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的任命并未让林晓等待太久。在离开清河市一周后,红色封皮的正式调令便送到了她手中: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林晓同志为汉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这个任命分量之重,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省发改委素有“小省政府”之称,上承省委省政府的宏观部署,下接各地市的发展实践。将这样一个关键岗位交给年仅四十二岁的林晓,足以见得省委对她在清河市破解发展困局、推动转型突破的实绩充分认可,更饱含着对她驾驭复杂局面、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
消息一经公布,迅速在汉东省政坛激起不小的波澜。省直机关的干部们私下热议着这位年轻女主任的履历:从市发展规划中心档案室的普通科员起步,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几年内迅速成长,被借调到国家发改委历练一年,又在40岁不到的年纪担任一市的副市长。在清河市任常务副市长期间,在招商引资、城市更新、生态治理等一系列硬仗中展现出的果断与韧性,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且亮点纷呈。
“林市长,哦不,现在该叫林主任了!”清河市发改委主任老周特意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敬佩,“您在清河打下的基础,我们一定守好。以后省发改委那边,还得您多指点啊!”
林晓握着电话,嘴角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老周,咱们是老战友了,谈不上指点。以后清河有好的项目、好的经验,还得及时跟省里对接,咱们上下联动,才能把事办得更扎实。”
放下电话,林晓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感慨与忐忑。虽然之前也在省发改委担任过要职,但她深知,从前与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从前她只是一个部门主任,只需要考虑本科室的问题,而现在作为党委书记,站位必须更高,视野必须更宏观,要面对的是全省范围内的战略谋划、利益协调与政策平衡,责任更重,挑战也更大。
几天后,林晓走进了位于省城核心区域的省发改委大楼。与以往新官上任召开全体干部大会亮明态度不同,林晓选择了低调务实的开局。她对办公室主任说:“先不搞声势浩大的见面会,我想先听听、看看,多了解些真实情况。”
接下来的一周,林晓把时间都用在了“听”和“记”上。她逐一与委内七位领导班子成员、二十多个主要业务处室的负责人进行一对一谈话,每次谈话都不少于一个小时。
林晓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偶尔插话追问细节,却从不轻易表态。她清楚,自己初来乍到,最忌讳的就是急于烧“三把火”、全盘否定过去。发改委作为老牌综合经济部门,能在多年的发展中稳居核心地位,必然有其成熟的运作体系和宝贵经验。她的首要任务,是融入这个集体,学习专业知识,建立彼此的信任。
一周的谈话结束后,林晓对省发改委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的认知:干部队伍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是推动工作的坚实基础,但也确实存在着信息壁垒、流程僵化、协同不足等“机关病”。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却直接影响着发改委作为“中枢神经”的传导效率。
“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慢慢着手解决。”林晓在党组会上说道,“咱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先从能落地、见实效的小事做起。”
她做的第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便是推动委内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在征求技术部门意见时,技术处处长赵斌有些犹豫:“林书记,系统升级倒是不难,但要打破处室信息壁垒,实现文件共享,有些处室可能会有顾虑,毕竟涉及到一些工作机密。”
林晓点点头,理解地说:“赵处长,我明白。所以升级方案要明确区分涉密和非涉密文件,非涉密的政策文件、项目信息、工作动态,都要实现委内最大程度共享;涉密文件严格按照保密规定管理。另外,项目申报和审批的线上环节要优化,能在线上办的绝不要求线下跑,既提高效率,也留下可追溯的痕迹。”
她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发改委是全省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如果我们自己内部的信息流都不顺畅,处室之间各自为战,怎么能精准感知全省的经济脉搏,做出科学的决策?系统升级不是为了形式,而是为了打破隔阂、提升效能,让咱们的工作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赵斌听后,茅塞顿开:“林书记,您说得有道理,我们马上组织技术团队,结合您的要求制定详细方案,争取三个月内完成升级。”
系统升级工作启动的同时,林晓开始了密集的下基层调研。她深知,脱离了实际的规划就是空中楼阁,不了解地市的真实情况,制定的政策就可能“水土不服”。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她的足迹遍布了全省十四个地市州,行程超过八千公里。
每到一地,林晓都坚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直奔一线。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这些扎实的调研让林晓对汉东省的省情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既有省会城市的产业集群优势,也有偏远地区的发展短板;既有新兴产业的蓬勃生机,也有传统产业的转型阵痛;既有生态保护的刚性要求,也有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这些真实的情况,让她在委内讨论政策、审核项目时,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和更精准的判断。
很快,在一次省发改委项目审议会上,林晓首次展现出了她的思路和决断力。会议审议的是南部某地市上报的一个重大化工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投产后预计能拉动当地Gdp增长两个百分点,这样的“大块头”项目,在以往几乎是“一路绿灯”。
但林晓在仔细审阅了环评报告和能耗评估报告后,却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各位,这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我们都看得到。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工艺路线并不是国际最先进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指标仅仅达到国家标准的及格线,距离咱们省提出的绿色低碳转型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她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分管工业的副主任张劲松说道:“林书记,这个项目对当地经济太重要了,而且也符合现有审批标准,要是卡住了,恐怕会影响地市的积极性。”
“张副主任,我理解你的顾虑。”林晓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定,“但我们作为全省经济的统筹部门,不能只看短期效益,更要算长远账、生态账。现在全省都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如果还鼓励这样的项目落地,是不是与全省的战略方向相悖?”
