几个汉子做。
女人全部在家里给苏婉清帮忙,苏婉清性子软,有奶奶伯娘她们坐镇苏荷也能安心些。
苏家人便就此商定好了。
苏荷又让伯父和翰哥他们在院子里用布与屋檐连接,院子上空搭了块遮阳布。
定制的活要赶工,做事的村民得天一亮就到,苏家就得提供两餐饭。
堂屋太小,坐不下那么多人。做事的村民便在院子里吃饭,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