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的柏林,硝烟还未完全散尽,街道上的纳粹旗早已被扯下,取而代之的是盟军的旗帜和市民们自发悬挂的彩绸。
城西的盟军司令部广场,被临时改造成了投降仪式会场——高台搭建在广场中央,盟军将领们坐在高台左侧,各国记者举着相机,围在广场四周,等待着“德军正式投降”的历史性时刻。
早在一周前,德军就已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在商议投降仪式细节时,美军将领巴顿突然提出一个特殊要求:“德军军官必须打太极入场!”
这个提议一出,其他盟军将领先是一愣,随即纷纷附和——他们早就听说了“中国太极传人傅振嵩在柏林反抗纳粹”的故事,也看过“空中转体救飞行员”“熊猫拍倒纳粹旗”的照片,想借这个机会,既“调侃”一下战败的德军,也让全世界看到“太极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战场”。
盟军特意找到傅振嵩,邀请他“担任德军太极入场的临时教官”,傅振嵩起初有些犹豫,怕“在投降仪式上搞太极,会显得不够严肃”,可巴顿笑着说:“傅先生,纳粹曾想抹黑太极、偷用太极,现在让他们打太极投降,既是对他们的讽刺,也是对太极的认可——让他们知道,他们曾轻视的东方智慧,最终见证了他们的覆灭。”
傅振嵩听完,点头答应了。盟军随即给德军投降代表团下了通知:“投降仪式当天,代表团二十名军官,必须学会简易‘白鹤亮翅’,打太极入场,否则仪式延期。”
德军投降代表团的军官们,得知这个要求后,既愤怒又无奈——愤怒的是“盟军竟用这种方式羞辱他们”,无奈的是“战败国没有话语权”,只能硬着头皮学太极。
负责带队的德军将领海因里希,曾是纳粹的装甲师师长,平时习惯了“昂首挺胸、大步流星”,第一次学“白鹤亮翅”时,刚抬起左臂,右腿就忍不住顺拐,气得他把帽子摔在地上,骂道:“这是什么鬼动作!比操控坦克还难!”
傅振嵩被请到德军临时驻地教太极,看着一群穿着军装、满脸不情愿的德军军官,只是笑着说:“太极讲究‘柔和顺应’,你们不用刻意用力,跟着我抬手、侧身就行——就像你们现在面对战败的结局一样,学会顺应,才是当下该做的。”
军官们没人敢反驳,只能跟着傅振嵩学。
傅振嵩把“白鹤亮翅”简化成三个步骤:先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再侧身转腰,最后左臂向上抬、右臂向下按。
可这些军官们,要么是常年握枪的手,抬起来僵硬得像铁棍;要么是习惯了踢正步的腿,侧身时总忍不住踮脚;还有的记不住动作顺序,傅振嵩喊“抬左臂”,他偏偏抬右臂,场面格外混乱。
有个年轻的德军军官,学了半小时,还是会顺拐,急得满头大汗,对着傅振嵩说:“先生,我真的学不会,能不能换个动作?”
傅振嵩摇摇头,耐心地帮他调整姿势:“你不用慌,把注意力放在腰上,转腰带动手臂,不是手臂带动腰——就像你们以前指挥军队,要先稳住核心,再调动外围。”
就这样,德军军官们跟着傅振嵩,断断续续学了三天,总算能“勉强摆出白鹤亮翅的样子”,虽然动作笨拙,却也能凑合用。海因里希看着手下们的“成果”,无奈地叹了口气:“算了,能走下来就行,别在仪式上出太大的洋相。”
投降仪式当天,广场上早已挤满了人——除了盟军士兵和记者,还有不少柏林市民,他们特意来见证“纳粹覆灭”的时刻,有的还带着“白鹤亮翅”的小旗帜,等着看“德军打太极投降”的场面。
上午十点,投降仪式正式开始。盟军军乐团奏起了《胜利进行曲》,高台两侧的盟军士兵,整齐地举枪致敬。随后,主持人的声音响起:“有请德军投降代表团,入场!”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广场入口——二十名德军军官,穿着笔挺的军装,却没像往常一样踢正步,而是按照傅振嵩教的,慢慢迈出脚步,准备打太极入场。
海因里希走在最前面,深吸一口气,率先摆出“预备式”,可刚要侧身转腰,右腿就忍不住往前迈了一步,顺拐了!
