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患平息,灾后重建在凌薇薇的亲自督导和苏清月的周密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展开。堤坝得以加固,受灾百姓得到妥善安置,朝廷拨付的钱粮物资也最大限度地用到了实处。
经此一役,凌薇薇“爱民如子、勇于担当”的声名,与苏清月“算无遗策、处事公允”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江南官民心中。
月余后,大局已定,凌薇薇决定摆驾回京。回銮之日,苏州城万人空巷,百姓自发跪送,高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其情其景,远比任何凯旋仪式都更令人动容。
马车内,凌薇薇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江南景色,长长舒了口气,靠在软垫上,难掩疲惫,眉宇间却带着一丝满足:“总算……告一段落了。”
苏清月坐在她身侧,为她斟上一杯安神茶,轻声道:“陛下此行,肃清吏治,稳定漕运,革新匠作,更亲临抗灾,收获颇丰。江南根基已稳,新政推行当能顺畅许多。”
凌薇薇接过茶杯,握住她的手,指尖摩挲着对方因连日操劳而略显清瘦的手背,眼中满是感慨:“若非清月你在旁辅佐,朕此行未必能如此顺利。尤其是抗洪之时……” 她想起堤坝上那个始终冷静、与自己并肩而立的身影,心中暖流涌动。
苏清月微微垂眸,唇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此乃臣分内之事。”
回京之路,不再像南巡时那般隐秘,仪仗煊赫,旌旗招展,昭示着帝王的威严与功成归来。沿途州县官员无不恭敬迎送,态度比之离京时更为谦卑敬畏。
凌薇薇利用这段时间,与苏清月仔细复盘了此次南巡的得失,梳理了接下来朝政的重点。漕运新政需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匠作革新要扩大范围,惠及更多行业;科举取士的后续培养与任用也需提上日程。
“还有一事,”苏清月沉吟道,“此次水患,虽是天灾,亦暴露了我们在水利勘测、预警、快速反应等方面的不足。工部现存的水文资料颇为陈旧,测算方法亦显落后。若能加以改进,或可未雨绸缪,减少未来损失。”
凌薇薇点头称是:“此事确实紧要。回京后,便让工部着手办理。” 她揉了揉眉心,“千头万绪,总觉得人手不够用,尤其是精通这些实务的专才。”
苏清月道:“科举新制已开其端,假以时日,人才自会涌现。眼下,或可先从工部、钦天监等衙署中,遴选一些肯钻研、有潜力的年轻官员,加以培养。”
銮驾抵达京城时,受到了文武百官及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凌薇薇端坐于御辇之上,接受万民朝拜,看着眼前恢弘的皇城与匍匐的臣民,心中涌起一股与离京时截然不同的底气与从容。这江山,她坐得更稳了。
翌日,大朝会。
凌薇薇端坐龙椅,首先对此次南巡及抗洪救灾中表现出色的官员进行了封赏。苏州知府虽前期有失察之责,但后期抗灾得力,戴罪立功,官升一级;几位在抢险中身先士卒的将领、官员也得到了擢升或厚赏。
尤其是那位改良织机、漕船的老工匠,被破格授予“工部匠作司丞”之职(虽无实权,却是莫大荣誉),赏金千两,引得朝野震动,匠人群体欢欣鼓舞。
随后,凌薇薇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此次南巡,朕亦亲眼所见,吏治之弊,非止一端!清溪镇县令贪赃枉法,强占民田;江南漕运旧吏阳奉阴违,盘剥百姓!此等蠹虫,虽已伏法,但警示犹在!
朕在此重申,整肃吏治,绝不姑息!凤阁与都察院需加大监察力度,再有触犯律法、鱼肉乡里者,严惩不贷!”
她目光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百官,最后落在苏清月身上,语气转为温和而郑重:“凤阁令苏清月,随朕南巡,参赞机要,安定民心,于抗洪救灾、新政推行中,功勋卓着。特赐丹书铁券,加封太子太保衔,以示褒奖!”
丹书铁券!太子太保!这可是极高的荣誉与地位,尤其是对于一位女子而言!朝堂之上虽有细微骚动,但经历了这么多,无人再敢公开质疑。
苏清月出列,躬身谢恩,神色依旧平静从容。
封赏已毕,凌薇薇看着下方济济一堂的臣工,心中豪情顿生。端敬皇妃的阴霾已彻底散去,赵王的威胁也已铲除,朝局初步稳定,新政初见成效。这第一卷波澜壮阔的篇章,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她知道,这远非终点。苏清月提及的水利短板,以及那份潜藏在心底、源于现代记忆的、对更先进生产力与技术的渴望,都在提醒她,还有更广阔的天空等待开拓。
退朝后,凌薇薇与苏清月并肩走在通往寝宫的宫道上。
“清月,”凌薇薇忽然开口,眼中闪烁着一种苏清月未曾见过的、混合着兴奋与野心的光芒,“你说,如果我们能让粮食产量翻倍,能让船只航行得更快更稳,能让信息传递瞬息千里……这天下,会是什么样子?”
苏清月微微一怔,看向凌薇薇,被她眼中那近乎梦幻的光彩所吸引。她虽不知凌薇薇具体所指,却能感受到那份改变世界的雄心。
“那必是……前所未有的盛世。”苏清月轻声回应,心中也对未来,生出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