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的发现,如同一道强光,驱散了连日勘探的疲惫与迷茫。四人站在坡顶,迎着略带咸腥的海风,俯瞰着脚下那片即将被改造成新家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明晰与动力。返回山洞的途中,讨论便热烈地开始了,等到围坐在熟悉的火堆旁,规划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地方找到了,接下来是怎么建。”林远用一根炭笔,在一块较为平整的、用沙土抹平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大致的长方形,代表坡顶平台。“生存的基本需求必须优先满足。我们不能只垒一个烟囱,必须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前哨站。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规划出生活区、仓储区、训练区和防御工事。”
他首先在长方形内划分区域:“坡顶面积约三百平米,要充分利用。核心是居住和储备。我建议,我们这次尝试用泥砖来建造主要的房屋和围墙。东山坳的黏土如果能用,烧制出来的砖块会比纯木石结构更坚固、更保暖、也更防火。”
这个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凯拉立刻跟进:“同意。泥砖结构是质的飞跃。但需要先成功烧制出合格的砖块,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建窑、试验、量产。”
“对!”小敏表示赞同,“而且房屋的布局可以更紧凑合理。大门朝溪流方向开,那是我们主要来路和取水方向。进门正对着建厨房,厨房的后面,砌一个巨大的烟囱,既排烟,也是我们的主信号塔!厨房两边,各建一间库房,一边存放食物,另一边存放工具和材料。”
阿伦兴奋地插话:“库房再往外,两边各建一间住房!这样布局紧凑,中间是厨房和库房,两边住人,冬天挤在一起还暖和!”
林远点点头,在沙地上画出大致轮廓:“不仅如此,厨房和这四间房间(两库房两住房)的后墙可以连通起来,内部砌上烟道,像一根管道一样。每间住房里都砌上火炕,炕洞连接着这根总烟道,最终汇入厨房后的大烟囱。这样,只要厨房生火做饭,热气就能通过烟道暖和各屋的火炕,解决冬天睡觉寒冷的大问题。”
“太好了!”小敏几乎欢呼起来,她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渴望最为强烈。
凯拉冷静地补充细节:“生活区集中在平台前部。平台后部,靠近大山转角背风处,地势可能略低,适合挖掘蓄水池,收集雨水。从蓄水池再往更偏的下风向去,依次建洗澡间和厕所,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活区的污染。”
训练场和防御工事同样重要。阿伦对训练场最感兴趣:“得在生活区前面留出足够空地做训练场!平整出一块地,画上线,练习矛阵、对打都施展得开!”
防御是重中之重。林远在长方形的边缘画了一条线:“围墙是安全保障。计划也用泥砖砌筑,但工程浩大,不能一步到位。先建一米左右高的砖石基座,把整个营地的范围圈出来,留出大门和了望台的位置。这个高度足以阻挡大部分中小型野兽,也能明确边界。等生活设施完善后,再逐步加高到两米以上。”
“了望台!”阿伦抢着说,“四个角,或者至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要有高出围墙的了望台!用砖石做基座,上面用粗木头搭平台和顶棚!”
“营地大门是关键,”凯拉指出,“要坚固,最好也能用砖石砌门柱, 门本身用厚木板内嵌,内开式,门后有结实的门闩。”
讨论持续到深夜。炭笔在地上画了又抹,抹了又画。区域的划分,道路的走向,建筑的坐向,排水沟的设置,尤其是复杂的烟道和火炕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四人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点提出意见:林远把握全局和防御核心;凯拉注重功能分区、卫生细节和泥砖技术;阿伦关心训练和了望的实用性;小敏则对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提出要求。
初步的规划蓝图渐渐清晰:一个以泥砖建筑为核心,布局紧凑、功能齐全、兼顾防御与生活舒适性的营地规划跃然“地”上。希望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的挑战,是将它从沙土地上的线条,变为山坡之上坚实的家园。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艰巨任务的清醒认识,四人沉沉睡去,梦中或许已开始垒起第一块泥砖。明天,将是材料计算和施工序列表制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