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鼎集团主导的舆论暗流虽被击退,但其引发的讨论涟漪却并未完全平息。一种更为尖锐、也更难直接反驳的声音,开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酵——“清澜健康”描绘的蓝图固然美好,但其核心技术“晨光模型”在个体健康预测与干预领域的应用,究竟是划时代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 “概念炒作” ?
这一次的质疑,不再局限于匿名的网络角落,而是出现在了一些颇具公信力的科技专栏和资深行业分析师的报告中。其论点也更为“内行”和切中要害:
“健康预测模型需要海量、长期、高质量的真实世界数据喂养和验证。‘晨光模型’源于环境科学,转向个体健康领域为时尚短,其宣称的精准度与可靠性缺乏足够公开发表的、经得起同行评议的长期追踪数据支持。”
“将复杂的人体健康简化为数据算法,是否过于理想化?人的心理、社会关系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何纳入模型?这听起来更像是‘数据主义’的狂欢,而非严谨的医学。”
“‘晨光苑’项目将如此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高风险的长者群体,是否过于激进?这是否是一种用未来愿景掩盖当前技术短板的‘期货’营销?”
这些声音,像一根根细针,精准地刺向“清澜健康”尚未完全覆盖的铠甲接缝处。它们质疑的不是道德,而是能力;不是意图,而是科学的本质规律。
这种“概念炒作”的论调,其杀伤力远超之前的恶意中伤。它甚至影响到了“清澜健康”内部一些非技术背景的员工,以及部分早期基于对陆寒霆和沈清澜个人信誉信任而加入的中层管理者。一种微妙的焦虑情绪开始弥漫:我们全力以赴的事业,根基真的牢固吗?
连董事会里一直坚定支持他们的周老,也特意打来电话,语气关切:“寒霆,清澜,外面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吧?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某些保守派,这次的反应不小。我们需要更有力的东西来证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不仅仅是描绘一个空中楼阁。”
面对这次直指核心的质疑,沈清澜展现出了一位顶尖科学家的格局与担当。她没有选择在媒体上隔空辩论,那只会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
她做出了一个令团队都有些意外的决定:暂缓“晨光苑”部分非核心功能的推进,集中所有研发力量,启动一项名为“曙光计划”的、完全公开透明的临床前瞻性研究。
这项研究将与国内三家顶级的医院和老年医学中心合作,严格遵循临床研究规范,招募特定人群,在完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晨光模型”进行健康风险预测与干预,并与传统健康管理方式进行随机对照。整个过程和数据(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将定期向学术界公开,接受最严格的审视。
“科学的争论,必须用更严格的科学来回应。”她在项目启动会上对团队说,眼神清亮而坚定,“我们要把‘晨光苑’不仅建成一个商业项目,更要把它打造成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数据最真实的‘主动健康研究实验室’。让事实和数据,成为我们最有力的发言人。”
陆寒霆毫无保留地支持沈清澜的决定,即使这意味着项目整体进度会有所延迟,前期投入会进一步增加。他在管理层会议上,将这次危机巧妙地转化为一次战略机遇。
“外界质疑我们是‘概念炒作’,那我们就做给他们看,什么叫做‘概念落地’!”他环视众人,声音沉稳有力,“‘曙光计划’不仅是为了自证清白,更是我们构建长期信任壁垒的绝佳机会。当别人还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拿出了经过严谨验证的、无可辩驳的效果证据。这,将是未来几年内,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他亲自出面,与合作的医疗机构敲定细节,确保研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他调整了市场策略,将“曙光计划”作为“晨光苑”价值主张的核心部分进行宣传,坦承这是一次探索,邀请市场与他们共同见证。这种坦诚和自信,反而赢得了一批追求真正价值、而非短期噱头的高端客户的尊重与期待。
“曙光计划”启动的消息传出,最初在学术界引起了更多讨论。然而,当研究方案和初步的伦理审查文件被公布后,一些原本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权威专家,态度开始转变。一位德高望重的工程院院士在私下场合评价道:“且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沈清澜团队愿意用如此公开、严谨的方式接受检验,这份科学精神和底气,就值得肯定。这比一万篇公关稿都有力。”
这股风潮逐渐反馈到舆论场,先前甚嚣尘上的“概念炒作”论调,虽然仍未完全消失,但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公众的焦点,被成功地引导到了对“曙光计划”后续进展的关注上。
“现在,压力完全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深夜,沈清澜看着“曙光计划”复杂的实施路线图,轻声对陆寒霆说。
“这样最好。”陆寒霆揽住她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一如既往的笃定,“靠外力逼出来的潜力,往往超乎想象。这一次,我们要让所有质疑者,最终都成为我们成果的见证者。”
“概念炒作”的质疑,如同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没有压垮“清澜健康”,反而迫使它放弃了任何侥幸心理,以最扎实、最笨拙也最强大的方式,去夯实自己的根基。这条路更为艰难,但也因此,一旦走通,便将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