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内的烛火摇曳,将众人激烈争辩后略显疲惫却又异常专注的面容映照得明暗不定。空气中弥漫着墨汁、竹简与一丝若有若无的、由林凡带来的“铅笔”(石墨与粘土混合烧制)的气味。长达数日的规划研讨已接近尾声,最初的兴奋与分歧,逐渐沉淀为一种凝聚共识的庄重。
林凡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手中拿着汇总了各院司意见、布满修改标记的草案。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姜宓的沉静,铁叔的坚毅,墨恒的专注,阿竹的精明,阿木的朴实,卫鞅的冷峻,孙铮的锐利,周谨的谨慎,以及墨离眼中那份对知识与秩序的纯粹热忱。
“诸位,”林凡的声音打破了最后的沉寂,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断,“数日争鸣,利弊权衡,目标与路径已愈发清晰。现在,是时候为我们林谷的未来,定下一个清晰、且需要我等戮力同心方能实现的刻度了。”
他停顿了一下,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
“基于我们现有的人口基数、资源禀赋、技术积累以及外部环境,”林凡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后,也就是我们与屈公约定的三年之约到期之时,林谷总人口达到一万五千人! 同时,农业、工业、军事等各项指标,需匹配此人口规模,确保我们能真正站稳脚跟,拥有不容小觑的自保与发展的实力!”
一年,一万五千人!这个目标比周谨最初保守的估计要激进,但又并非遥不可及,充满了挑战性。众人神色肃然,知道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年,吸纳流民、开垦土地、扩大生产、加强军备的步伐必须大大加快。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林凡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展望,“我们的中期目标,是力争在三年之后,也就是从此刻算起的第四个年头,让林谷总人口突破五万大关!”
“五万?!”
这个数字让在场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五万人,在这个时代,已经足以支撑起一个规模可观的城邦,拥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更强大的对外影响力。这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豪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方势力!
“主公,五万人……这所需的粮食、住房、管理,绝非今日可比!”周谨忍不住出声,脸上写满了压力。
“正因如此,规划才显得尤为重要!”林凡目光灼灼,“五万人口,意味着我们的城池需要扩建,规划需要更具前瞻性!现有的林谷、镇荒城、望北堡的格局可能都需要重新审视和整合。城市建设规划,必须立刻提升日程!”
他看向墨恒和墨离:“格物院目前承担了太多具体工坊的管理和研发任务。为了应对未来大规模、系统性的城市建设,我提议,从格物院中抽调精干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成立一个独立的‘工程院’! 专门负责统筹所有大型工程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规划、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公共建筑(如大型仓库、更高等级的学堂、医馆)的勘测、设计与施工管理!”
这是一个重要的组织架构调整。墨恒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思索之色。格物院确实不堪重负,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才是根本。将工程应用剥离出去,有利于专业化分工。
“工程院……”墨恒沉吟道,“确有必要。只是,首任院长及骨干人选……”
“此事需慎重议定。”林凡点头,“工程院首任主官,不仅需精通技艺,更需具备统筹协调之大才。诸位皆可举荐,亦欢迎毛遂自荐。成立之初,工程院与格物院需紧密协作,格物院提供技术支持,工程院负责落地实施。”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专业化分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紧接着,围绕着“五万人”这个宏伟而艰巨的中期目标,各院司再次进行了深入的对接和细化:
内政院(姜宓、周谨): 压力最大。需要设计出能够吸引并有效整合五万人口的流入机制、户籍管理制度、基层治理架构(可能需要引入“里”、“坊”等更细化的管理单元)。教育方面,需规划建立更高层级的“中学”乃至雏形的“书院”,医疗体系需建立更专业的医馆和培养更大量的医护人员。法律体系需更加完善,以应对更复杂的社会关系。
农桑院(阿木): 粮食安全是底线。五万人意味着粮食需求呈数倍增长。除了既定水利、农具、肥料策略需加速推进外,必须开始着手规划更大范围的土地开垦(可能需要向周边河谷平原地带拓展),并积极探索林凡提到的“寻找高产作物”的可能性。畜牧业、渔业等副食生产也需纳入规划。
军枢院(铁叔、孙铮): 五万人口,可支撑的常备军规模理论上可达两千人左右。但林凡强调“精兵”政策,目标定在一千五百人左右,但装备、训练、后勤保障标准需进一步提高。防御体系需从据点防御向区域防御转变,考虑在关键通道修筑军堡。情报网络需覆盖更广,渗透更深。
商舆司(阿竹): 贸易规模需随之扩大数倍。需要开拓更稳定的粮食、布匹、原材料来源地,林谷的特色商品输出也需要找到更大的市场。外交上,与屈公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与其他势力的交往需更加主动和富有策略性,可能需要设立常驻外地的代表。
格物院(墨恒、墨离)与未来的工程院: 技术研发需持续投入,确保技术代差。钢铁、水泥产量需匹配城市建设和军备需求。水力应用、可能开始的初级化学研究(如林凡提及的酸碱探索)、甚至林凡脑海中模糊的“机械动力”雏形,都需要未雨绸缪。工程院则面临绘制新城蓝图、规划道路管网、建设大型公共设施等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标的宏大,使得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会议上,关于是先集中资源建设一个核心主城,还是维持多中心发展;关于新吸纳人口是打散安置还是允许形成一定的同乡聚居;关于军队规模与民生投入的平衡点……诸多问题,都引发了又一轮的激烈辩论。
林凡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和仲裁者的角色。他时而倾听,时而发问,时而总结,确保讨论不偏离主线,并在关键分歧处做出决断。
当最终版的《林谷发展三年规划纲要(附五年展望)》终于定稿,由书记官用工整的字迹誊写在特制的厚实纸卷上时,窗外已是曙光微露。
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却燃烧着同样的火焰。这份凝聚了集体智慧的规划,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目标,而是化作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清晰的行动指南。
“规划是胆识与眼界的考验,同时也需要细致与严谨的支撑。”林凡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充满了力量,“从今日起,林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不再是为生存而挣扎的流民团体,我们是立志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秩序、创造未来的开拓者!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我相信,只要我等同心同德,严格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之约,三年之望,必能实现!”
他举起那份墨迹未干的规划纲要,如同举起一面旗帜。
“诸君,共勉之!”
“谨遵主公之命!为我林谷,万死不辞!”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在晨曦中回荡,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信念。
蓝图已然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林谷这艘航船,载着一万人的当下和五万人的未来,向着既定的目标,开启了全速前进的征程。而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与远方的风暴,也即将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