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这颗毒瘤被拔除,韩家头顶的天空仿佛都晴朗了许多。大姐韩梅在纸盒厂的工作彻底安稳下来,父母脸上的愁容也终于被轻松的笑容取代。街道办里,李干事等人对韩家的态度也客气了不少,毕竟张婶的倒台,也多少洗刷了他们之前被其误导的“过失”。
韩风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对家庭的担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与时间赛跑的紧迫任务中——接触李长河,为墨轩旧址争取时间!
榆树胡同17号的安全屋虽然警报解除,但韩风对其安全性已存疑虑。他取出了藏在暗格里的核心物品(陨铁牌、地契碎片、钱范)和那本精心准备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转移到了另一个更隐秘的临时存放点(一处废弃工厂的通风管道深处,只有他自己知道)。
现在,他手中握着“敲门砖”——这本清中期刻本的古籍。品相不算顶尖,但保存尚好,内容正是李长河偏好的农桑水利,尤其详细记载了燕京地区古河道治理的得失,具有相当的地方文献价值。
如何将这“砖”安全、合理地递到李长河手中?直接上门?风险太大,极易被拒之门外甚至引起怀疑。走官方渠道捐赠?更不可能,会暴露自己,且书未必能直接到李长河手里。
韩风再次想到了孙为民!这位城西区革委会的孙副主任,经过上次“消痈散”事件,对韩家、特别是对他父亲韩建国,抱有一份善意和信任。而且,区革委会与市建委在工作上必然有交集,孙为民或许有机会接触到李长河!
他决定再次利用父亲这块“金字招牌”和劳模身份的“护身符”。
这天是周末,韩风特意在家,趁着父亲心情不错(张婶倒台,家里气氛好),闲聊般提起:“爸,您还记得上次帮了咱家大忙的孙副主任吗?”
韩建国一听,立刻点头:“记得!当然记得!孙副主任可是咱家的大恩人!怎么了?”
“爸,我最近在图书馆帮忙整理旧书(韩风找的借口),发现了一本挺老的书,讲咱们燕京老河道治理的。”韩风拿出那本用蓝布包好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小心地打开,“我看里面写的挺有意思,好多老法子现在都失传了。我就想啊,孙副主任是管文教的领导,见多识广,说不定对这种记录咱们本地历史的老书感兴趣?而且,我听说市里管城市建设的李长河李主任,好像也挺喜欢研究这方面东西的…”
他故意将孙为民和李长河并列提起,暗示这本书可能对两位领导都有价值。
韩建国看着那本纸张泛黄、装帧古朴的书,有些犹豫:“这…这旧书,送给孙副主任?合适吗?人家能看得上?”
“爸,这不是送礼!”韩风立刻纠正,“这是…这是分享!分享咱们燕京的历史文化!您是老劳模,是燕京建设的亲历者,由您把这本书送去,表达咱们工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关心,这不比那些暖水瓶搪瓷缸更有意义?孙副主任是文化人,肯定能理解这份心意!至于李主任…咱也不认识,就是听说他喜欢研究这个,要是孙副主任觉得好,或许…或许也能给李主任看看?就当是为咱们燕京的文化传承做点贡献嘛!”
韩风的话,把送书行为拔高到了“关心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并且巧妙地利用父亲劳模的身份作为“分享者”的背书,避开了“行贿”的嫌疑,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带着点朴素的崇高感。
韩建国被儿子说得有些心动。他不懂书的价值,但他懂“恩情”和“心意”。孙副主任帮了韩家大忙,他一直想表达谢意却苦无门路。这旧书不值钱,但代表了他们老韩家的一份心。而且儿子说得对,他是老工人,关心城市的历史,天经地义!
“行!小风,你说得对!”韩建国一拍大腿,“这书,爸去送!就当是…是咱们家对孙副主任的一点心意,也是咱们工人对城市老历史的关心!明天我就去区里找孙副主任!”
计划第一步,成功!韩风心中一定。他仔细地帮父亲把书包好,又叮嘱了几句:“爸,您见到孙副主任,就说这书是我在图书馆帮忙时发现的,觉得记录了咱们燕京的老河道,很有家值,丢了可惜,就借出来想着给您看看。您觉得好,就想着孙副主任是文化人,可能也喜欢,就送来了。别提李主任,也别提别的,就说书的事。”
“明白!明白!”韩建国郑重地接过书,像捧着个宝贝。
第二天上午,韩建国穿着他那身最体面的、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胸前别着闪亮的劳模奖章,带着那本蓝布包着的书,来到了城西区革委会。他报上名字,说是来找孙副主任,表达一点心意。门卫一听是韩劳模,又见他那朴实的样子和胸前的奖章,没多阻拦,进去通报了。
不一会儿,孙为民的秘书亲自出来,把韩建国请了进去。孙为民正在办公室看文件,看到韩建国进来,脸上露出了笑容:“韩师傅?您怎么来了?快请坐!”
“孙主任,不坐了不坐了。”韩建国有些拘谨,双手捧着那本书递过去,“今天来…是给您送本书。是我家小风,在图书馆帮忙整理旧书发现的,讲咱们燕京老河道治理的。这孩子说丢了可惜,我看着里面写的都是老法子,也看不懂,就想着…想着您是有学问的领导,可能喜欢看这个…就…就给您送来了。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就是…就是一点心意,谢谢您上次帮了我家阿梅…” 他按照儿子的嘱咐,话说得朴实又诚恳。
孙为民有些意外,接过蓝布包,打开一看,是一本保存尚好的古籍。他随手翻了几页,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和兴趣。他分管文教卫,对地方文献本就有些关注,这本《畿辅河道水利丛书》记录的古河道治理方法,确实很有史料价值。而且韩建国父子这份“拾遗补缺”的心意,也让他感到舒服。
“韩师傅,您太客气了!”孙为民合上书,笑容更真诚了些,“这书很好啊!记录了咱们燕京的历史,很有价值!您和小风有心了!谢谢!我收下了!” 他拍了拍韩建国的肩膀,“阿梅在纸盒厂还好吧?让她好好干!”
“好好好!谢谢孙主任关心!”韩建国见孙为民收下书,还很高兴的样子,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憨厚地笑着告辞了。
孙为民看着韩建国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手中的古籍,若有所思。这本书…确实不错。他想起最近市里在讨论老城改造,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古河道遗迹的处理,建委老李(李长河)好像正为这事头疼,到处找资料…这书,不正对路吗?
一个顺水人情的念头在孙为民心中升起。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市建委的号码。
敲门砖,已经通过韩建国这块最安全的“护身符”,成功地递到了孙为民手中。而孙为民,即将成为韩风接触李长河的关键桥梁!命运的齿轮,再次开始转动。