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德顶不住压力,把女儿说的”李白“这个名字抛出去了。
可这并没有平息众人的猜测,反而让传言更加离奇。最普遍的猜测是:作者是个穷书生,为了生计不得不卖诗,可又觉得卖诗的行为有失文人风骨,所以不愿透露姓名。
这股议论热潮,倒是给兴隆布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广告效益。林正德之前定下的 “云想霓裳限购十套” 的规矩,早就被预定一空,甚至还有不少人愿意出高价,只为能买到一件 “有诗句加持” 的裙子。
林兮瑶那句 “梦中听来的诗仙之作”,像是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不过半日便在落水县掀起了新的波澜。起初只是林府下人闲聊时泄露的只言片语,可越传越玄,到了傍晚竟演变成了一个绘声绘色的版本:云想霓裳本是天宫仙子的常服,裙摆绣着流云霞光,而那首《云想霓裳诗》,是诗仙李白在云端饮酒时随口吟出的佳句,如今这衣裙与诗句一同落在凡间,能穿上它的人,便是沾了仙人的灵气,往后定能顺风顺水、福气绵长。
这说法恰好戳中了富贵人家的心思 —— 既想穿得体面,又盼着讨个好彩头。原本早已预定一空的云想霓裳,瞬间成了众人争抢的 “仙物”。先是城西的张员外带着厚礼登门,说要给自家女儿做及笄礼的礼服;接着是知府夫人派人传话,愿出三倍价钱加订一套;就连邻县的乡绅,都特意派人快马赶来,只求能占个名额。
林正德被这些权贵缠得没办法,一边要维持布庄的规矩,一边又得罪不起人,最后只能 “被迫” 松口,追加了十套云想霓裳的名额,还特意叮嘱绣坊日夜赶工,务必保证做工精细。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大半人没能抢到,有人不甘心,竟托关系跨府城去了另一家兴隆布庄。
与富贵人家的狂热不同,四方书院的学生们对此事的议论,倒多了几分书生的较真。
书院后院的老槐树下,每日都聚集着一群学生争论。支持 “诗仙说” 的,以胡时封为首。他其实并非真的相信这首诗是仙人所作 —— 毕竟他苦读多年,从未在任何典籍里见过 “诗仙李白” 的名号。可这段时间,因为这首诗,他在书院里出尽了风头。他是第一个寻找打听诗句出处的人,也是第一个公开称赞 “此诗灵气绝绝” 的人,后来众人议论诗作者,也总有人提起 “胡兄最先发现这首诗的妙处”,就连夫子都在课堂上夸过他 “有鉴赏之才”。
这份荣光让胡时封格外看重,所以一有人说 “诗仙之说不可信”,他便立刻反驳,语气坚定得像是亲眼见过诗仙作诗:“你们懂什么?古往今来的佳作,哪首没有几分传奇色彩?屈原问天、曹植作赋,不都与天地灵气相关?这首诗用词精妙,意境开阔,若非诗仙手笔,寻常书生怎能写出这般气象?” 若是有人再追问,他还会引经据典,把历代诗人的轶事搬出来佐证,非要让对方哑口无言才肯罢休。
可反对的声音也不小。另一群人,总觉得 “诗仙之说” 太过浮夸。他们常坐在书院的石桌旁,一边磨墨一边低声议论:“不过一首题衣诗,纵使写得再好,也不该往‘仙’上扯吧?张口闭口诗仙所作,未免太哗众取宠了。”
更有人私下里揣测,这说不定是胡时封自己设的局:“你们想啊,胡兄一直盼着科举能中的。若是先让大家都承认这首诗是‘诗仙之作’,日后他再站出来说‘其实是我梦中得仙人指点所作’ —— 要知道,科举取士,除了考文章,还看重品行名望,到时候主考官说不定会对他另眼相看呢!”
这话虽没明着说,却在书院里悄悄传开了。不少人看向胡时封的眼神,都多了几分审视,有人甚至故意在他面前提起 “诗作者若肯现身就好了”,看他会不会露出破绽。胡时封对此倒像是毫不在意,依旧每日与人争论 “诗仙之说”,只是语气里,多了几分刻意的强硬。
除了书生圈的争论,落水县还有一个更私密的传言,只在闺阁小姐的小圈子里流传 —— 那就是,这首诗其实是一个女孩梦中所作。因为是女子,怕被世俗所累,假借“诗仙李白”的名头说出来,势要跟那些男子争个高下。这不,随便一首诗,就让那些学子讨论纷纷。
这些议论,林兮瑶自然是不知道的。此时的她,正拿着那套“云想霓裳”裙,在镜子前比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