她接着说道:“我建议,这个项目不急于批复。我们可以与地市和企业沟通,一方面倒逼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降低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面,引导地方将部分投资转向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低环境影响的精细化工领域。这样既保住了项目的合理价值,又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岂不是两全其美?”
林晓的提问和建议,让习惯了按照既有标准和流程审批项目的相关处室负责人感到了压力,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的深入讨论。最终,会议达成共识,同意林晓的建议,由产业处牵头与地市和企业进行对接,重新优化项目方案。
这件事之后,委内的干部们开始对这位新来的年轻书记刮目相看。而在随后的全省年度重点项目计划编制会议上,林晓再次展现出了她的战略眼光。
“大家看看这份各地上报的项目清单。”林晓将一份统计表投射在大屏幕上,“传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占比仍然高达62%,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占比还不到20%,而且分布零散,缺乏统筹布局。”
她的手指指向屏幕上的数据,语气严肃地说:“我们编制重点项目计划,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项目计划不仅要看数量、看投资额,更要看结构、看方向,要真正体现我们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导作用。如果还是按照这个结构安排项目,咱们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
规划处处长陈明问道:“林书记,那您的意思是?”
“我建议,咱们设立一个‘新质生产力项目遴选专班’。”林晓斩钉截铁地说,“专班由规划处、产业处、投资处联合组成,主动去各地市、各园区发现那些具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的新兴项目,不仅要把它们纳入重点项目计划,还要给予政策扶持、资金对接、要素保障等全方位支持,帮助它们做大做强。同时,对那些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项目,要严格控制,引导地方转变发展观念。”
“可是林书记,主动遴选项目会增加很多工作量,而且新兴项目的评估难度也大。”有处室负责人提出顾虑。
林晓微微一笑:“同志们,我们发改委的工作,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好的。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抢占发展先机的关键。虽然工作量会增加,但只要能为全省培育出几个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评估难度大,我们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科研院所参与,确保遴选工作科学公正。”
林晓的话语掷地有声,既展现了敢于担当的魄力,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会议最终一致通过了她的提议,“新质生产力项目遴选专班”很快正式成立,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摸排优质新兴项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发改委的干部们逐渐发现,这位书记虽然作风温和,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虽然行事低调,却有着清晰明确的思路。她没有搞大刀阔斧的改革,却通过系统升级、基层调研、项目优化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一点点打破陈规、凝聚共识,引导着这个庞大的经济中枢悄然调整航向,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行。
夕阳西下,林晓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省城夜景。远处的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近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是汉东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她知道,自己只是刚刚在省发改委站稳脚跟。接下来,她要面对的,将是更复杂的利益平衡、更艰巨的战略抉择,甚至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挑战。但想起在基层调研时看到的群众期盼,想起省委的信任与重托,林晓的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她轻轻握紧拳头,目光坚定。这个新的、更广阔的舞台,她已经准备好了。未来的征程或许充满风雨,但她必将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汉东省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