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生洪
人到老年总是不断地忆旧怀古。当然各人均有自己的一段难忘之事。我在青少年读书时期很不顺利。由于社会与家庭关系,时读时辍。几次跳级,课程不衔接,生活非常紧张,读书也很吃力,不像今天的青少年从小学、中学、大学顺序攻读。我自从进入国立三中,就比从前好得多了。当时虽然国难当头,铜仁的安乐给我们生存椟息,还能使我们专心读书。我从学校开办到1940年读完高师共计两年。当离开铜仁时,大家非常留恋这块土地。铜仁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均留下我们的脚印;坡形起伏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屋宇,犹历历在目。来自各方的许许多多老师,辛苦备尝,不遗余力地培育我们。周校长一手创办了该校,但我们毕业了,他也离开了铜仁。他教导我们期间,爱生如子,言传身教,清廉自守,高风亮节,这一切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我们大家最不能忘记的“多文为富,唯善为宝”两句名言。简言之,教我们多读书、做好事。我们将这八个字服膺于怀。三中毕业后的同学,有很多的人进入高一级的各类专业学校。读完大专院校后,本着“唯善为宝”的教导,为国家为人民各自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今不论是国家的好转还是世界近年来的科学进步,我们不少三中的同学都尽了一定力量。中国包括大陆与台湾,遍地都有我们三中同学。值得一提的,光是我们一个班上就有几个闻名于世的人。例如徐利治(尔涌)的数学,他经常在国内外讲学,是当今世界知名人士;张之仁是书画家,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近年来出版艺术人物字典上都列有他的名字;西画家闵叔骞的珍品选送世界艺术展览会上展出。台湾的医务界有张静海,他的医疗范围除台湾外,足迹遍及各国,在环行世界航海轮上服务后,又率领医疗队去利比亚工作七年。这些值得三中同学骄傲。至于国内,有名的人便更多了。如名教授、名医、高工、研究员、农艺家及各类专家,比比皆是。如徐家保的土木工程,张载熙的水利工程,沈禹昌的测量工程;还有任鸿安是基建高工,袁树声是五官科名医,谈维贤是高级农艺师,储凤书是生物研究工作者,焦宗德是图书馆学专家等。对他们的事业和贡献我只能蜻蜓点水似的提一下名。我在漫长晚年岁月里,服务于浙江大学图书馆,写出二本专业书:《外文科技期刊工作浅说》(已出版);《英法德汉文献着录工作多功能词典》(现已写完)。我的一点成就是与当年三中校长周邦道、各位导师的教导分不开的。真是:
漫长岁月乐悠悠 回忆铜仁度几秋
前浪后浪滚滚去 一中代代胜一筹
(汤生洪,男,江苏金坛人。1940年国立三中师范部高师毕业。后进入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工作,任馆员、期刊组组长。1976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