他赶紧停下脚步,调整姿势,脸瞬间涨得通红——台下的盟军士兵,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记者们的相机,立刻对准了他,快门声此起彼伏。
跟在后面的军官们,看到海因里希顺拐,也慌了神。
有个军官,忘了“转腰”的步骤,直接抬手就按,把“白鹤亮翅”做成了“伸手按按钮”;还有个军官,侧身时太用力,差点摔在地上,赶紧扶住旁边的人,才稳住身子;更离谱的是,有两名军官,动作完全相反,一个抬左臂,一个抬右臂,像极了“互相打招呼”,惹得台下的市民们,也跟着哈哈大笑。
整个入场过程,没有丝毫“投降的沉重”,反而充满了喜剧效果——德军军官们,要么顺拐,要么手忙脚乱,要么动作变形,原本严肃的“白鹤亮翅”,被他们演绎得五花八门;台下的盟军士兵,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甚至拍着大腿,喊着“再来一个!”;各国记者,更是疯狂按下快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搞笑瞬间”;高台左侧的盟军将领们,也忍不住憋笑,巴顿将军偷偷用手挡着嘴,肩膀却在不停发抖。
海因里希走得满头大汗,心里又气又羞——他这辈子参加过无数次军事仪式,从没像今天这样“丢人现眼”,可他只能硬着头皮,带领着军官们,慢慢走到高台前,停下脚步,勉强摆出“白鹤亮翅”的姿势,向盟军将领致敬。
可就在这时,有个年轻的德军军官,因为太紧张,手臂没稳住,“啪”的一下,手拍在了旁边军官的肩膀上,两人同时晃了晃,姿势全乱了。
台下的笑声,瞬间达到了顶峰,市民们甚至鼓起了掌——不是“嘲讽的掌”,而是“觉得好笑的掌”。
盟军将领们,再也忍不住,纷纷笑了出来。巴顿将军笑着站起来,对海因里希说:“将军,你们的太极,很有‘特色’——比你们的坦克,更让人印象深刻。”
海因里希尴尬地低下头,不敢说话,只能对着盟军将领们,深深鞠了一躬,说:“德军,愿意无条件投降。”
随后,投降仪式按照正常流程进行——海因里希在投降书上签字,盟军将领们依次签字,台下的盟军士兵和市民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次的掌声,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也充满了“和平到来的希望”。
仪式结束后,“德军打太极投降”的照片和视频,立刻传遍了全世界。
报纸上刊登了德军军官顺拐、手忙脚乱的照片,标题写着《战败德军打太极投降,喜剧背后是纳粹的覆灭》;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纪录片里,德军军官们笨拙的“白鹤亮翅”,观众们纷纷调侃:“这是史上最搞笑的投降仪式!傅先生的太极,成了‘羞辱纳粹的利器’!”“德军终于学会了‘顺应’——顺应战败,顺应和平,也顺应了太极的力量。”
柏林市民们,更是把这件事当成了“胜利后的乐事”,街头的小商贩,甚至印了“德军太极投降”的小漫画,卖给市民,很快就被抢空。有市民笑着说:“以前纳粹总想着抢太极的热度,现在倒好,自己成了太极的‘喜剧演员’,这就是报应!”
傅振嵩站在广场边缘,看着欢呼的市民和盟军士兵,脸上露出了笑容。
艾玛走到他身边,笑着说:“傅先生,您看,您教的太极,不仅帮咱们反抗纳粹,还见证了纳粹的投降——这就是太极的力量,既能战斗,也能见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